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晉祠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今天老豬將帶大家造訪晉地上這個充滿故事的歷史遺存,

邊走邊看細細的品讀在這裡的歷史。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座標:山西省,太原。

行腳系列之太原晉祠勝景。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晉祠歷史悠久,創始於西周初年,現存文字記載者,乃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其中雲:“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距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久聞其名,入得祠來,果然祠內風景秀麗,建築宏偉,殿宇林立,之間殿、堂、樓、閣、亭、臺、橋、榭點綴于山光水色之間,古木蔥鬱,詩情畫意。還沒開轉,就感覺此次探訪一定是不虛此行。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知名的晉祠水鏡臺,它是現存較大的明清戲臺。戲臺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臺為明代建造;前臺是清代補建。從建築結構上看,水鏡臺體現了殿、臺、樓、閣四種風格。從東邊看去,上部為重簷歇山頂,它像座樓;下部為寬闊的宮殿形制,它又是殿。從西邊看去,上部是單簷捲棚頂,像座閣;而下面又是寬敞的高臺。這是一座由殿樓和捲棚合而為一的特殊建築。後半部分單簷捲棚頂樓臺式正是演劇的前臺,面對聖母殿。四周為廊,門左右各一圓窗,北方古建特點十分明顯。據說臺下埋著許多大水缸,每兩個扣在一起,形成4個“大音箱”,這是古代一種增強音響效果的方法。因為有了這大甕音箱,觀眾不論站在廟裡何處,都能聽到臺上的聲音。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水鏡臺上部所懸匾額“三晉名泉”,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而清代補建的捲棚上懸正額“水鏡臺”,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祠人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有意思的是,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後,同懸於水鏡臺上,為這座戲臺增色許多。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接著前行,遇一小橋, 相傳此橋是明朝翰林羅洪先與仙女相會的地方,所以取名“會仙橋”

過橋便是金人臺,又稱蓮花臺。臺呈正方形,四周砌欄板。臺中心,是琉璃製成的小閣,高達丈許,為明代遺物。臺四隅各有金人一尊,關於金人解說各異。每尊高兩米有餘。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鑄造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經歷八百多年的雨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鏽。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為什麼要鑄造“金人”?官方《晉祠志》 記載 :“鐵本是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旺。”於是善男信女集資鑄造,祈求“風調雨順”。四神鬥志猶存,神采依舊,通高225釐米,頭戴冠,身披甲,魅梧壯碩,昂首挺胸,眉梢倒豎,睛眼暴鼓。人物英勇豪邁,於鎮定自若中憑添威武氣勢,是宋代威武軍將的寫照。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下面這個牌坊可以說非常有名了,在各大城市的園博園都有所展示其複製品,如今來到了真品的面前,不由的覺得看古物,還是原裝的夠氣派,複製的多少失去了其精氣神。

晉祠對越牌坊簡稱對越坊,位於晉祠金人臺正西,立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相傳,明代書法家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久治無效。後來在呂祖廟前得一簽,簽上寫有“添磚加瓦”四個字,它的含義是隻有在祠內增加些建築,才能消災免難。高應元在晉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臺、橋等應有盡有,唯獨缺少牌坊,故決定建造一座牌坊便是這座“對越坊”。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此牌坊由高應元執筆,字體大氣、遒勁。“對越”二字出自《詩經》中的《周頌 清廟》,原文是:於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鐘鼓樓和獻殿位於晉祠內魚沼飛樑的前面。這座大殿原來是祭祀聖母、供獻禮品的場所。金在定八年(1168年)創建,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斗拱簡潔,出簷深遠,外觀酷似涼亭,但整體結構輕巧穩固。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魚沼飛樑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的晉祠聖母殿前,是一座精緻的古橋建築。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其結構為水中 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託橋面,東西向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兩乙翼下斜至岸邊。平面呈十字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因沼中原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或大,游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它的非常外形奇特,為我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造型逼真,鑄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接下來便是晉祠的重頭戲,聖母殿。它前臨魚沼,後擁危峰,雄偉壯觀。創於北宋天聖年間。聖母傳為叔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簷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剪邊,殿高19米。殿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極為寬敞,是中國古建典籍《營造法式》中的“副階周匝”制實例。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兩側的力士,雕塑的狀態惟妙惟肖,威風凜凜。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盤龍八條,傳說為宋代遺物。即《營造法式》所載的纏龍柱,是現存宋代這種柱的孤例。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大殿簷柱側角升起明顯,給人以穩重之感,殿堂結構為單槽式,即有一排內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為深一間的迴廊,構成下簷。殿內外採用“減柱法”,以廊柱和簷柱承託殿頂樑架,擴大了殿內空間。聖母殿表現了北宋的建築風格和審美意識。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殿內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 ,主像為聖母端坐木製神龕內,風頭椅是,鳳冠蟒袍,神態端莊。侍從手中各有所奉,為宮廷生活寫照。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介紹下聖母像,她為姜姓,齊太公呂尚之女。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在殿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從聖母殿出得門來,一看便看到了難老泉,此泉為晉祠三絕之一。難老泉水出自懸甕山斷岩層,不知始於何時,《山海經》就有:“懸甕之水,晉水出焉”的記載。泉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息,北齊時擷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命名為“難老泉”。晉水源頭特有長生萍,濃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讚歎:“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如今的難老泉依舊噴湧, 泉水常年恆溫17℃。水的流勢不大,清澈如玉,千年不息。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晉祠周柏,在晉祠院內共有兩株。一株名為“齊年柏”,另一株名為“長齡柏”。兩株周代柏樹,閱盡晉陽滄桑,是中國漫長的歷史和文化發展的最具權威的見證者。“古柏齊年”與難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稱為“晉祠三絕”。

三晉之勝,探訪山西太原晉祠勝景。

站立於此,晉祠穿越千年依舊於此,彷彿讓人有了穿越般的快感,

頓時腦海中浮現出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同樣至此遺留下的詩篇: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李白

君家嚴君勇貔虎,作尹幷州遏戎虜。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

行來北涼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瓊杯綺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

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蕭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興來攜妓恣經過,其若楊花似雪何。紅妝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寫翠娥。

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清風吹歌人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