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坦克发展连载:昙花一现的“胜利”

对“胜利”主战坦克的评价

初期型“胜利”主战坦克的技术水平和综合性能被认为接近于M60A1或是苏联的T-62,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评价。不过,这些一批次的生产型(被称为“胜利”MKI)与原型车又有着些许不同。比如,生产型“胜利”装有样车所没有的履带松紧调节装置就是一例。另外,出于成本考虑,第一批次的生产型“胜利”主战坦克(包括英国原产的90辆在内,第一批次的“胜利”主战坦克计划装备印第1装甲师,而印第2装甲师已在此前换装了“百人队长”MK7),尽管火控系统仍然较为简陋,但较之大部分原型车还是完善了许多,开始装备有维克斯公司设计印度巴拉特公司授权生产的MK1A型简易坦克火控系统。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批次的量产型“胜利”,其传动装置也与原型车有所区别----既将原型车使用的TN12传动装置,升级为TN12MK4。

印度坦克发展连载:昙花一现的“胜利”

百夫长MK5

在维克斯公司埃尔斯维克工厂的90辆“胜利”生产合同结束后,“胜利”坦克的生产全部转移到印度阿瓦迪坦克厂进行,开始以每年约80-110辆的速度匀速生产,并很快成为了1993年引入苏联T-72生产线以前,印度装甲部队的支柱性装备(截止到1984年停产前,共生产了1400辆,如果加上英国生产的90辆生产型和9辆样车,胜利的总产量高达1499辆)。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后续批次的“胜利”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最终稳定在80%左右(除了发动机、传动系统以及火炮身管外,主要部件在1969年全部实现了国产化),但一些关键性能却与英国原厂产品相比有所下降,这一点突出的反映在战斗全重上-----英国制造的生产型“胜利”战斗全重39.1吨,而印度国产化的“胜利”却重达41.9吨(这种国产化程度较高的“胜利”被称为MKIA型),这自然引起了机动性的下降和故障率的上升(英国制造的生产型“胜利”能够在公路上跑出49.1千米/小时的最大时速,而印度生产的胜利只能跑出48.3千米/小时的最大时速)。究其原因,印度阿瓦迪坦克厂学艺不精是一方面,但这并不是主要问题,真正的原因在于,为了保证国产化率,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印度生产的“胜利”装甲板材料于1960年代末期开始改用由苏联援建钢厂生产的52C和42CM两种钢号,装甲钢板厚度有所调整所致。

由于投产时间的缘故,“胜利”主战坦克并没有赶上1965年3月“意外”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不过由于这次战争中印度第2装甲师装备的178辆“百人队长”MK7虽然一度在空袭中损失惨重,但却在克姆卡兰力挽狂澜,被证明能够有效对付巴军的M47和M48A2,这使印度军方增强了对“胜利”主战坦克的信心-------毕竟“胜利“在本质上是一种应用了部分”酋长“技术的”百人队长“改进型号。于是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胜利”作为印度陆军装甲部队的拳头,被用来大打出手,最终肢解了巴基斯坦,充份证明了自己的战场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虽然印度在实质上全面倒向了苏联,印苏关系全面升温,苏联对印军事援助的范围和力度空前加大(整个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呈现出了以印度、苏联为一方、以巴基斯坦、美国为另一方的“双打对抗冷战态势”),更多的T-55、PT-76这类苏联坦克被运到了这个野心勃勃的南亚霸权主义国家,但出于一种源自于战火中才能产生的由衷信赖,在印度装甲部队的战斗序列中,由英国人设计的“胜利”却始终牢牢占据了支柱性的位置------到1983年停产前,总产量之所以高达1499辆,绝不是没有原因的。

印度坦克发展连载:昙花一现的“胜利”

胜利主战坦克

就技术角度而言,“胜利”本质上是一种应用了部分“酋长”坦克技术的“百人队长”改进型号,但同时又为适应印度薄弱的工业生产环境,对制造工艺和整体设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简化调整。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其具有战后第二代主战坦克的诸多典型特征,并且以合理的设计实现了较为理想的综合性能(而且通过频繁的升级改造,“胜利”的“生命力”始终十分旺盛),但同时应该看到,“胜利”本身不过是当时英国维克斯公司利用已有的成熟框架和现成的“货架部件”拼凑起来的一种出口型产品,在走向绘图板伊始,便注定了只能代表当时西方的二流坦克技术。不过,印度政府和军方在当时能够接受这种西方“第二流”的主战坦克,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当时印度政府已经开始抛开“不结盟和非暴力运动”的道德光环,露出了狰狞的獠牙,但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的态度却仍是务实的,这与其后来发展“阿琼”主战坦克时所体现出的浮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印度坦克发展连载:昙花一现的“胜利”

石弩 自行火炮

有意思的是,虽然自1993年开始,大批”胜利“主战坦克退役封存,但印军却以废物利用的方式发展出了两种基于该坦克底盘的自行火炮:其一被称为”石弩(Catapult) “,设计较为简陋,实际上是在为底盘增加了一个负重轮延长了车体后,以半敞开式的结构颇为”粗暴“的安装了一门射界范围有限的半固定式苏制M46 130mm加农炮。人1996-2003年间,印度陆军大致获得了近100辆这种实际上只能被称为”自行炮架“的所谓”自行火炮“;至于另一种基于”胜利“坦克底盘的自行火炮则较为先进和完善,既以”胜利“坦克底盘与1个由英国维克斯造船与工程公司(Vickers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提供的GBT 155炮塔,组合装配成了一种性能达到了1980年代初中期世界先进水平的39倍径155mm自行榴弹炮。可惜的是,虽然制成的2辆样车曾在印度进行了长时间的测试,但由于GBT 155炮塔价格过高,印度国防部与英国方面始终没能达成协议,这使这种”胜利“式155mm自行榴弹炮最终没能投产,出现在印度装甲部队的战斗序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