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我與朱炯先生相識於網上,大概兩年前,他在我的公微號中留言,而後的交往使得我瞭解到他對餘姚一地的人文地理研究頗為專注,其行文之典雅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後來,他寄贈一部《朱蘭文集》於我,而這部大書的編纂乃是出自朱炯先生之手。再後來,我瞭解到,原來他是朱蘭的七世孫。朱炯先生告訴我:“朱蘭是一本堂第廿二世,而我是第廿八世。”難怪朱炯先生有這麼好的修養,原來他也是名人之後。

而後的聊天中,朱炯先生告訴我,其祖上朱蘭也是一位藏書家,並且有專門的藏書樓存世。他發給了我一些老照片,由此讓我看到朱蘭的藏書樓宏偉壯觀。而餘姚地區的訪古之旅我已去過多次,卻未曾找到這處書樓,這讓我略感慚愧。朱炯先生安慰我說,這不是我的疏忽,因為朱蘭的藏書樓——四明閣早在2001年已經遷建他處了。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四明閣正面

古代書樓的遷建當然是個遺憾,但如果有痕跡在,這已然是不錯的結果,故四明閣馬上就列入了我的尋訪名單中。2017年11月,我前往紹興尋訪歷史遺蹟,當時住在了紹興飯店,因為此飯店乃是在張岱快園的遺址上建造而成者。如今的紹興飯店已建成了亭臺樓閣的仿古格局,這樣的飯店住上去給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因為這也算是住在了藏書樓中。

住在此飯店的第二天一早,我用罷早餐到大堂等候方俞明先生。紹興圖書館的唐微老師已先到,我們坐在大堂經理的座位上聊天,而旁邊一直有人望著我,這樣的直視讓我略感不自在。於是轉過臉來望著他,以此來問訊他有何事。這位先生一臉斯文地問我:你是韋力先生嗎?他的問話令我略感意外,然從他身上透顯出的修養讓我覺得對方並無惡意,於是點頭稱是。此人立即告訴我:“我就是朱炯。”

交往了這麼長時間,我是第一次見到朱炯先生本尊,但我早已知道他住在餘姚,故完全未曾想能在紹興偶遇,於是立即起身邀請他就座。與他愉快地聊了起來,由此而得知,此次相見並非偶遇,因為朱炯從方俞明先生那裡得知,我將在紹興地區尋訪歷史遺蹟,故他特意趕來加入我們的尋訪隊伍。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文保牌

能有同好相伴共同訪古,當然給這樣的活動增添了樂趣。一整天下來,我們談論了許多話題,而朱先生也熱情地邀請我到餘姚一遊,但因事先的行程安排,我已無空前往,於是與朱先生約定明年的某個時刻我前往餘姚與之見面。

2018年4月21日,蒙紹興圖書館館長王以儉先生之邀,前往該館舉辦講座,而朱炯先生再次特意趕來捧場。講座完畢後,王館安排車送我二人前往餘姚。到達飯店後,稍作修整,朱炯先生就帶我前去參觀復建後的四明閣。

之前的一段時間,我已查過行程,四明閣建在餘姚龍泉山山腳下的某個位置,於是我所定的酒店就在此山的對面。從地圖上看,兩者之間的直線距離僅有幾百米,然而我回到酒店大堂時,朱炯已請了一位朋友開車等候。他告訴我說:雖然從酒店即可望到四明閣,然而這之間卻隔著姚江,由酒店走到四明閣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要繞過姚江上的橋,所以他還是覺得開車前往較為實際。其實我心裡明白,這正是朱炯先生的善意:他擔心我的腿走這麼長的路太過辛苦。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汽車停在了這裡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餘姚博物館

汽車停在了龍泉山腳下,登山之路路過餘姚博物館。從外觀看過去,博物館面積不大,然其門前的廣場卻頗為廣闊,而廣場的右側則是登山的臺階。沿著臺階慢慢往上走,遇到的第一組建築乃是一處仿古四合院。朱炯說,此處的用途乃是開辦成了茶館。因為整個的龍泉山已經改名為陽明公園,而茶室也成了本市人民休憩之所。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由此右行乃是登山之路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遇到的第一組仿古建築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如今這裡是茶室

茶室之後有一段長長的迴廊,沿著迴廊向上走,在不遠處就看到了體量較大的仿古建築。朱炯說,這就是重建的四明閣,此閣移建之時,有關部門強調要原樣復建,但重新建造而成時,卻與當年的規制並不相同,並且這些建築材料也並非使用的是當年的老料。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沿著迴廊上行

從外觀看過去,四明閣為兩層,而上層的飛簷建築最具特色。如今的四明閣處在龍泉山西麓的一塊平地之上,門前有一畝地大小的廣場,這個廣場全部用石板鋪蓋。而閣的正門左側則立著文保牌,文保牌背面的簡介寫道:

四明閣乃朱蘭藏書樓,建於清同治初年。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單簷歇山兩層木結構樓房,翼角上翹,形似水上樓閣。朱蘭,道光九年探花,歷任御史、學政、考官、內閣學士等職。他為官清正廉潔,樂於施貧濟窮,晚年潛心學術,尤重姚邑地方文獻的蒐集整理,著有詩文多種行世。該閣原位於醬園街,臨姚江,2001年遷建於此。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前方的迴廊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四明閣側影

走到樓的近前,可以看到木製的門窗的確是重新制作而成,然大門卻上著鎖,隔窗向內探望,裡面擺著一排排的椅子。朱炯說,這裡已成為了演戲之地,到有節目演出時這裡才會開門。而我卻無法等這麼長的時間,到其門而不能入,終究是個遺憾。於是我沿著臺階繼續上行,從上面俯瞰四明閣,但因為樹木的茂密,依然無法拍出此樓的英姿。而尋訪完的當天晚上,朱炯先生請來了幾位朋友聚餐,其中有餘姚電視臺的魯旭安先生,魯先生在電視臺負責拍攝,朱炯介紹說,魯先生對搖控拍攝十分在行,於是我想到了因樹木遮擋無法拍攝四明閣全貌的情形,而魯先生立即向我詳細講解用無人機拍攝的技巧方法。聽聞他的所言,讓我知道好玩的無人機其實操作起來並不那麼容易,然這種方法的確值得一試,這使得難以拍到之處可以完美的展現。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門前的廣場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沿此上行

關於朱蘭的生平,朱炯先生在其所寫《話說四明閣》一文中有如下簡明扼要的敘述:“朱蘭(1800—1873),字心如,號久香,晚號耐庵。道光九年,朱蘭考取一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歷官御史、廣東正考官、湖北學政等。道光十九年,以父老乞養歸裡。道光廿八年,起補原官,遷少詹事,充講官。咸豐元年(1851)遷內閣學士,署工部侍郎,同年辭官歸裡。太平軍起,奉命籌劃阻擊,後因鎮壓餘姚十八局事與上司不合,被降四級調用。同治二年,再任安徽學政,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致仕。”

朱蘭是道光九年的探花,這真可謂會讀書之人,而後他又做過正考官和學政,其主要履歷還是從事學業。這樣的人當然是腹有詩書,難怪他建有這麼大一座藏書樓。

對於四明閣原建造的位置,朱炯在文中引用了光緒版《餘姚縣誌·古蹟》中的所言:“四明閣在驛下冬官裡。朱閣學蘭督學安徽,使竣歸裡。臨江築此,每集耆舊談宴其中,一時稱為香山洛下之比。山色江光,風帆沙鳥,遙瞻俯矚,靈襟灑然,洵登臨勝境也。”

看來四明閣不僅是藏書之地,同樣也是朱蘭告老還鄉與友人宴談之所。四明閣為什麼要建在驛下的冬官裡?朱炯在文中有如下解釋:“姚江驛在治東一里許,位於縣治東門外姚江北岸,即醬園街中段,建於宋代,久經奉裁。嘉靖中重建。朱蘭八世祖朱宇道明末從龍泉山西麓搬至北城東門外姚江驛附近。到朱蘭這一代時,驛下朱家已經是餘姚一本堂朱氏中比較大的一支了。上古設置官職以四季命名,《周禮》分設天、地、春、夏、秋、冬 六官。後沿而為吏、戶、 禮、兵、 刑、 工部,以冬官為工部的通稱。朱蘭在同治二年至五年曾出任安徽學政,以內閣學士兼工部侍郎致仕,故而將其居住地稱為驛下冬官裡。”

朱蘭當年做過工部侍郎,而古人以冬官代稱工部,如此說來,冬官裡之名乃是因為朱蘭所起。而對於四明閣的建造,朱炯在文中寫道:“朱蘭歸裡後,因‘腳力弱,不能遠行,就近可娛耳目’而築四明閣。據朱蘭《補讀室日記》的記載:‘辛未(1871)十一月十五日樓屋立柱;…次年八月初二日落成。’由此可知,四明閣在1871年開始立柱,至次年八月初二建成,前後用時八個半月。由朱蘭的大兒子朱朗然督工建造。”

朱蘭四明閣:移建山腳,舊藏無跡(上)韋力撰

原址上的四明閣,朱炯先生提供

此前,朱炯先生髮給我一張四明閣遷建前的照片,由此可以看到,原本的四明閣比遷建後的規模要大許多。這麼大的一座閣樓,而那時又無建造用的機械設備,僅八個半月就能建造完成,這真令人驚歎古人的造樓本領。想來,這座樓建成之後,朱蘭於此樓中接待過不少賓朋,以他的身份,能夠登此樓者,也非等閒之輩。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的四明閣是何等之熱鬧,當然能夠稱得上“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