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聖先賢談修身

古聖先賢談修身

“修身”最早是出自《禮記·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中講“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是說:只有重視自身修養,才能整頓好家庭,家庭和睦了,才有精力和能力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從而真正讓天下歸心,讓百姓安居樂業。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大德之人的人生價值的最高而且最完美的概括。要達到“治國”、“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我們應當把它作為一種價值追求,而“修身”,則是做人的基本追求。來看一下古聖先賢都怎麼說?

古聖先賢談修身

孔子在《禮記》中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是說:不論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的要求。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道德教育,有教無類,以修身為教育之本,才能實現國家的治安和強盛。“修身”,在《論語》中論述得相當精闢,儒家學說中的“仁、義、禮、智、信”無一不與“修身”有關。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備,便是修身的理想結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務。

孔子還說過一句話叫“君子不器”。意思就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而是以修身為起點,從內心的完善做起。

古聖先賢談修身

孟子在《孟子·離婁上》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意思是說國家是天下的根本,家庭是國家的根本,而個人又是家庭的根本,所以個人自身的修養是基礎。 在《孟子·盡心下》說:“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意思是說:君子所奉行的原則,是修養自身而使天下太平。

孟子還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意思是,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公孫丑問孟子,“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回答他:“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公孫丑又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回答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意思就是說:浩然之氣很難說清楚。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不去傷害它,它就會充滿天地之間。氣,必須與義與道相配合;沒有義與道,它就會軟弱無力。氣是正義的日積月累所產生的,不是一時的正義行為就能得到的。行為有一點虧心之處,氣就軟弱無力了。

古聖先賢談修身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在《左氏辨》中曾說,君子之修身,內正其心,外正其容。意思是說:修身不但要修養內在的品德,同時要注意外在的儀表。 在《答李詡第二書》中說:“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意思是說,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雖是有文化素養的人,也會變成品格低下。

古聖先賢談修身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告誡後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要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如果不能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古聖先賢所謂的修身,主要是指自我意識、思想的修行,強調內心的修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