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是通過這個國家的精英階層表現出來的。如果精英階層擁有高貴的精神和文化,這國家才有希望。

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如今,“國學熱”已經不像當年的那樣熱了,從當年的“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講《論語》”以及浩浩蕩蕩的讀經運動,到現在彷彿漸漸歸於平靜。是時候該我們來冷靜、理性地討論一下國學了。

其實,這是一個最需要回歸常識的領域。

常識是:國學是什麼?國學是用來幹什麼的?對我們有什麼價值和作用?

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其實,歷史上並無“國學”一詞,這是個新名詞,是與西學相對的。“國”是中國、大中華,包括少數民族的文化,它本身也包括許多很矛盾的東西。但它與“漢學”又有所不同,“漢學”是純學術上的,不包括崑曲、京劇等藝術形式。

國學興起的源頭,來自於中國歷史上文化的兩次斷根:一次是五四運動,一次是文革。五四運動還僅僅只是在上層知識圈中有影響,對整個中國文化尚影響不大;但文革則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圍剿,將中國文化連根拔掉了。文革時提倡反“封資修”,將祖宗的、敵人的、朋友的東西都徹底否定和拋棄,加之簡體字的傳播,中國文化基本被蕩平。

就這樣,中國文化自五四、文革後的失根,給我們中國社會帶來了非常可怕的後果:一個很典型的表現就是中國強勢階層的物質式的生存方式。古人云:衣食足而思禮儀。但縱觀中國的富裕階層,多是物質富足而精神空虛,驕奢淫逸,多將錢財用於食色兩項,與動物沒有太大區別。而西方的富裕階層則多將錢財用於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如文化修習和捐助慈善事業等。

對比發現,我們物質開始富足了,但是卻突然我們心裡沒東西,越活越累。我們喝起了外國人的星巴克洋咖啡,卻發現不懂了中國茶的醇香濃厚,所以我們開始反思,是否要撿起自己本民族輝煌的傳統文化?從而國學開始興起,變成了世界性的潮流。

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那麼回到開頭,國學是什麼?國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從根本上說,國學是數千年來中國先哲為了提升民族生存品質而沉澱下來的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作用是為社會、人生服務,它是服務於我們社會、人生的文化應用方案。故中國的國學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東方國學強調經世致用,而西方則喜歡純理論的研究,以探討真理為導向,以研究本質性問題為目的,不太著意於應用。這兩者有著原則的區別,說白點就是,西學更“專注頭頂上的星空”,而中國國學更“關心看腳下的路”。我們真正的國學,都是很強調經世致用、經綸濟世的。意思是,我們要好好走自己的道,把這輩子的路走好,走得差則“窮則獨善其身”,走得好則“達則兼濟天下”。我們的國學,從來就不是“象牙塔的學術”。

近年來,國學雖然越來越為國人所重視,但國學熱卻並未扭轉國學越來越陷入死衚衕的頹勢。

究其根本原因是研究方法的問題。

國學是以經世致用為根本要義的,要奉行知行合一。

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但目前大多數人,一直以來都在用西方解剖屍體式的方式來研習國學。而因為我們的國學其實並不存在西方文化嚴謹的邏輯思辨體系,所以很容易被誤讀和失傳。

其中中醫的失敗傳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國家採用結合西方文化西醫的思維方式來學習中醫,結果幾十年沒有培養出一個真正的中醫出來。如果,連實證性如此強的中醫傳統文化都被連續幾十年的誤讀,那麼,其他理論性更強的傳統文化的命運肯定就不會更好了。

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那麼,該如何學習呢?學國學應該是“向內”求,而西方文化是“向外”求的。

讓我們從一段對話來看。

假如你問一位男大學生的理想:“如果你有10萬元,你會幹什麼?”

“創業!”他信心滿滿地答道。

“那有100萬呢?”

“把業績做大!”

“那賺了1000萬呢?”

“會做慈善,使更多人過得更好。”

“更好的標準是什麼?”

“豐衣足食,安定,快樂。”

“好,那其實就不需要1000萬。隨便找一個山民,他就已經豐衣足食、安定快樂了。你的生活質量不一定比他們高。第一,你住在城市裡,每天吃一些垃圾食品,沒他健康;第二,你創業的生活模式,很多東西是違背天性的,沒他自由;第三,你沒他們快樂,你總是很焦慮,不安寧。你憑什麼認為你的錢能給他們帶來幸福呢?……”

那麼,這就是一條“不斷向外求”的不歸路,有沒有讓你陷入沉思?

我們都認為生活一定要賺取很多錢,卻不知自己真正要追求什麼。說要“向上”走,要“更好”,但“更好”是什麼?“向上”是為了什麼?

我們看到現在中國有很多土豪富翁,他們認為假借外物,才能幸福,結果追求到的一切,並沒有導致他們更幸福,反而家庭兒女都存在很多問題,這就是“向外”求。而中國的國學則是“向內”求的,追求的是人的內心安定、舒適,注重人心的修煉,不假外物,不需要物質證明。

可以說,物質的富足解決的是我們身體的溫飽問題,而國學文化,則是餵養我們心靈的精神食糧。西方有它的文化解決心靈的問題,而我們國學本身就關懷我們內心的修煉。這根本就不是向外去追求,能得到的。

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因此,學習國學,起步時可以慢一點,但是方向一定要走對。要明確,我們學國學的目標,是為了心靈的修煉,為了經世致用,為了學會做人做事,即古人所說的“修身”、“齊家”。要學會怎樣使自己身體健康、生命有活力,使家庭和睦、社會穩定,讓我們的人生和社會更加安寧和幸福。

瞭解了這些目標,學即使是簡單的東西如《弟子規》、《三字經》,也能學到很多東西;但如果不瞭解這些目標,去學深奧的東西如《易經》,也可能學成封建迷信等酸腐之物。

學成“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是“小人之儒”,而學成“經世致用、經綸濟世”的才是“君子之儒”。

如果沒有“向內”提升自我,身體力行,而只是學習古往今來汗牛充棟的古籍,皓首窮經地做學問,那真是很可惜的。

學一些“雕字”的功夫,會吟詩作賦根本不叫懂得國學,因為,實際上國學並不是單在書齋裡學出來的,而是要邊學、邊思、邊行的,比如國學大師南懷瑾,不僅在書齋內研讀國學經典,而且真正經世致用,主持修建了金溫鐵路,造福一方,這才是國學修煉的高層境界。

要讓孩子不被“國學”所誤,該看看此文!掌握此原則,可保不偏!

我們不應當把國學學的很抽象,而是應該很具體地去“經世致用”。大到國家治理、企業管理,小到為人處世、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學的精髓並不在於深奧,恰恰相反,國學的精髓常常是些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常識,可它們卻是做人最根本的道理。學國學可以改善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可以自信地面對自我、家庭、社會,過上內心安寧、幸福的生活,而決不僅僅是為了吟詩作賦,顯擺雅緻。

因此,研習國學最好的方式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特別是對於並沒打算致力於學術的人來說,將國學應用於生活,才會有真正的價值和收穫。

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國學注重個人的修煉,一生的修行路線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然後“修身”、“齊家”,最後力求“治國”、“平天下”。

那麼,就讓我們撿起古人積累下來的學問,體悟其實用和深廣的內涵,來服務我們的社會和人生吧,這才是“國學”的精髓。

如果您願意開始學習,那麼建議就從這些書籍開始:“三玄”《道德經》、《南華經》、《易經》、“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五經”(《周易》、《三禮》、《書經》、《詩經》、《春秋》)等諸多傳統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