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平涼成爲陳式太極拳小架「第二故鄉」已很多年!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道源文化與太極拳

朱沛霖

平涼人民民風淳樸,勤勞勇敢,歷來就有崇文尚武的傳統美德。崆峒武術根植於5000年的中華文明,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又彰顯著時代的特徵,即蘊含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又體現了現代文明與歷史文明的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國粹,更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太極拳乃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以技擊和健身兩方面的作用深受平涼人民喜愛。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嶽等幾種不同的說法。但現在多數拳家亦以現傳各式太極拳俊源出陳式太極拳之說為本。據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由陳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師陳王庭所創,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陳式太極拳是結合道家的養生術,中醫學說中的陰陽開合之理,吸收各派武術之精華而編就的一種高深內功拳,在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陰陽”和“虛實”,在動作上表現為每個拳式都具有“開與合”、“圓與方”、“卷與放”、“虛與實”、“輕與沉”、“柔與剛”、“慢與快”,並在動作中有左右、上下、裡外、大小和進退等對立統一的獨特形式。作為東方武術文化的一塊瑰寶,達到美與善的高度統一,外在與內涵的高度統一。所以人們對陳氏太極拳又稱“哲拳”。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又逐漸演變出了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傳統太極拳及陳、楊、武、吳、孫國家競賽套路。

陳式太極拳作為各派太極拳的始源,經歷幾百年來的世代沿襲歷久不衰。在抗日戰爭期間,陳式太極拳第十代傳人陳鴻烈攜妻女,經西安、寶雞來到平涼,在此生活八年。70多年來,經過國際太極拳大師,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立清先生和居世安及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國際太極拳名師孫聯英等幾代人的堅持和努力,使平涼成為陳式太極拳小架的“第二故鄉”。改革開放40年來,太極之花在平涼不斷綻放異彩。楊式、孫式、吳式、游龍太極及國家規定套路在平涼不斷傳播光大,為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支絢麗奇葩,其文化價值體現天人合一,在人類發展歷程中對和諧的追求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一種理想追求,是千百年來人類長期嚮往的生活目標之一,更是中華民族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和諧思想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中華太極文化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主要來源於古代哲學思想、中醫學、傳統養生學等基礎理論,動作結構、運動特點、美學特徵以及內在意蘊的追求和哲理等,主要根植於古老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道家文化是太極拳的源頭。太極拳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主要是講陰陽、虛實、攻防,而陰陽學說正是道家文化的有機內容。道學文化的源頭在平涼,因為崆峒山是“道源聖地”。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從東漢明帝時代產生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那時崆峒山已有道家居住。道教在長期的發展中,對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化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以及民族關係、民族心理和社會習俗等方面都產生過深刻影響。崆峒山所積存下來的經籍文獻及宮觀建築、雕塑、石刻等文化遺產對崆峒道教的發展、興衰與其道教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原國家政協副主席、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在崆峒山曾說:“崆峒山了不得,中國道教的根在崆峒山。”皇帝問道於廣成子的史傳歷史都是有力的佐證。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太極拳根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形成了獨特的武術文化體系,其中,哲學是太極拳文化的思想源泉,雖然太極拳理論吸收了中國諸家哲學思想和體系,但是,從其主要文化特徵中更多地看到傳統道家哲學的深刻影響,其理論以人的生命為目的,建立於道家全真葆命的基礎之上,無論是其練習修養方法,還是技術體系的建立,以及其技擊思想,都深深地刻著道家的思想痕跡和人文主義精神,充分表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智慧。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本文作者朱沛霖系崆峒區武術協會主席,被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研究院命名為“太極拳名師”。

往期精彩回顧

原来,平凉成为陈式太极拳小架“第二故乡”已很多年!

分享快樂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快把快樂分享給您的夥伴們吧!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朋友圈”。

微博號:plrbtxwb123

出品:平涼日報社融媒體工作室

技術:崔烘獎

監製:李建軍

法律顧問:張忠義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