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宁远大捷,战绩为何只是毙敌数百?

石玉磊


宁远仅获敌首级数百,原因非常简单:

因为满族人珍爱本民族的英雄。



在努尔哈赤所建立的这个八旗制度中,战士的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条件最好,最受尊重。 即使战士们在沙场上牺牲,在满族的军规中,决不允许自己的英烈曝尸于荒野,而是必须千方百计抢回来,抢回烈士遗体的人将会受到记功和重赏。烈士的遗孀和孩子也将得到厚重的抚恤,儿子长大成人后,将继承父亲的战士的位份,享受国家供养。

现在,知道后金军队为什么一个人能打三十个明军,战斗力这么强了吧?

因为人家后金军战士根本不需要为身后之事而有半点担忧。 这样的战士能不奋勇作战?



反观明朝的汉族军队,谁都知道,在明朝,军人的社会地位最是低下,连戚继光和李成梁这样的一方边将,见了朝廷七品文官都低声下气,迎奉礼让。

卢象升壮烈战死沙场,家人连抚恤金都不给发放。孙传庭为国捐躯,朝廷竟然怀疑他诈死潜逃,羞辱他的遗孀,迫使孙太太跳井自杀。 战死的明军战士曝尸荒野,无人收敛,成为孤魂野鬼。

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

清军敬仰烈士,尊重军人,他们从来不会质疑额依都、呼尔汉的忠诚,从来不会怀疑多尔衮、阿济格的战绩,他们对英勇战斗的将士们全部都是异口同声的赞扬。他们认为,满族的每一次战斗都是胜利!



而明朝开始,直到现在,汉族对本民族的英雄都是质疑,贬低,抹黑和诬蔑,从来就不敢相信汉族人也能赢,从来不敢相信明朝也有悍不畏死的战士,也能打败强大的敌人。 这样的明朝,岂能不亡?

宁可吊死在树上,也不懂得去战斗,拿着刀剑挥向自己的老婆和女儿,而不是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拿着“君王死社稷”当遮羞布,把懦弱当刚强,把无耻当光荣。 这样的明朝,岂能不亡?

认真看看努尔哈赤的战绩,横行天下,无攻不克,无战不胜,打明军如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 努尔哈赤的性格刚硬横勇,骄傲自矜,霸气嚣张,睥睨天下,视明军如无物。 这样的战绩,这样的性格,死了二百人,就会退兵?你见过这种死了二百人就会无奈退兵的一世枭雄,开基太祖?

宁远之战,如果后金的伤亡达不到一种让努尔哈赤无法承受的程度,他会退兵? 做梦! 真以为明军在战场上获得了二百首级,这就是明军的全部战绩吗?你不但小瞧了自己,还小瞧了敌人。

就这付德性,总以为敌人和自己一样废材。



事实是,人家清军早就把绝大部分英勇牺牲的战士尸体运走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清人编修的史书上,从来没有说过将士们的坏话,从来没有质疑过将士们的战绩,从来没有侮辱过满族的英雄。

而事实上,清朝连敌方的勇士也是赞扬的,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在清朝才被推崇和赞扬,并获得封谥。 而在明朝汉族人自己的记载中,袁崇焕是通敌的叛徒,卢象升是浪战的匹夫,孙传庭是怯战的懦夫。

清朝把投降叛变的汉臣录入耻书,而明朝却在为洪承畴开追悼会。

在汉族人的记载中,明军没有一次胜利,全体将士都是草包饭桶窝囊废。

在满族人的记载中,汉族也有英雄,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归根结底,满族人崇敬英雄。



这样的民族当然应该统治天下,因为做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肩负着开疆拓土,为整个中华民族扩大生存空间的重任。 而这样的重任必须靠一个尊重英雄,敬仰英雄的民族去领导完成。而不能依靠一个只知道咧着大嘴去抹黑自己,诬蔑自己,没有一点自信的民族。

所以,清代明,是历史的选择!


馋嘴肥猫1


看有些回答又鼓吹宁远大捷,一贯的明粉皇汉毫无历史根据自大意淫吹,那我们就好好说说这个所谓的宁远大捷。

宁远大捷,是明末的一场广为人知的战役,也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然而,如果告诉你这场战役只毙敌数百,一定很难符合你对这场“大捷”的心理预期。“大捷”在人们潜意识的观念之中,是指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性战役,是对敌方兵力的重大歼灭与摧毁,通常也是决定敌我双方最终胜败的分水岭。

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庚辰兵部覆辽东经略高第题: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献俘报可.....蓟辽总督王之臣奏:其觉华岛败而死忠足录者姚与贤、李士登...与中千把诸人俱当录者也。计上首虏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与回乡所识认者……觉华岛之丧者七千有余,商民男妇杀戮最惨。

而后金一方的史料,据《满洲实录》记载: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其时,后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备御)。

从明军的斩首数以及后金的史料来看,后金在宁远一役中被毙数百都是可信的。有人认为是后金瞒报伤亡数量,但这是不可能的。一则,后金记载的伤亡数量,并不是用於双方政治的宣传,而是作为一种伤亡体恤的档案记录。二则,明军报捷的斩首数量,经确认只有二百六十九颗。三则,后金的兵力也并没经此役而大损。

事实上,后金军攻击宁远城仅有两天时间,后金见宁远城坚炮利而无机可乘,便转而进攻离宁远约30里的觉华岛。觉华岛为明军在辽西海上囤积粮料的重要基地,其时岛上有明军七千余、商民七千余,粮草8万余石,船2000余艘。而时值隆冬,海面结冰,无险可守,明军凿开冰濠却旋被冻结。最终,岛上一万四、五千军民悉遭后金屠戮,粮草及军、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龙率部袭击后金的后方,努尔哈赤才闻讯从宁远一线退兵。

单纯宁远守城战来看,可以说是后金遭遇小挫。而把宁远守城战及觉华岛之战综合来看,明军可以说是惨败之极,更遑称是“大捷”。

后金军多骑兵,机动灵活,原本就善野战而不利攻城,遇坚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后金在与大明的征战中,更是利用其骑兵突袭的优势,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而很少强攻坚城。宁远之战,乃被动防御,不掌握战争主动,并非野战围歼,故而,不可能给后金军队以致命的重创。再从后金此战之后,其军队的动员情况来看,也佐助了后金军队并没有因“宁远大捷”而大伤。

而那些所谓“(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火星所及,(后金军)无不糜烂”等等之类含糊之语,不过是出於明军“谎报”战功的习惯以及一些文人的意淫与想象,并不足为信。

综合来看,所谓的宁远大捷不过是为大明树立了“固守坚城”的典范,而就战绩而言,其实并无太大的意义,甚至得不偿失。



一壶浊酒半盏茶


首先毙敌数百这是谎言!宁远大捷,明军凭借坚城利炮,狠狠的痛击了后金军,让野蛮的满洲八旗见识到了红衣大炮的威力。

我们不妨分析下,这个毙敌数百的真伪。首先这个说法是满清修史所谓(满清修史的真实性有多高,大家心里都知道)。



其次,从战场情况分析,红衣大炮是当时威力最强的火器,宁远城上有十来门。而后金进攻宁远的军队是六万,日夜高密度强攻城池。城头上的十多门红衣大炮不停的狂轰,如果这样也才轰死他们几百人,那这个数字似乎过于谦虚了。



实际上,后金单是阵亡的将士就不下数千人,而伤者更甚,不然野猪皮也不会受伤(野猪皮在宁远中受了比较重的伤,同年就死了。但他的死是否与宁远之战有关,就难说)

现在有些文章认为宁远大捷是假的,或者名不副实。这其实是很方谬。宁远一战,明军以少击众,毙敌数千,致使野猪皮都负伤,不论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大捷。



当然,随后发生的觉华岛之战,确实以明军惨败告终,而且也对明朝抗金局势造成不利影响。不过如果将觉华岛和宁远连在一起来评价宁远大捷,显然是牵强附会。


这些历史要读


宁远大捷说实话是袁蛮子吹出来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把八旗军参战人数和明朝与八旗各自的损失做一下对比。

对于八旗军来说,这个人数从来没有确切的说法,清代档案也仅仅记载也仅仅是努尔哈齐“领大兵,伐大明”这几个字,并没有交代具体有多少人,但是绝对没有袁蛮子自吹自擂的13万,八旗一直到入关前壮丁总数还很难到10万,这个时候就13万大军那简直是扯犊子。从人口上推测,当时努尔哈齐已经吞并了叶赫,同时也有部分蒙古人、汉人加入八旗,努尔哈齐吞并叶赫以前总人口大约在17、8万,吞并了叶赫以后总人口会超过20万,但是不会超过30万,根据壮丁与总人口一比五的比例,壮丁总数不会超过六万,而根据三丁抽一的原则,常备军不超过两万。因此努尔哈齐这次军事行动能带两万多人就不错了,毕竟还要有人守卫后方、组织生产。

对于努尔哈齐来说,这次军事行动主要目的是夺取粮食,在攻打宁远之前,八旗就已经缴获了几万石的粮食,准备运回盛京,之后摧毁觉华岛以及攻击宁远都是为了扩大战果,并夺取更多的粮食,顺便肃清一下关外的明朝势力。所以,就从明朝损失几万石粮食以及摧毁觉华岛,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至于八旗的损失,那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毕竟根据清朝的档案,500多人的损失还真不算太大,毕竟攻坚战,损失大点很正常。当然,有人夸大红衣大炮的作用,只不过红衣大炮是加农炮,顶多打500米而且只能打实心弹的玩意,对于密集方阵杀伤力确实非常大,但是对于以疏散队形攻击的部队来说,实心弹作用有限。至于打伤努尔哈齐更是袁蛮子自吹自擂,被实心弹打中非死即残,努尔哈齐在战后不仅蹦跶了八个月还征讨了一次蒙古,如果真是中炮伤即便是没死伤口感染也活不了多长时间,怎么能蹦跶八个月。

而努尔哈齐之所以半道撤军,其实不是袁蛮子守住了城,而是因为毛岛主跑到辽阳、盛京一带煽风点火,努尔哈齐后方不稳,只能选择暂时退兵去安稳后院。而且这次撤退很仓促,连本来要运回盛京的几万石粮食都烧了,可见这次撤退是追求尽快撤回盛京而不是押着战利品悠闲自在的往回走。

所以说,这个所谓的宁远大捷,就是吹出来的。不过这也是无良文人的本性,真本事没多少,就是嘴皮子厉害而已。


北洋海军陆战队


宁远之战,后金究竟伤亡多少是一个谜!

之所以说是一个谜,就是因为后金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自己的伤亡数字,而明朝作为防守方,战场上也无法抢夺对方全部的尸体,虽然可以根据战场目击来确认对方大致的伤亡,但毕竟没有凭证,也很难有十足的说服力。



后金自起兵造反以来,对各场战争的伤亡情况一直采去隐瞒和修饰,从来不公布真正的实情,例如萨尔浒之战,后军击败明朝四路大军,斩杀明军4万多人,却只承认自己损失200人,这明显是个夸张到极点的数字,别的不说,光是东路军在与后金主力交手之前所汇报的各次小规模的战斗的战报来看,光是这几场小规模战斗,消灭后军的人数就在200以上,难不成最后的决战,明朝死亡数万人,后金却是零损失?还有努尔哈赤偷袭抚顺时,歼灭明朝副总兵张承胤的1万明军,竟然声称自己只损失两个人,别说对面是1万军队就是砍杀1万老百姓,也不可能只损失两个。

在宁远之战中,历时两天的攻城战,后金事后公布的伤亡是损失500人,很显然这明显是一个做了手脚的数字,6万大军连续攻击两天,整个宁远城这城墙被攻城部队砸得千疮百孔,光是事后守军从城内收集的来自后金射过来的箭矢就高达近20万,这样大规模的攻城战怎么可能只损失500人,而且攻城的军队有6万,伤亡500人就撤退了?显然不合逻辑!



由于当时的守军处于防守,因此无法取得太多的后金官兵的尸体,但尽管如此通过收集攻上城墙,和遗留在城墙脚下来不及带走的后金官兵的首级,有大概200多,根据战争中死亡与受伤比率,伤者通常比死者高好几倍的情况来看,就不止500人了,这还没算战斗当中,用火炮火枪和弓弩远距离杀死的,后金直接带走的官兵遗体。

或者退一步讲,就按明朝获得的敌人首级,或者后金自己承认的数字来看的话,宁远之战明军斩首200余级,随后发生的觉华岛之战,根据明朝后来的统计,后金阵亡269人,这样算的话,整个宁远系列战役中,后金最保守的损失,死亡人数至少在500人以上,加上无法统计的,很可能比死亡人数高出好几倍的伤者,后金的伤亡人数至少在1000到2000之间,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上的损失可能会更多,甚至要翻倍。


辽宁资深球迷


后金军统计的确实只伤亡了将领两人士兵500人,可是这个数据可信吗?袁崇焕有十门红衣大炮,总共打了两天半,这样算下来,平均每炮每天只打死了20个人,一天怎么也得开二十几炮,一炮只打死了一个人?史书记载红衣大炮的威力: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肯定有夸张的成分,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杀伤人数如此之少。

再说了,努尔哈赤足足六万人,才死了五百人他退兵干嘛?另外,明朝的红衣大炮肯定击伤了努尔哈赤,并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死亡。

《明熹宗实录》记载:“(宁远)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攻具焚弃,丧失殆尽。”

《春坡堂日月录》记载:“我国(李氏朝鲜)译官韩瑗,随使命入朝。适见崇焕,崇焕悦之,请借于使臣,带入其镇,瑗目见其战。军事节制,虽不可知,而军中甚静。崇焕与数三幕僚,相与闲谈而已。崇焕即送一使,备物谢曰:‘老将横行天下久矣,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及是具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

高第奏报:(宁远之战)“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15](觉华岛)“四营尽溃,都司王锡斧、季士登、吴国勋、姚与贤,艟总王朝臣、张士奇、吴惟进及前、左、后营艟百总俱已阵亡”。

清朝篡改历史是大家公认的,伤亡500人完全不能作为事实。

袁崇焕初次作战,就以一万并非精锐的明军击败了以四万人击溃120,000精锐明军的努尔哈赤以及他所率领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首次打败了后金,怎么不能算,是一次大捷?


非明潮梦九初


因为这个大捷本身只是用来鼓舞士气的立典范的。类似于现在宋粉吹的宋军战胜率七成一样。

不管是开始的建州,还是中期后金,乃至后期的满清。都因为兵力问题,而很少攻坚大城。努尔哈赤,皇太极攻城都好用内应破城,而很少城下死磕。

宁远的本质是满清进攻,打了两天没攻下,就放弃了。转向储存物资的觉华岛。明军一直是被动防守,能有几百斩获很不容易了。至于说老奴因此受伤而死,就别太认真。七十多岁的老家伙,被炮弹打到,还能跑去讨伐蒙古,八个月后才死,那不是建奴,那是奥特曼。

对大明而言,当时糟糕的局面,需要一场胜利树立君臣信心,哪怕是一场战役的实际惨败。宁远刚好是这个时间,少有的可以树立的典型。

如果看历史,类似的还有一次案例,宋的黄天荡。虽然最终实际是韩世忠被打崩了,但是在宋当时,却必须把这场前期的局部胜利放大,让军民相信,女真并非不可战胜。

所以宁远的胜利,在当时很有意义。而能斩首数百,已经不容易了。明军对建州打的最惨烈,最血腥,最悲壮的浑河之战,戚家军和白杆兵这两只明末明军最强军队,以战死近万人的代价,所有将领全部殉国无一投降的气节,满清阵亡也不过三四千人。


方士的知识乐园


之所以只有斩首两百的结果,因为宁远之战是守城之战,袁崇焕的带领的军队高倨城墙之上,凭坚城用大炮,而非出来跟后金骑兵硬撼,他也没有这个条件。以后金军的精锐悍勇和完善而系统的攻城战的能力,袁崇焕能撑两天已经很不容易,虽然他有城墙这样的防御工事,有红衣大炮,但实力悬殊仍然很大,破城危险时刻存在,能守住宁远靠的是拼死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其次,后金军很注重收回战友的尸体去埋葬和焚烧,而不是任其曝尸荒野和落到敌人手里。所以,袁崇焕能捡到两百首级已经很不容易。换作当时别的将领,那就不是斩首两百而是自己送人头了。

唐时张巡守睢阳也是经典战例,如果努尔哈赤咬死宁远再多几天,宁远能不能保还很难说,毕竟实力相差实在太大,后金对袁崇焕实力几乎是碾压式的。但宁远保卫战意义重大,努尔哈赤向山海关方向进兵时,明朝震动不已,狼来了的呼声让人吓破胆,以山海关的守卫能力,被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努尔哈赤的行动表面上仍跟过去一样扫荡掳掠,但他年近七十了,很渴望实现毕生雄心和终极目标——攻破明廷,而一直以来军事行动太顺利,可惜他犯了跟陈友谅当年死磕洪都而不是绕道去金陵一样的错误,为了拔除宁远这个隐患,导致在宁远城下受挫。


麒麟才子梅长苏


明朝以人头计军功,而明后期作战主要杀伤途径是火炮火枪和弓矢,只要一方没有彻底被击溃,往往几万人打一个下午死伤千儿八百的也就捞的到几十颗人头……要知道,即使是军纪一般的军队,也是能承受10%以内伤亡不溃散的。宁远大捷是依托坚城防守,主要杀伤都在城墙附近,偶尔几场出城应战也不会超过城墙上火炮的射程,即使取胜也无法追击扩大战火收割人头,所以这场取得对敌重大杀伤的大捷,只取得几百颗人头就很好理解了。那些拿人头数当杀敌数的,确实低估了古人作战的勇气,1%的死亡率就能导致后金军放弃攻击撤退?搞笑了吧……


易水没有天空


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就是袁崇焕吹出来的,斩首功是要层层检验的,不那么容易作假。而且数百斩首的是所谓的宁锦大捷,宁远的斩首功往多里说的也只有两百,有些史料说宁远没有斩首。所谓宁远大捷就是把城门全堵住坐等后金退兵,与此同时包括觉华在内的二十余堡垒就守住了两个。后金出来是为了抢劫的,在别的地方抢够了傻子才去进攻坚城。至于野猪皮在宁远受炮伤更是无稽之谈,红衣大炮可是实心弹。野猪皮在宁远战后带着后金主力先后转战辽南辽东辽北和内蒙,一点也没有受伤的迹象。野猪皮死的时候已经是宁远战后七个月了,与其相信他死于炮伤,不如说他是累死在征途。

平心而论,宁远之战袁崇焕能在败军如潮中守住宁远就很不容易了,主要过错是高第的。但是宁锦之战又是只守住了三座堡垒,和高第的结果一模一样,偏偏还是有人把袁崇焕吹的天花乱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