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孩子挑食了,連吃飯的自由都沒有,人生還有啥樂趣?

別再說孩子挑食了,連吃飯的自由都沒有,人生還有啥樂趣?

有天晚上,我們的育兒群裡討論起孩子挑食和吃飯難的問題。一石激起千重浪啊,惹得好幾位媽媽大吐苦水。真應了那句話:愛吃飯的孩子都是相似的,不愛吃飯的孩子,各有各的難題。

儘管孩子挑食和不愛吃飯的表現各不相同,但真心爸媽覺得,解決辦法其實只有一個:大人少管,讓孩子覺得吃飯是特別愉快的事。

下面分享一些我和寶媽們的問答。

挑食故事一:不夾菜給孩子,孩子不吃,給他夾,更不吃,到底該咋辦?

問:我兒子6歲半,近年來開始非常挑食,什麼菜肉魚什麼都不喜歡吃。基本上如果我們不夾菜給他吃,他就醬油撈飯吃完一頓飯。我們夾菜給他,哪怕一根菜一塊肉都很抗拒,都是強迫著吃完的。非常苦惱……

答:那就不夾菜給他。您也說了,大人夾菜給他,孩子也是抗拒,然後大人就需要強迫孩子吃,效果也並不好。

所以我建議先停止夾菜,不吃菜就不吃菜。然後,每天跟孩子討論一下他想吃什麼,“你想吃什麼,媽媽給你做”,想吃什麼就給做什麼,都是他愛吃的東西,孩子就不需要挑食了。另外,不要跟孩子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較勁,孩子餓不壞的。

問:有時他說吃番茄炒蛋,最後會變得只吃一點蛋。怎麼辦?

答:那就吃一點蛋,也比不吃強啊。總之孩子吃飯就不能逼著吃。吃飯的自由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麼樂趣呢。


媽媽們總是擔心孩子這個不吃那個不吃會營養不夠,老想著孩子能吃得豐富點,就不免總是管著孩子吃飯。但事實上,大人越是管著孩子吃東西,孩子越抗拒。我們認識一個孩子,小時候媽媽管得特別多,吃什麼不吃什麼都管,後來孩子個子沒長起來,媽媽一看著急了,也不管孩子吃東西的事了,孩子有了吃東西的自由,個子沒多久就長高了。、

別再說孩子挑食了,連吃飯的自由都沒有,人生還有啥樂趣?

挑食故事二:爺爺奶奶好擔心

問:我家寶寶兩歲,平時吃東西也不固定,有時就吃白粥,什麼肉菜都不吃,有時就只吃一點麵包,但有時候餓了或者有合胃口的飯菜,就能正常吃飯。

我也不知道這樣好不好,也試過管她吃東西,管的過程讓我和寶寶都好累還不開心,我就沒再強迫她了,想著她自己會懂得餓、知道找東西吃的,體檢時個子是有點偏小,但她的抵抗力很好。爺爺奶奶總擔心她吃東西少,慢慢會得厭食症,但我想著,吃喝睡是人的本能,再小的孩子都懂。

答:我覺得這樣就沒問題,順其自然 孩子大人都輕鬆。孩子沒有那麼容易得所謂“厭食症”的,總是被大人管著吃東西,孩子才會不愛吃東西。正常的寶貝,哪個都知道餓,知道吃東西。


在有祖輩參與育兒的家庭中,有一種餓,叫“爺爺奶奶認為你餓”,有一種沒吃飽,叫“姥姥姥爺覺得你沒吃飽”。老人喜歡看孩子吃得多多的,長得胖胖的,所以總是喜歡喂孩子,讓孩子把大人給準備的東西全都吃進肚裡。其實這樣最容易造成孩子的吃飯困難,那些四五歲了,還不喜歡自己吃飯的孩子,多數都是從小被追著喂大的。

那位媽媽還提供了一個特別寶貴的經驗:

寶寶的狀態很重要,像今天我和家人帶寶寶去了公園玩,後來還去了游泳,她心情愉悅地玩了一天,把精力都消耗出去了,吃飯睡覺就很好很輕鬆的自己搞定了。

別再說孩子挑食了,連吃飯的自由都沒有,人生還有啥樂趣?

挑食故事三:不吃米飯怎麼辦?

問:孩子三歲半,不愛吃米飯,愛吃饅頭,每次吃米飯只吃幾口,不叫他吃,他幾乎一口也不吃,愛吃肉類,蔬菜也不吃,水果還好,體檢身高體重都不達標,這種情況要怎麼辦?難道也不管他?

答:不愛吃米飯,那麼麵食愛不愛吃呢?主食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吃米飯和吃麵食都是一樣的。蔬菜主要提供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水果也是,所以不愛吃蔬菜愛吃水果,影響也不大。愛吃饅頭就給吃饅頭,愛吃水果就給吃水果,碳水、維生素、膳食纖維應該就夠了。小孩子主食不能不吃,但也必要吃太多,我倒是更關注讓孩子攝入足夠多的蛋白質。

問:總之他想吃什麼給什麼,不用管他是嗎?

答:是的。想吃什麼給什麼,別逼著吃不愛吃的,孩子才能吃飯吃得好。吃飯吃得好,自然就長胖長高了。總之,一定要讓孩子覺得吃飯是特別愉快的事。


關於孩子的吃,真心家的一個原則是,先把吃飯變成快樂的事。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真心媽媽每次做飯,都會問孩子:“今天想吃什麼?”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家裡兩個孩子口味不一,我們做飯時,就一定保證飯桌上有既有大寶愛吃的菜,也有小寶愛吃的菜,而從不勸說孩子:“這個好吃,你該吃這個。”好不好吃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一定是他自己真的喜歡吃的東西,吃起來才夠愉悅。

別再說孩子挑食了,連吃飯的自由都沒有,人生還有啥樂趣?

挑食故事四:孩子吃肉、菜,總是嚼著嚼著吐出來著怎麼辦?

問:我的孩子兩歲三個月,吃米飯就能吞進肚子,吃肉、菜有時嚼到沒味道就就吐出來,只是吞肉汁菜汁,這樣好嗎?有時吃的海螺肉也很軟,可他吃著吃著又都吐出來。

答:這麼大的孩子咀嚼能力有限,不喜歡吃硬的,嚼不動的,試著把菜肉做得小塊點、軟爛點,比如肉做成丸子、肉菜做成餡,孩子就更容易吃。至於海螺肉,再軟的海螺肉對兩歲多的孩子來說,都是又硬又韌的,他很難全部咀嚼爛。


大人發現孩子把吃的東西吐出來,常常認為是孩子挑食或者不好好吃東西,其實兩三歲的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常常是因為他不喜歡那種食物的口感或者咀嚼困難,大人不能以自己對食物軟硬的判斷,來推斷孩子對食物的感受。

那麼給孩子吃肉丸子或者把菜做軟爛些吃,孩子以後長大了會不會成為習慣呢?其實我們真的不用太擔心,孩子的咀嚼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大人給孩子做東西,得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總是給孩子吃超出他咀嚼能力的東西,然後又覺得孩子挑食、吃東西困難,一定程度上,是大人在人為製造孩子的“吃飯問題”了。

別再說孩子挑食了,連吃飯的自由都沒有,人生還有啥樂趣?

孩子“挑食”和“吃飯難”,其實遠不止是吃飯問題

真心爸媽一直認為,孩子的吃飯問題,本質上,還是爸爸媽媽是否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能否給他選擇權並尊重孩子的選擇的問題。

越是從小享受到吃飯的自由和樂趣的孩子,越不會有吃飯困難;越是從小被管著吃飯的孩子,越是容易在吃飯問題上讓媽媽糾結萬分。

再者,我們常說的“挑食”,也是大人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給孩子貼的一個標籤。有一個說法,我覺得特別有道理:大人為什麼不挑食呢?因為他們總是做自己愛吃的東西。——同理,做孩子愛吃的東西,挑食問題自然也不復存在。

再想得遠一點,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建立的“吃飯合作模式”,其實是未來親子之間在生活、學習其他方面的合作模式的雛形,吃飯的事搞不好,同樣的鬥爭、糾結,很可能在其他方面完整、生動地重現。

能否讓孩子自由、快樂地吃飯,不僅關係到孩子的營養和健康,更關係到父母和孩子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模式。所以,爸爸媽媽們真的不能再逼孩子吃東西了!

(感謝參與討論、分享經驗的媽媽們。)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的育兒直播課程已經推出,請至千聊客戶端搜索“真心爸媽”。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