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學、吃飯……寶爸寶媽,社會規範敏感期的情緒管理你做了嗎

​孩子的天真可愛

帶來了很多快樂

但某些情境下

他們也會讓家長們難以招架

不想上學、吃飯……寶爸寶媽,社會規範敏感期的情緒管理你做了嗎

相信家長們一定都經歷過這些絕望……

|NO.1|

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哭得撕心裂肺,拼命往外掙扎……

|NO.2|

你費心搭配一日三餐,用菠菜汁和麵、用模具刻花型胡蘿蔔、買可愛的餐具,變著法子想讓他們多吃一口。但到了飯點,孩子還是拒絕吃飯……

|NO.3|

一到玩具店門口,這個小汽車想要,那個洋娃娃想要,不買就撒潑打滾,其實家裡一樣的玩具他們根本就玩膩了……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康復科王江平副主任醫師想告訴各位家長,兒童的智能發育有九大敏感期,其中,2歲半到6歲屬於

社會規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這對他們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孩子的情緒管理教育變得格外重要。

不想上學、吃飯……寶爸寶媽,社會規範敏感期的情緒管理你做了嗎

王江平

醫學碩士、兒童康復科專家

兼任中國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自閉症譜系障礙學組委員

曾在美國羅馬琳達大學進修學習

王江平副主任醫師說,在社會規範敏感期,家長要正確運用耐心和智慧多引導、激勵孩子,培養他們正確的行為。反之,不僅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成為一個遇事就哭鬧撒潑的不講理惡魔寶寶,甚至影響他們建立整全的穩定情緒觀

如何進行引導呢?王江平副主任醫師介紹了一套配對的方法——正強化和負強化

不想上學、吃飯……寶爸寶媽,社會規範敏感期的情緒管理你做了嗎

所謂正強化是指如果行為之後的結果是在環境中增加了某些成分(物質的、關係的、或者機會、特權等),這些增加的成分將使得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增加

孩子上幼兒園有個適應期,最初往往會抗拒哭鬧,在此期間家長可以事先將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者食物事先交給老師(這個玩具或食物在適應期的其他時間儘量不讓孩子接觸到),在孩子進幼兒園不哭時老師就立即拿出作為獎勵,或者老師在孩子進幼兒園安靜時就立即以孩子喜歡的方式給予抱抱,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同時,社會敏感期的孩子開始關注身邊的小夥伴,產生了結交朋友的願望,家長也可以讓孩子玩得好的小夥伴勸說他、拉著他的手一起進幼兒園。一旦進幼兒園具有了某種正向吸引力,孩子就可能產生興趣。

負強化則與正強化原理相反,即如果行為之後的結果是在環境中撤出了某些原本就存在的成分(物質的、關係的、或者事件),這些減少或者撤出的成分將使得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增加

家長們可以把這個原理運用在孩子吃飯上,這裡以米飯為例:如果家長把一大碗米飯放在孩子面前,他好不容易勉強吃了一口,但飯看著還是那麼多,孩子的進食行為沒有看到預期的結果(食物量上的明顯減少),於是就吃得越來越困難;如果我們僅給孩子一酒盅的米飯,同樣勉強吃了一口,但孩子會發現食物已經減少了一小半,再吃一口,可能就所剩無幾了,他們可能就會有吃飯的動力了。你看,這樣對孩子來說吃飯變成了愉快的事情。

不想上學、吃飯……寶爸寶媽,社會規範敏感期的情緒管理你做了嗎

除了正強化和負強化,王江平副主任醫師還介紹了一種消退原理,指某種被強化的行為一旦不再繼續給予強化物,則該行為的頻率就會減少直至消失

不想上學、吃飯……寶爸寶媽,社會規範敏感期的情緒管理你做了嗎

孩子不買玩具就撒潑打滾的行為,往往是因為既往孩子

只要一哭二鬧要求就得到滿足而被強化了,所以家長想要改變這個現狀,可以通過一次非常明確的不能滿足的情境下堅持不買玩具,這個哭鬧行為就不再被強化而是啟動了消退程序,孩子以後為了買玩具而採用哭鬧行為就會減少。如果家長總是以妥協的方式處理,將會培養孩子的“耍賴”慣性,日後更加難以管教。

在這種情境下的具體操作可以把孩子帶到角落或附近人少的空間,做到不打不罵不走開,也不和孩子講道理,等他們哭完了再帶孩子離開。如果孩子哭鬧太厲害,場面完全控制不了,那也可以先帶孩子回家,到家後還是需要全家人的“溫柔的堅持”(特別是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參與的情況下)。

不妥協這種消退法要聯合不附加任何情緒反應的、及時、堅定、恰到好處的制止,並在下次去玩具店前預先告知孩子“我們去玩具店咯!今天只看看玩具,但不買哦”!這樣有了前一次的體驗加本次的預先告知,相信孩子的哭鬧方式一般不會出現,孩子的

自控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