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愛嘮叨孩子,原因竟然是這個?找到原因,再也不想嘮叨!

爸爸媽媽愛嘮叨孩子,原因竟然是這個?找到原因,再也不想嘮叨!

如果對孩子們做一個調查,問他們“你最怕爸爸媽媽做什麼?”我想可能很多孩子都會說,“怕他們嘮叨”。

一邊是被嘮叨的孩子苦不堪言,另一邊兒,習慣嘮叨孩子的父母,可能主要是媽媽們,也一肚子苦水,“你要是省心點兒,我會整天嘮叨你嗎?”

那麼,有什麼辦法,讓孩子們免於被嘮叨,也把爸媽們從從自己並不喜歡的嘮叨狀態中解放出來呢?也許,找到嘮叨孩子的真正原因,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嘮叨是一種奇特的心理防禦

和大人相比,孩子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更加一針見血。有一次,我和我家小兒討論起爸爸媽媽嘮叨孩子的問題。

我問他:“你覺得爸爸媽媽嘮叨嗎?”

他很有興味地看著我:“你們要是算嘮叨,那這世界上就沒有嘮叨的爸媽了。”

我先感謝了他的不吝讚美,繼續問他:“那你覺得為什麼有的爸爸媽媽會不停嘮叨孩子呢?”

他回答:“嘮叨是因為我拿你沒辦法,所以我需要用攻擊你來掩蓋我的沒辦法。”“我不停的說這說那,你應接不暇,就沒有機會反擊,我自己就得到保護了。”

我覺得這個12歲孩子的說法真是非常透徹,因為,它觸及了嘮叨非常本質的原因——心理防禦。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1894年最早提出心理防禦,後來他的女兒又進行了一項“自我和防禦機制”的研究,提出了一個人們的心理防禦方式的清單。

心理防禦被提出之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學家研究的一個重點。2003年,美國資深精神病學專家,傑瑞姆·布萊克曼出版了《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更是詳細列出了當人們遭遇不快時,保護自己、移除不快的101種方法,而且他認為,這還不是全部。

爸爸媽媽愛嘮叨孩子,原因竟然是這個?找到原因,再也不想嘮叨!

把嘮叨的表現,和布萊克曼列出的方法一一對照,我們會發現,嘮叨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高度融合了多種心理防禦機制的的一種自我保護方法,相當有意思。比如:

投射:你將自己的東西歸結在別人身上。

投射性指責:你因為自己的問題而不公正的指責他人。

敵意的攻擊:你進入鬥爭狀態以掩藏不愉快的感受。

置換:你對一個人有某種感受,但是把它轉移到了另外的人或情況上面。

窮思竭慮:你“過度分析”和“絞盡腦汁”,試圖解決問題。

一種情感對另一種情感:你把注意力放在一種情感上面,以迴避另一種。

饒舌:你說的太多,但是並不詳細或切題。

轉被動為主動:你控制自己的受害。

戲劇化:你在自己的言談中,注入了情緒,以緩解關於未被注意的衝突。

衝動性:你用性、進食或者或者敵意,來緩解緊張或不愉快的情感。

粘人:緊緊抓住一個拒絕你的人。

哀怨:不停地抱怨。

誇大:你在某件事情上渲染得太過頭了。

恐嚇他人:你使他人處於戒備狀態中,以緩解你自己的焦慮。

膚淺:

你毫不猶豫的地說著話,但是並沒有想要表達很多。

疲勞:你感到疲憊,但是你沒有軀體疾病。

將自我批判轉向客體:你批評其他人,而不是訓斥你自己。

每個喜歡嘮叨孩子的爸媽,都覺得自己有無比多理由來喋喋不休地催促孩子、表達不滿、教育孩子,但平息靜氣地想想,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每一次嘮叨,不過都是在揭示我們如何不遺餘力地保護自己、避免孩子帶來的不愉快的感受,我們真的還好意思繼續嘮叨下去嗎?

爸爸媽媽愛嘮叨孩子,原因竟然是這個?找到原因,再也不想嘮叨!

父母的嘮叨,也會激發孩子的防禦

“嘮叨”不管用,這個觀點可能被一百萬篇以上的文章表達過。不過,用心理防禦的理論來看,我們可能會把“為什麼嘮叨不管用”看得更清楚一些。

很簡單,心理防禦的機制每個人都有,成人有成人的防禦方式,孩子也有孩子的防禦方式,當我們的嘮叨遭遇孩子以下的表現時,它就完全失去預期的作用了:

否認:孩子堅決拒絕你的指責,“你說得不對!”“我不是這樣的!”

隔離:你說什麼,孩子根本沒有在聽。

消極:孩子拒絕和你合作,並且表現得比你還理直氣壯。

搪塞:孩子跟你撒謊。

逆恐行為:你不想讓孩子做什麼,他偏要做什麼。

自我功能的抑制:孩子什麼都做不好。

沉默:孩子不跟你對話。

頂嘴:孩子比你說得更多。

被動服從:孩子表現得不情不願地服從你。

衝動:孩子變得暴躁易怒。

……

這些反應,沒有一個是父母真正希望孩子做出的反應,它們都是孩子本能的心理防禦。而且嘮叨還讓孩子對大人說的話無比厭煩,當父母想用不嘮叨的方式,認真地跟孩子說點什麼時,孩子基於防禦的慣性,已經完全不想聽你說任何事了。

爸爸媽媽愛嘮叨孩子,原因竟然是這個?找到原因,再也不想嘮叨!

如何成為不嘮叨、受孩子歡迎的爸媽媽媽?

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停止嘮叨,做孩子願意聽你說話、願意跟你說話的爸爸媽媽呢?真心爸媽覺得,還是需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1、接受“嘮叨不管用”

很多父母嘮叨孩子,只是出於本能和習慣,根本不去想幾句簡單的話跟孩子翻來覆去地說,到底對孩子有沒有什麼積極的作用。

所以要改變,還要首先接受,嘮叨孩子雖然嘴上痛快,但實際上是隻有壞作用、沒有好作用的。有了這樣的意識,就可以要求自己,在對孩子開口說話前,先想一想:“我這麼說,有意義嗎?有用嗎?”


2、致力於建設,而不是自我保護

我們跟孩子說什麼,目的是為了孩子“好”,這個好,需要是建設性的“好”,就是能真正對孩子提供幫助、指導,或者支持,而不是我們認為的“好”——無論我說什麼、怎麼說,都是為你好。

所以,在開口說話前,需要停上一兩秒鐘,確認,我們說的話和說話的方式中,已經剔除了“心理防禦”的因素,比如:

不是因為自己在外面遇到了不開心的事而嘮叨孩子;

不是因為跟孩子爸爸或者媽媽生氣,才更想批評孩子;

不是想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不是孩子越拒絕,你就越不想放過他;

不是你自己太焦慮了,才痛恨孩子的不著急、不上火、不勤奮、不利落;

不是把自己對孩子的“沒有辦法”轉化成對孩子的埋怨和怒火……

這樣想想,我們就更容易分辨,自己是想“嘮叨”孩子,還是想認認真真、心平氣和地跟他說點什麼。

爸爸媽媽愛嘮叨孩子,原因竟然是這個?找到原因,再也不想嘮叨!

3、多示範,少說教

真心爸媽自己的經驗是,想讓孩子怎麼做,自己先怎麼做,做一遍,比說一萬遍都管用。

比如想讓孩子做事專心,爸爸媽媽先做到自己在家裡做什麼都專心致志,不要一邊洗碗還一邊嘮叨孩子,孩子自然也會專心起來。

如刷手機,大人不時刻都抱著手機,孩子自然也知道什麼時候該放下手機;

比如玩遊戲,大人不是玩起遊戲來沒完沒了,孩子也不會像很多父母擔心的那樣,真的沉迷遊戲。

然而不少父母在家裡卻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大人做什麼都是對的,小孩不許管,而同樣的事情,放到孩子身上,卻足夠你嘮叨他半天。這樣說教式的家庭教育,做多少都不管用。


4、把嘮叨換成聊天

我們自己是那種跟孩子說話特別多的父母,但每天跟孩子說的話,都是聊天,幾乎沒有嘮叨。所以我家小兒才會說,我們是全天下最不嘮叨的父母。

而且我們的體會是,在家裡培養出和孩子聊天的氛圍,你真想認真跟孩子說點什麼的時候,聊著聊著天自然就說了,孩子也能聽得進去,根本用不著追著孩子嘮叨“你要這樣,你不能那樣……”

爸爸媽媽愛嘮叨孩子,原因竟然是這個?找到原因,再也不想嘮叨!

總之,父母喜歡嘮叨孩子,真的不是因為孩子不讓人省心,而是父母習慣了“嘮叨”這種心理防禦機制,不嘮叨孩子,自己心裡不舒服。

一些父母可能認為,對孩子嘮叨多了,孩子總能聽進去一句半句,多少會管點。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心理防禦機制,總是面對父母的嘮叨,孩子自會慢慢“免疫”,到那時候,可能真的會是你說什麼,孩子都不想聽了。

所以,覺得嘮叨孩子天經地義的爸爸媽媽們,咱們分析分析自己到底為什麼愛嘮叨,然後嘗試改變一下?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真心爸媽的育兒直播課程已經推出,請至千聊客戶端搜索“真心爸媽”。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