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三傑中的段祺瑞,爲什麼一直當不上大總統?

峩是一個矛盾體


借這個問題來聊一下北洋時期的各位大總統以及夾在大總統中間的段祺瑞。

清廷覆滅後,北洋時代出過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這六位正式大總統,外加段祺瑞臨時執政以及張作霖軍政府大元帥這兩位實質上的大總統。

所以說段祺瑞一直沒當上大總統,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不準確的。

孫中山當大總統,摘的是辛亥革命的果實,但這果實很快就讓亂世梟雄袁世凱奪了去,但從另一個角度講,袁世凱當大總統也不算搶奪辛亥革命、孫中山的勝利果實,因為他才是清廷滅、民國立的關鍵先生,所以他當大總統是實至名歸。

在這六位北洋大總統中,只有袁世凱是執掌乾坤、統御天下的實權大總統,他的大總統職權大到了何種程度呢?不僅終身而且還可以指定接班人,實質上跟帝王沒什麼區別。

但就這樣,袁世凱依舊不滿足,於是搞出了復辟帝制這一歷史醜劇。結局是這位亂世梟雄沒料到的,不僅皇帝沒做成,大總統的位子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最後也弄沒了。

取而代之的黎元洪,是那個時代選擇的大總統第一替補,但這位大總統卻從未有過真正的實權,實權一直都在總理段祺瑞手裡。

袁世凱含恨而死後,段祺瑞想不想當大總統呢?想。但在當時的政局下,他卻只能享其實,而讓其位。

政治向來講究平衡,群龍無首的情況下,被譽為北洋之虎的段祺瑞沒法打破這種平衡。這是他第一次離大總統很近,卻始終沒法登臺上位。

利用張勳復辟將黎元洪搞下臺之後,按理說段祺瑞是應該當大總統的。遺憾的是,還不行,因為他的旁邊還站著直系大佬馮國璋。在與馮國璋的競爭中,段祺瑞最明顯的劣勢即是你原先是總理,那你接下來最好還是總理。

這又是一次政治平衡,結果馮國璋成了大總統。馮國璋這個大總統比黎元洪好些,畢竟手裡握著槍桿子,但馮國璋這人命不太好,早早地就死掉了。

那有人說了,既然馮國璋死掉了,那大總統之位這下該輪到段祺瑞了吧。還不行,因為這時候段祺瑞的皖系和馮國璋之後曹錕、吳佩孚的直系已成水火不容之勢,段祺瑞要想當大總統,那首先得問曹錕、吳佩孚同意不同意。

大佬間打架向來都要有個過程,在醞釀打架的這個過程中怎麼辦呢?只能找個大家都認可、對彼此都沒實質威脅的過渡人物,於是始終以文角色示人的老資格徐世昌在這空隙中登上了大總統寶座。

雖然徐世昌也曾試圖利用直皖間的爭鬥把大總統的位子坐實,但一番努力的結果只能是枉然,政治歸根結底講的是實力。

沒實力,不是過渡,就是傀儡。

到直皖開戰,皖系段祺瑞大敗,直系曹錕、吳佩孚大勝之後,徐世昌的大總統之位也就算坐到頭了。

對段祺瑞而言,境遇更不妙,這時候他實質上已徹底喪失了競爭大總統的資格。

但此時也不是直系一家獨大,關外有正崛起的奉系張作霖,南邊還有孫中山等眾多反對派,所以作為直皖贏家的曹錕想登上大總統之位也沒那麼容易。

但號稱“曹三傻子”的曹錕是個沒有政治節操的人,在一片爭議反對聲中,他先是用一場直奉戰爭掃除了張作霖這個主要障礙,接著又用手裡的大洋解決了民意的問題,於是他成了北洋時代著名的賄選總統。

但登上總統大位之後,曹錕的日子並不好過,內有吳佩孚的不支持、不配合,外有張作霖聯合段祺瑞、孫中山的明槍暗箭。

尤其是東北王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敗給直系後,這位亂世又一梟雄始終想雪恥報仇,進而染指北洋權柄。

就這樣,第二次直奉戰爭很快爆發了。張作霖買通原屬直系的馮玉祥,給曹錕、吳佩孚來了個戰場死磕外加釜底抽薪。

結果,直系大敗,大總統曹錕成了馮玉祥的階下囚。

這時候,論實力誰有資格幹大總統呢?當然是奉系張作霖。

但此時張作霖的資歷不夠,於是只能再玩政治平衡。

段祺瑞當上臨時執政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但曾經的北洋強人早已沒了昔日的霸道實力,他這個臨時執政,從名字就能看出來,他就是個撐檯面的臨時工。

亂世梟雄張作霖是絕不允許他在這個位子上坐太長時間的。

時機一到,他必須讓位當時的北洋第一人張作霖。

按說,這時候張作霖應該能做大總統了吧?

依舊不行。

一來,軍閥割據的局面他無力蕩平,二來新的政治軍事強人蔣介石已經強勢崛起。

所以他最終只能以軍政府大元帥的名義過過癮。

等到他把這癮過完了,北洋時代也就結束了。


黑句本



段祺瑞是有機會做總統的,只不過在權衡利弊之後,段祺瑞主動放棄了。

袁世凱去世之後,按照新約法的規定,中華民國新總統的產生取決於上任總統的選定。根據袁世凱留下的人名單,可以繼承袁世凱總統位置的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副總統黎元洪,第二位是徐世昌,第三位就是段祺瑞。

雖然排名在後,但是考慮到當時的形勢,正統出身的段祺瑞無疑是北洋武人的首選。因此,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方面一致推舉段祺瑞為總統。

但是段祺瑞有自己的考慮,一來自己候選人身份是新約法指定的,二來南北方面有關於約法新舊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一旦自己登位,勢必會引起南北的決裂,因此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之下,段祺瑞拒絕做總統,把總統讓給了黎元洪。


黎元洪本就是副總統,因此他繼總統位舊約法也說得過去。黎元洪一開始是很拒絕做總統的,第一自己不是北洋人,上位之後一定會被“欺負”。第二,他自己也沒有兵權,與其是個傀儡總統,還不如踏實的做副總統。

不過在得到了段祺瑞的力挺以後,黎元洪最終還是做了民國的第三位大總統(前兩位分別是孫中山和袁世凱)。段祺瑞則繼續做國務總理。而北洋的二號人物馮國璋,則在南京做了副總統。

由於總統府和國務院的職能規定不清,很快就爆發了府院之爭。在一系列權力鬥爭之後,由張勳復辟重新洗牌北京政治圈。由於黎元洪受逼迫解散了議會,自己也在總統位上呆不下去了。辭職走人,但臨走時把總統位按照舊約法規定交給了馮國璋。

馮段二人後又因南北和戰問題爆發第二次府院之爭,最終馮國璋段祺瑞同時下野,徐世昌繼任總統。之後,直皖戰爭段祺瑞輸光了家底,沒有了政治實力。

不過之後,由於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的失敗,使得總統位置再度空缺,馮玉祥張作霖商議之後請段祺瑞出山。由於沒有經過議會選舉,因此段祺瑞並沒有被叫做總統,而是稱為臨時執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