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本爲男身,爲何在中國隨著佛教傳播變爲了女相?

靳源春


根據佛經記載,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成佛,號正法明如來。由於觀見眾生多苦難,於是倒駕慈航,居菩薩位,協助阿彌陀佛普渡眾生。將來還將在彌陀涅槃後,成為極樂世界的教主,繼續救度眾生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因緣極為密切,甚至超過一些佛,因此民間有“家家彌陀佛 ,戶戶觀世音”的說法。菩薩本無男女相,成佛時都是顯現男相。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以白衣觀音最為普遍。中國人認為,女性的柔美最能表現菩薩的慈悲,既然菩薩無男女相,不如塑造城女相,更顯得慈悲莊嚴,更能為大眾接受,於是女相菩薩就成為了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最普遍的形象。另外,男生女相在面相上來說,屬於非常有福氣的一種面相,這也是菩薩變為女性形象的一個原因。


模子裡的妖精


“觀音菩薩”是“外來的神仙”,後隨佛教一起由印度傳入中國。按照梵文Avalokitesvara音譯的話,叫做“阿婆盧吉低舍婆羅”,意譯為“觀世音”。唐朝時期,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姓名,略稱為“觀音”,這個稱呼就這樣沿用下來了。

原始佛教創立之初,印度等級森嚴,女性的社會等級尤其低下,追隨釋迦牟尼佛的信徒自然都是男性,女性根本不許入教。這樣的觀念背景下產生的這尊大神,自然不可能是女兒身了。但最初嘛,觀世音其實也不是男兒身,而是……一匹馬駒的形象,人稱

馬頭觀音

公元前後,隨著大乘佛教的發展和完善,大概是為了讓觀世音的法力更有說服力,他的履歷被佛門弟子

一步到位,優化升級了——他成了阿彌陀佛的長子,與二弟大勢至菩薩輔助父親弘法,肋侍在側,父子三人合稱西方三聖
三國時期,觀世音以這個身份傳入了中國;南北朝時期,已經迅速發展成全民信仰的一尊大神了,看架勢,風頭基本是蓋過了佛。

唐朝以前,觀音都是以男性形象出現的,並且看起來挺威猛,比如《華嚴經》裡就是這麼描寫的:“勇猛丈夫觀自在。”

唐朝以後,尤其是武則天稱帝以後,女性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宗教作為社會大眾的精神信仰,自然會折射出現實的社會生活——既然人世間能有君臨天下的女皇帝,那麼佛教中自然也可以有普度眾生的女菩薩。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誕生了女性形象的觀音,中國佛教逐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女性形象的觀音,受到了廣大信眾尤其是女性信眾的深切愛戴。人們也樂於在家中供奉女身觀音像。想想也是,供一尊慈眉善目的女神仙,總比供一個肌肉男要顯得和諧一點……

到了宋朝,觀音又被進一步民間世俗化了。“妙善公主得道記”的傳說廣為流傳,觀音菩薩就這麼多了箇中國版的轉世——北周宗室妙莊王的小女兒。觀音菩薩不光具備了女兒身,女性氣質還被不斷加持,直至最後,徹底被塑造成錦衣繡裙、秋波流慧、纖纖玉指、善良慈悲的溫柔女性形象。

《法華經·普門品》載觀世音菩薩三十三身,意思是他可以根據不同的說法需要,幻化出三十三種不同的形象。除此以外,民間還有一尊佛教典籍中根本沒有,卻很受人們歡迎的送子觀音。你看,信仰什麼的,那都是根據買方市場,與時俱進的。

說到底,觀音的形象,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服務的。那麼就應該像《楞嚴經妙心疏》強調的那樣,以為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那都是錯的,人家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能現一切相啊!


飲水君


觀音原本不是女相

一提到觀音,人們的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那個手拿玉淨瓶、盤坐於蓮花臺之上的女性形象。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觀音大士確為女子之身。然而,在佛教經典的記載中,觀音菩薩其實是男子之相。

據南北朝時期的《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記載說,如來王國之中沒有女兒之身,威德是一國之君,他的左右蓮花化為兩個兒子,其中來自右邊的名為寶尚,就是得大勢,而另一邊就是觀世音。另外,《悲華經》翻譯介於南北朝時期,根據此經的記述,觀音本是轉輪聖王的長子,他的前身是雙馬神童。這兩處記載都是關於觀世音的來歷,雖然各自相異,但是對於觀世音是男子之身這一說法則都有講到。而且從古代雕塑的《古犍陀羅蓮華手觀音》中觀音的鬍鬚也可以證明:觀世音的形象最初為男性。

那麼,觀音菩薩為什麼在中國的形象會呈現為女性呢?其由男身轉變為女身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一個融合過程,而觀世音由男相轉變為女相也是這個相融相合過程中的一部分。

觀世音性別在中國的轉變有著原始經典的依據。“

化身之說”是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一個特色。《佛地論》中就有關於化身的說法:“變化身者,為欲利益安樂眾生,示現種種變化事故。”可見,有了化身,佛身就可以呈現出種種不同的形象,而其變換萬端的最終目的卻是為了撫慰民眾。據《法華經.普門品》和《楞嚴經》所記載的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中,有數種化身都是女性,如童女神、居士婦女身等。這樣看來,佛教的“化身之說”以及觀世音的諸種女性化身確實都為後來觀世音在中國轉變為女性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較之男性身體展現出的力量之美,女性給人以身體之美、線條之美、肌膚之美等美感的享受。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其身體本身有著更高的和更加普通的審美意義。所以說,觀音之身由男性轉變為女性,符合了人民的審美追求。

觀世音性別在中國的轉變是封建禮教的產物。觀世音救世的方式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她肩負著在精神上將民眾於水深火熱之中救出的重任。在中國封建禮教的壓制之下,最需要觀音救助的便是女子了,而呈現為女相的觀世音菩薩則能夠讓中國的婦女感到更有親和力,願意將內心的苦悶向她訴說。

另外,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能夠給予孩子比父親更加顯著的關懷,而觀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與母愛的比男性關懷倍加相似,也是因為此,觀音為女性之身更具有悲天憫人的特質。

觀世音在中國由男性轉變為女性,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確切的講,到了明朝時期,她的女性形象才真正得以完成轉變。而且由上面的探討可以看出,觀音形象的轉變並不是偶然的。這種轉變不僅有利於佛教在中國的紮根,而且讓觀世音的形象深入到了中國人的內心深處。


風采蓮曲


很抱歉,真的沒有研究,實在是不敢亂說話。佛家講究不著於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恰恰符合佛家“緣起性空”的思想。至於民間的傳播導致的身相轉變,恐怕是藉助了大慈大悲的出處,摻雜了民間的美好想象。中華民族歷來是那個朝代男人不行了,文藝作品就會出來個女英雄救國救民,比如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等,哈,有點玩笑了。隨便一說,見笑,的確不知道真實出處。


那一劍的風情123


在南北朝以前,觀世音菩薩以男身度眾生,

自古以來中國是個封建禮儀國家,中國的婦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婦女有關結婚,生育,婦科疾病等有關女性問題,在男性菩薩面前難以啟齒訴說,所以南比朝以後,觀世音菩薩甴男身漸漸演變為女身,以利供養,護持。


了悟一一一佛門俗家弟子


不見金剛經雲無人相無我相無壽者相麼?又怎麼有本為男身之說,現什麼相,全因緣起,即相非相,本即無相,但以酬願應物,現億萬相,雖現萬相,實則無相,,,唉呀,繞來繞去,我也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