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疾病的人還可以學心理學嗎?

汪宗凱


絕對不可以。

有心理疾病,就屬於不太正常了,如果這時候還學心理學,往往會走火入魔,害人害己,尤其在沒有導師指導的情況下。

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心理學是“道”,那心理疾病就是“魔”了。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很多連環殺手,就屬於心理異常患者, 即我們俗稱的“變態”(這個詞有點歧視的意思),這些連環殺手,很多對心理學都很有研究,具有很強的反偵查能力,但表面上看不出來,因為他們善於隱藏和偽裝自己的情緒。比方說,正常人殺人,都會感到恐懼、害怕活著悔恨,總能夠從表情、眼神和動作上都會流露出蛛絲馬跡,但是對於心理異常者,他殺人可能感覺很興奮,不會有絲毫的害怕、恐懼,甚至有很強烈的快感,像殺人狂“李逵”那樣,拿著一雙板斧,不論男女老幼,挨排砍去,嗜殺心理嚴重,他就是一個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

這是犯罪心理學領域,如果那些心理異常者學了心理學可能變的更加肆無忌憚和窮兇極惡,這方面的例子層出不窮,比如美國有一個高學歷的電視主持,主持一檔節目就是關於心理的,他很有魅力,有巨量粉絲,但最後他變成了一個連環殺手,這當然與他的出身和成長曆程有關。

除了犯罪心理學領域,那些常見如焦慮、抑鬱這樣的心理疾病,很難通過自學心理學獲得解脫,他必須有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幫助他脫離苦海,否則很有可能帶來更大的問題。

更為可怕的是,一些心理學家如志紅武老師這樣的,喜歡琢磨人,很多東西放不下,容易鑽牛角尖,喜歡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去分析體驗,這是很成問題的。

我是喻派胡言,愛財如命的人力大叔,如果你覺得回答的不錯可點贊、評論、轉發,也可關注我瞭解更多內容!


喻派胡言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哈哈,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

我當初在中科院讀心理學的時候,最常被問到的 3 個問題:

  1. 你學心理學的,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


  2. 你學心理學的,對星座血型應該很懂吧?

  3. 你學心理學的,是不是心理就不會有問題?(或者其實想問的是心理是不是都有問題)

今天,我居然要認真回答一個第 3 題的反向問題:如果已經有心理疾病了,還能不能學心理學。


首先,心理學並不只是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那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個分支。

比如說,我學的就是消費者行為學,或者也可以叫經濟心理學,這兩個領域離得不算遠。我們平時關注的呢,就是人們在花錢的時候,容易被什麼因素給忽悠。最典型的,就是廣告裡哪些訴求,最能打動消費者嘩嘩掏錢。——當然,肯定不是隻研究這個,但這個用來舉例比較形象生動。

那麼假如我有心理問題(或者說有精神病),我還能不能研究正常人在廣告場景下的行為決策呢?當然可以啊,不影響啊。我們設計實驗的時候,用的是邏輯。做實驗的時候,靠的是流程。分析數據的時候,用的是數學。最後寫了論文出來,有同行專業評議。精神病只是有點瘋,並不一定都傻,所以其實只要不影響日常生活,那麼一般也不影響科學研究。

因此,直接回答的話,有心理疾病的人,當然可以學心理學。就好像眼睛近視的人照樣可以當眼科大夫呀。


但心理諮詢和生理醫學有一個重大的區別,就是人的定位不同。

在生理醫學裡,人就是被研究的對象,相對來說很客觀。有病變,就能檢測到。檢測不到,那就應該沒有病變。當然,最初人類沒發現微生物的時候,也不知道怎麼處理病菌,但人類的認識是在不斷提升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客觀指標。

而心理學呢,現在還非常非常初級,所以在觀測人的一些主觀狀態時,找不到好的客觀指標。你主動問吧,不靠譜。你測量吧,又不知道該測什麼。後來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發展很快,主流心理學界都在靠大腦內的電波變化、血流量變化、神經衝動等等,來作為客觀指標進行研究。不過人腦太複雜了,最終能夠像生理醫學一樣儘量依靠客觀指標說事,那本質上還是得依賴醫學的進步才行。

所以呢,如果你眼睛近視,那你不僅能當眼科大夫,你還可以給自己檢查視力、甚至給自己的近視定製治療方案。但如果你精神有問題、心理有疾病,那麼你想通過自學心理諮詢、心理治療,來幫自己恢復心理健康,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

這就好像是用一把尺子去量東西——當尺子本身已經不準了,那麼怎麼量都量不對呀。或者像是喝多了走直線,你覺得自己走的是直線,那是因為你的大腦已經酒精中毒分不清直彎了呀。

因此,我個人建議:覺得自己有心理問題,想了解一下大概的知識,沒問題,可以自學心理治療的內容。但如果真想確認自己有沒有問題,或者確認有問題後想要恢復健康,最好尋找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而不要指望自救。不靠譜,容易走邪路。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20760384553286


科學家種太陽


當然可以

很多時候我們有這樣的認識:

學心理學的人,漸漸地自己也會有心理問題。

當然不是!!!

先明確幾點:

1.心理疾病?

現代社會的壓力下,多多少少我們都有些心理疾病,只不過程度很小。

沒有人時時刻刻都是十全十美。總會有那麼一些事情會讓人自尊降低,跌入情緒低谷,

挫敗感十足。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能夠通過運動、旅遊、打遊戲、唱K等方式自己舒緩壞情緒。

(打個不太嚴謹的彼方)這就像,平時我們感冒了,不吃藥自己好了一樣。

沒有經過心理學專業學習的人,同樣有自己調節情緒的方法,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病菌一樣。

真正需要心理醫生治療的心理疾病少之又少。

(當然,如果是親人離世等人生重大變故,讓一個人長時間(半年甚至幾年)處於情緒低谷,這時候就需要看看心理醫生了。)

2.學心理學?

學心理學,不是在書店裡買幾本《每天學點說話技巧》、《教你看透人心》之類的書看看就叫學心理學!!!!!

看這些書,頂多就是買個心理安慰,離學習心理學還差很遠呢.....

心理學本科教材書單(節選):

《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實驗》 ,《實驗心理學實驗》,《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心理統計》, 《變態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實驗》,《心理學研究方法》......

(圖片僅為參考,並不一定就是正式教材)

由於實驗和統計是心理學的“硬核”,所以,許多與統計相關的計算機課程也需要學習,此處不一一列舉。如果選定不同研究方向,比如神經方向,相關的教材更多。

此外,由於如今西方的心理學確實強於我國,所以,為了持續學習,對外文文獻的閱讀、書寫能力也是“硬要求”。

看到這兒,我想,沒那麼多人敢說自己“學過”心理學了吧。


如果一個人能夠得到系統、專業的學習,相必能夠對自身的心理能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這對於心理疾病的治療,是相當有利的。

更多科普,請關注“螞蟻科學”小程序


螞蟻科學


我想說的是,越是有心理疾病,越應該學習心理學,這本身就是自救。國內心理諮詢雖然發展很快,但是優秀的心理諮詢師還是鳳毛麟角。之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為什麼停止考試了?就是因為之前的體系選拔出來很多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當然,也有很多合格的)

總而言之,找到一個非常不錯的心理諮詢師是很難的,所以,要想徹底解決自己的心理疾病,還是要自學心理學。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派克,他寫過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非常不錯,推薦你讀一讀。派克的觀點就是每一位心理患者都應該系統的學習心理學,甚至成為心理專家、心理諮詢師。

我們現在很多心理諮詢師,可能知識理論是完整的,但是很難理解抑鬱症是怎麼回事,認為是來訪者想不開,意志薄弱的居多。

國內著名心理諮詢師,出版過多部著作的武志紅老師,他在讀北大心理學研究生期間就患過嚴重的抑鬱症,嚴重到導致自己休學。

其實很多的心理學大佬都是有心理疾病的。心理學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自己有嚴重的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後來的各個流派的心理學大師,也基本上都有自己嚴重的心理問題,然後在療愈自己的過程中創立了全新的理論。

有心理問題的人,遠遠比我們想象的多。在弗洛伊德的年代,很多成功人士去找弗洛伊德做心理諮詢,很多人心理問題還很嚴重,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說來說去吧,還是歸結到一句話,心理問題,在美國和歐洲,都可以被很好的接納,人們視心理諮詢為很正常的事。但在中國不行,病恥感太強了,很多人,都是假裝自己沒有心理問題,只是假裝而已。

所以,有心理疾病,不但可以學習心理學,而且更應該學好心理學,這是療愈自己的良好契機,加油!


簡單最上乘


可以的。

心理學的範圍很廣的,需要確定你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叫做動機。

然後再根據目的去找到途徑,這個叫解決問題。

中間會遇到挫折,這個叫經驗。會經歷痛苦,絕望,掙扎…

最後達到你自己的期望,這個是需求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