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里的士兵端著捷克輕機槍一邊前進一邊戰鬥,現實中有沒有這個可能?

Alexis51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基本不可能的。

捷克式輕機槍根本就沒有端著掃射這種射擊方式。

原因很簡單。

捷克式輕機槍使用的是德式7.9毫米步槍彈。

這種子彈也就是毛瑟98K步槍子彈。

眾所周知,毛瑟98K步槍威力大,後坐力更大,新兵訓練經常被槍托將肩部撞的青腫。

要知道,這還是單發步槍,尚且如此。

如果使用捷克式輕機槍端著掃射,後坐力極為強勁,普通機槍手直接就被放倒了。

即便機槍手是那種彪形大漢,但因無法瞄準,又沒有依託,連射時槍口跳動明顯,也就毫無精度可言。

這種端著槍掃射,基本等於瞎打,實戰中是不可能這麼做的。

這些都是抗日神劇的胡說八道而已。


薩沙


能行是能行,但是由於該槍的後坐力較大,所以士兵端著機槍開火的情況是很少的。除非是遇到特別緊急,一般還是使用兩腳架支在地上進行射擊。

ZB26式輕機槍

ZB26式輕機槍,是布拉格廠的兩名波蘭籍設計師設計,由捷克國營兵工廠生產的一款輕機槍。該槍外觀上最大特色是就是彈容量為20發的彈匣裝在槍身上方,和機匣左側機械瞄準具的輪型表尺。

上世紀20年代,由於歐美各武器製造廠沒有與ZB26式輕機槍類似的武器,因此ZB26式輕機槍大量的進入中國,到1939年時,中國軍隊裝備的,來自捷克的原裝ZB26式輕機槍,約有32272挺。由於ZB26式輕機槍品質好,適合單兵操作,因此在國內有許多兵工廠對其進行仿造。在抗日戰爭時期,ZB26式輕機槍成為中國軍隊廣泛採用的裝備之一,中國士兵稱其為捷克式輕機槍,簡稱捷克式或者捷克造。

使用捷克式輕機槍射擊的中國士兵

在許多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士兵們端著ZB26式輕機槍,狂掃敵人的畫面,但是實際上,這種射擊方式,除特別緊急的情況,一般是不會採用的。不採用的原因就是,由於該槍採用的是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這是一種全威力步槍彈。採用這種步槍彈的自動槍械在全自動射擊時,後坐力非常大,大到射手難以控制,精度會很差。

自動槍械在發射全威力步槍彈後坐力大到難以控制,可以說是這種槍械的通病。例如德國的FG42傘兵步槍、美國的約翰遜M1941型輕機槍、勃朗寧M1918輕機槍,都有這個問題。因為有這個問題,所以德軍或者美軍士兵在使用上面說的這三種槍時,絕大多數情況還是會用兩腳架支起來使用。

中國軍隊士兵使用捷克式輕機槍射擊

對於營養較好的德、美軍士兵來說,都難以控制,更別說抗戰時期營養較差的中國士兵了。所以說,端著捷克式輕機槍射擊的情況,能行是能行,但是一般不會這麼做。


鼎盛軍事


ZB26是可以一個人操作,端著射擊的,有圖為證——

只是當它被端著射擊的時候,會出現至少兩個問題——

1. 精度很差

2. 換彈夾,換槍管會比較麻煩

ZB26式輕機槍(捷克語:Lehký kulomet vz. 26)是捷克國營兵工廠在1923年研發,1924年生產列裝的一款輕機槍,暢銷世界各國,其設計影響了後來英國布倫式機槍的設計,是一款經典老槍。

四邊形規則20發裝彈匣位於槍身正上方。

一個士兵可以攜帶好幾個這樣的彈夾,只要往槍管上一插就可以使用,往前一推就可以退下來,非常方便。幾何形的彈夾也便於整體收納。當然這樣的供彈射擊有一個唯一的缺點,漏彈槽位於槍管正下方,容易被堵塞。

由於彈夾位於槍管軸線上,所以準心向左偏移。

這是一個高射型的大號準心,位於槍管左邊。

快拆氣冷式槍管帶有木柄,導氣管上帶有腳架。這樣在俯地射擊的時候有支撐。

槍管上的快拆槍把不但有利於迅速拆卸換裝槍管,也可以被拉成水平狀,這樣射手就可以一隻手夾槍托,一隻手扶槍把,成站立狀射擊。

除非是抵近掃射或者突擊,這樣射擊第一會很累,第二由於後坐力,精度很差。因為

ZB26子彈初速達到830米/秒,射速500發每分鐘,如果連射或者掃射,幾秒內就是一個彈夾,射手可能還沒反應過來就打了個天女散花。

所以,一般,如果防空,會配腳架——

或者人肉腳架——

而如果是地面平射,一般會臥倒,用腳架支撐——

或者找個可以支撐的——

所有這樣的配置都是為了精確射擊,一般都是幾發幾發的點射,ZB26準度極高,點射最大射程可達1500米,有效射程七八百米。

而且對於愛惜這款武器的國家軍隊來說,一般都會配副射手——

副射手的任務是掩護,換彈夾,換槍管,背零件,必要的時候還要充當人肉三腳架。

值得一提的是,ZB26 最上面是槍管,打起來槍管會發燙,它下面的導氣管也會發燙,但是和導氣管相連的腳架要好一點。

所以有些人握住這個收縮起來的腳架,也是情理之中的。

英軍在使用他們的布倫式機槍的時候,也有這個動作——

只不過,人家ZB26給了你提把,你又何必冒著手指被燙起泡的風險去抱槍管呢?

所以,和尚這個姿勢,在突擊中,可以算是很對的,第一和尚是猛人,不需要副射手,第二,他在突擊,很可能有副射手也跟不上——

而這個打飛機的......造型很酷,真實性嘛,看看就好——


HannibalLecter


抗日劇裡經常能看見士兵使用一把彈夾在槍上方的機槍,士兵衝鋒也能看見他們手上也提著這把槍衝鋒,這槍來歷如何?

這把就是抗日戰爭裡中國軍人所使用的是捷克輕型機槍ZB-26型號。

下面是機槍的參數:

全槍長:1161毫米

全槍重:9.60千克

槍管長:672毫米

自動方式:導氣式

膛線:4條,右旋,纏距240mm

初速:830米/秒

射程:1500米

射速:500發/分

槍管冷卻方式:氣冷

供彈方式:20發彈匣

使用槍彈:7.92×57毫米毛瑟槍彈

不難看出這把槍淨重19.2斤,加上子彈大概是21斤左右,雖然才20發子彈,但是足夠了,因為抗日時期中國戰場敵我大多都是5發左右的栓動式步槍,顯然20發的容彈量完全可以做到火力支援,至於火力壓制那是重機槍的工作了。戰場是戰場,影視是影視。在戰場上射手使用輕機槍的方法並不是連續射擊,而是短點射或長點射。短點射2-4發射擊,長點射5-10射擊,那裡有需要就點射那裡,這樣可以減少機槍的裝彈次數。彈容量是少了點,但是夠用不就行了。且威力強勁,甚至大過日本的 歪把子。後來鬼子還複製了這種輕機槍(叫九二式輕機槍)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中國軍人一般一個班(12個人左右,3個班一個排)一把輕機槍(2個人配合使用),當時中國大量仿製了這種輕機槍(子彈和栓動步槍一樣的型號),所以這種槍戰場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最後說一句:大家在抗戰片中估計經常會看到下圖這種彈匣是彎的ZB26,這是解放之後國家自己改的,因為當時7.92毛瑟步槍彈已經不產了,所以乾脆用7.62x39的中彈,也就是AK/56式步槍的彈匣。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是可行的,不是很重且畢竟當年機槍跟子彈都能自己造。


快開車啊


捷克式ZB-26機槍確實是神一樣的存在著!

ZB-26機槍本身的性能和戰果決定了他神一般的地位!

ZB-26機槍又被神劇和正劇的導演、演員們更加神話了!

第一、脫離實際的演繹

1、很多的影視劇中,英雄們總是端著ZB-26機槍連跑帶顛的屠殺著敵人!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

2、在影視劇主角們手中的ZB-26機槍可以不間斷的保持連續射擊,很少有換彈匣的鏡頭出現。這種情況絕沒有的,ZB-26機槍的直排彈匣的彈容只有20發。

3、很多影視劇中的ZB-26機槍都失去了原汁原味,那個直彈匣被換成了“56式衝鋒槍彈匣”,使用56式彈匣的情況是有的,但是那是五六十年代的事了!

4、很多的ZB-26機槍的子孫們,被穿越到了ZB-26機槍的年代,ZB-26機槍的仿製型號太多了,但是大多是三四十年代的事,但是辛亥革命、張勳復辟、南北軍閥戰爭、直皖戰爭、奉直戰爭這些歷史時期居然後手持各種型號的ZB-26機槍參戰的戰士了!那時候ZB-26機槍還沒有誕生呢!

5、胡亂拼湊的ZB-26機槍各種型號們被裝備給了各個國家,簡直就是驢唇不對馬嘴!

拋開繳獲這個因素以外,各個國家的槍械哪有亂裝備的道理!英國人用的是ZB-26機槍原型而不是布倫式,彈藥口徑不通用咋用!美國人也抱著ZB-26機槍作戰,同樣也是口徑問題!最可笑的是日本人也拿著ZB-26機槍突突突,他們的九六式是6.5mm的!

第二、真正的ZB-26機槍用途

1、實戰中的ZB-26機槍是班排一級的火力支援武器,他打擊的主要目標是400米以內的有生力量,在這個距離上有經驗的老兵能做到指哪打哪!不過必須是趴在陣地上!

2、防守中的ZB-26機槍會提前建立鞏固的機槍陣地,陣地有專用的射擊坑穴,絕不會是影視片裡的在交通壕裡!互為犄角相互依託的機槍陣地會在中近距離內完成配合下的無死角射擊。在200米以外的進攻敵人主要是依靠輕機槍消滅對方進攻人員,僥倖進入這個距離以後的步兵就有事幹了。要是有碉堡輕重機槍更會有發揮的機會。

3、進攻中的ZB-26機槍是要在預選的陣地設點進行火力支援,陣地的選擇是依靠班排連一級指揮員臨機決定或戰前通過等高線軍事地圖來設定的。機槍陣地設在進攻路線的斜側方,並有多點交錯控制。在發起進攻前機槍會預先進行火力壓制,進攻人員的波段進攻的節奏也是依靠機槍的壓制節奏進行的。這樣的配合進攻是步兵操典中最簡單的戰術!

4、ZB-26輕機槍會設有主、副射手,主射手負責選擇陣地和確定打擊目標的選擇,最重要的是控制射擊的節奏,和精確度。副射手主要負責攜行彈藥和構築陣地的工具,戰時主要負責送彈匣,重新裝彈,更換槍管,偵察威脅目標,更重要的是在主射手負傷或陣亡後立即接替射擊!

第三、隨動進攻中的ZB-26輕機槍

1、ZB-26輕機槍的射擊後坐力是很大的,定點射擊時射手經過訓練可以克服後坐力,實現精確射擊,平時ZB-26輕機槍接受站立腰間把持射擊也是有的,但是這種射擊只能是近距離的射擊,射擊精度大大降低。

2、跟隨進攻的ZB-26輕機槍射手不會在跑動中進行射擊的,影視劇中的邊跑邊打就是胡來的,那樣打就是浪費子彈,而且還有可能造成己方誤傷,再有就是供彈不方便,不可能保持火力。

3、巷戰中ZB-26輕機槍是進攻和防守的重要關鍵火力,影視劇中的當街麻袋陣地就是胡來的演繹,那樣的防守陣地無異於送死,利用制高點和堅固房屋才是關鍵。進攻的士兵要依靠建立的ZB-26輕機槍火力點的支援下前進,到了適當距離後,步兵用步槍組成的火力網,在保護機槍前進建立新的火力點。防守撤退也是一樣。

步兵的進攻和退卻都是波段進行的,潮水般的進攻和退卻只是在導演們理想中實現的。當年蘇軍攻克柏林時的情形被蘇聯導演排成的那些史詩般的電影誇張,禍害了後來的導演和人們的意識形態。總認為那樣才是衝鋒,才是勝利。其實事實是進攻一方一間一間房屋的佔領,防守的一層一層的堅守。面對終極目的就是消耗蘇軍的德軍,蘇軍不可能潮水般的去送人頭!

第四、真的希望有更真實的影視作品的出現,不過這是痴夢罷了!


杜口無言


可以做到,但是說實話軍隊裡面一般並不支持你這麼做,先給大家看一張圖片,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為自己拍的軍隊的紀錄片。

我們看到這個德軍士兵依靠著坦克車作為掩體,然後一隻手拿著機槍的支架,另外一隻手扣動著機槍的扳機,在那裡進行掃射,這實際上已就粉碎了那些所謂的中國軍隊使用,德國人的大威力步槍彈,而導致不能夠進行持槍掃射的這種謬論,而作為通用式機槍的MG42,這種機槍的優勢便在於它可以加上重機槍的支架作為重機槍使用,同時它也可以裝上輕機槍的支架,或者單兵持槍進行掃射。

而中國的ZB26也就是通常所訴稱的捷克式,他所使用的機槍子彈跟德國人所使用的毛瑟子彈是相近的,而且相比較於德國人通用機槍,一次性射出幾十發,甚至數百發子彈,捷克式單個彈夾只有20發容量,可以說射擊強度不高,而且對於中國的老兵而言,他們使用這款機槍的時候,更多的時候不是說火力壓制,而是對於敵人某點進行單點,掃射。

所以我說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是軍隊裡面不會要求,甚至是命令你不能這麼幹。

原因為什麼變在於機槍作為整隻部隊的重要火力來源,尤其是中國軍隊所有的武器裡面只有機槍能夠提供火力支援,這個時候對於整個一支部隊裡面的機槍手而言,你保護你自己,為你的部隊贏得勝利顯得太重要了。

如果說這個時候你能投進拿了把機槍直接站起來跟別人站擼,你是血肉之軀呀,你身上沒有防彈衣呀,別人隨便一個狙擊手就是就把你給崩了,你這支部隊火力從哪兒來?因此國軍,也就是國民黨軍隊在挑選機槍手的時候,通常要求這個機槍手必須服役達到五年以上,有相當作戰豐富經驗的老兵來擔任機槍手的位置。

為什麼?因為老兵知道戰場上什麼地方最安全,什麼地方敵人多,什麼地方敵人的火力相對集中一點兒,這是一種能夠在戰場上活下來的一種生存經驗,畢竟按照青銅五,裡面的說法就是隻有活著才有輸出。

並且對於射擊精度而言,由於機槍是連續發射,槍的後坐力極其強悍,如果說不能夠尋找到某一個支撐點來分擔掉部分槍的後坐力的話,那麼對於機槍的精度而言是一種挑戰,你就是在浪費子彈,對於勤儉持家的中國軍隊而言,這種情況是絕不允許的。戰場上哪有幾百發子彈給你揮霍,你要打就必須要打重,以至於八路軍軍隊都會要求部隊一發子彈幹掉一個敵人。

所以說,部隊對於這種逞英雄主義,而且,對於射擊精度要求不高的設計姿勢是明令禁止的,你別給我逞英雄,你有種給我多殺幾個敵人去。


漩渦鳴人yy


電視劇中,基本有兩種,第一種,端著槍管打;第二種,拎著提把打。

我們先說端槍管的。敵人打不打得中不說,自己的手一定先被燙熟!連續射擊時,槍管是很熱的,以至於戰場上,機槍副射手需要經常更換槍管以保證持續射擊。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用手去抓燒紅的鋼管,是什麼樣的酸爽。

接下來我們再來聊拎提把的。ZB26的後坐力很大,而且是很重的,開槍射擊完全沒問題,但是命中率嘛,基本全靠信仰,很難打中。因為實戰中,絕不是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一片人,無腦往前衝,而是人與人之間有15到20米的間隔,展開隊形衝鋒。除非找到掩體,不然也沒有誰會在衝鋒的時候立正,然後瞄準射擊。

所以實際上,ZB26,是展開兩腳架,槍托抵肩射擊的,機槍手不會端著槍射擊。在衝鋒的時候,機槍手通常不會跟隨部隊一起衝,而是在隊形的側翼,用密集的火力壓制對方射擊,或者把槍口抬高,採用超越射擊的方式,打擊對方陣地後方敵人。

機槍手一定是敵人重點照顧的對象,所以,暴露出來的部分越少越安全。臥姿射擊是最合適的姿勢。

還有一點,ZB26是20發彈匣供彈,就是短的,直的彈匣,電視劇中那種彎的,有加強筋的彈匣,實際是AK47的彈匣。道具嘛,最多是空包彈,所以不必考慮槍管口徑,只要在機匣部分稍作改動就好了。


老霍家那小勇


行進間射擊,在進攻同時還能壓制對面的一種射擊法。當年一堆輕機槍(偽)設計時候就考慮到了,比如布倫、比如BAR,當然也包括捷克式ZB26。↓,操ZB26的德軍。這就是ZB26的行進間射擊姿勢

當然作為全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武器,站姿連續射擊也是很難控制的..比如下面這個胖子重心靠後了

正確姿勢應該這樣

還有就是行進射擊也可以不抵住身體任何部位,比如毛子這種戰鬥民族牲口拿著12.7mm的機槍行進射擊


瘋狗的輕武


二戰時期的機槍沒事用過。但就年代兵器來講應該不現實。

我軍80年代使用的班用輕機槍,是不可能像電視劇中的那樣端起來衝鋒。就說機槍手的居槍動作。左手握槍托頸彎曲處用向後的力量將槍與肩部頂實和右手腕部配合鎖住機槍,與槍管處腳架形成三角形來穩固穩固。部隊機槍手都知道,射擊時槍和身體是一體的。在射手後面觀察你就會發現射擊時產生的後坐力使槍和身體的運動在一條直線上。說到這裡大家就清楚了。機槍離開這個三角是很難操作的。更別說立姿無依託了。所以部隊沒有機槍立姿無依託訓練的這個科目。如果強行射擊,估計是人仰馬翻,子彈翻山。


ZHAOFEi1965


可行。抗戰及國內戰爭時期,武器裝備差,部隊缺乏足夠的衝鋒槍,很多部隊都會在緊要的戰鬥中集中部隊的捷克輕機槍掛在肩上,端在手裡一邊衝鋒一邊射擊。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塔山阻擊戰是國民黨軍的趙子龍師進攻解放軍四縱的防守陣地。衝擊的國民黨集中了一排排中下級軍官,光著上身,每人一挺捷克式輕機槍,當衝鋒槍用。

捷克式輕機槍當衝鋒槍用的缺點是重量比較大,發射時後坐力大,難以把握,需要身強力大、有經驗的人操持。還有槍口也容易上跳,造成射擊面散亂,射擊精度差。

優點也是有的。比如口徑比衝鋒槍大,威力猛,射程遠,既可端著衝鋒,打擊近距離敵人,又可架設起來,射擊遠處目標,阻斷敵人後續增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