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邳州門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歷史沿革及分佈情況

邳州門箋也稱“門錢” “過門箋” “門吊子”,具有悠久的民族傳統及濃郁的地方特色,廣泛地流行於邳州各鄉鎮及周邊接壤地區。據史料記載,門箋始於漢代以前,古人初用幡勝表達人們對神靈的敬仰和崇拜,祈求吉祥。宋代開始在年節時把幡勝懸掛於門楣,作為新年的吉兆,並開始用布和紙鏤空,製作掛門錢。

明清時,掛門錢己演變成型,幡勝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現在的門箋。每當春節,邳州城鄉家家戶戶張貼門箋,五彩門箋,色彩強烈豔麗,迎風飄舞,與春聯、門神交相輝映,給節日中的新年增添了熱鬧的氣氛。民國時期門箋在邳州民間廣泛應用,解放後進入鼎盛時期。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邳州門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邳州門箋分佈於邳州全境及周邊蘇、魯、豫、皖接壤地區。刻制藝人最集中的有宿羊山鎮沙埠村、桃園村、韓行村,土山鎮大王莊村、潘莊村,鐵富鎮南馮場村,港上鎮范家村,岔河鎮良壁村,河溝鎮竇老莊(現劃屬新沂)等數十個刻制專業村,村內家家戶戶在春節前都從事門箋製作。20世紀80年代前,這些村每年春節前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參與門箋的製作與銷售,遠近聞名。至今邳州仍流傳著古老的民謠: “半莊的蘿蔔,依宿的瓜,泇口的大姐會插花,黃莊的門錢使車拉”,可見邳州門箋製作當時的規模和銷售市場。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事這一傳統技藝的人也隨之減少,現在邳州市的鐵富鎮、宿羊山鎮、議堂鎮等鄉鎮還有個別作坊在製作邳州門箋,慢慢手工製作已被機器印刷所取代。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邳州門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邳州門箋在長期的流傳與發展過程中,經歷代民間藝人們的不斷改革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表現形式,主要有單色門箋和五色換色門箋兩種,形狀為長方形, 以32開、16開、8開紙為多,也有用4開與對開紙刻制的特製門箋。

邳州門箋的題材內容十分廣泛,社會生活中的千事萬物,包羅萬象。其題材內容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傳統題材,源於傳統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傳承和延續著歷史文化與表現形式,這些題材內容都具有深刻的寓意,寄託著人們的理想和對幸福生活的期盼,蘊涵著藝人們的思想感情與審美價值觀念,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歷史人物、戲劇人物、花鳥蟲魚、祥龍瑞獸、吉祥圖案、民風民俗、田園風光及具有喻意、諧音的物象題材等。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邳州門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邳州門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二是現代生活題材,取材於現代新生活、新觀念、新內容,把傳統門箋題材同現代生活有機結合,製作反映農村現代生產、生活的新門箋。

邳州門箋的製作步驟分為起稿、刻制、揭離、換色、粘貼;採用刻刀、蠟盤、細木板、磨刀石、五色臘光紙、五色彩光紙、金銀錫泊紙等,輔以漿糊、白乳膠、膠帶紙線繩、紙捻等工具製作而成。

邳州門箋製作,採用各種不同型號自制刻刀精心刻鑿,刻制時要求用刀靈活,刻出的紋樣線條要流暢清爽,刀口要光滑整潔,還要體現出刀味,刻制要求下刀快,行刀正,收刀直順,紋樣圓潤,不帶毛刺。門箋刻制是一種鏤刻藝術,藝人按紋樣的構圖要求,鏤空剔除不需要的部分,有陽刻、陰刻和陰陽結合的技法。

民間藝人在刻制中,不斷地總結、探索,創造出鋸齒型、月牙型、水波型、雲紋型、火紋型、花朵型、吉祥型、山巒型等刀法,各種刀法在刻制中靈活使用,使得門箋作品寓意深遠,構圖生動活潑,結構剔透相連,透而不散,彰顯獨特的刀法潤味,體現了門箋藝術的魅力。

邳州門箋具有北方剪紙的粗獷、質樸、雄壯、豪邁大氣的特點,同時又融匯了南方剪紙的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粗獷豪放中透著精巧,厚重深沉中蘊藏著靈動,刀法簡潔大方,樸實流暢,造型簡練概括,誇張浪漫,突出神似,強調物體、人物的剪影效果,畫面的點、線、面佈局錯落有致,黑白分明,構圖生動活潑,極富蘇北農民的淳樸、明朗、豁達的氣質和地方特色。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邳州門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邳州門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徐州傳統美術形式:邳州門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

主要價值

邳州門箋在繼承傳統門箋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提高,藝人利用手中的刻刀和對生活獨特的藝術解讀方式,進行創作刻制,作品的構圖隨意、豪放,不受任何約束。邳州門箋的刻制工藝極其講究,精雕細刻,刀法工穩細膩,線條簡潔明快,畫面樸實,大刀闊斧,結構巧妙,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和收藏價值。邳州門箋生長於民間,傳承了數千年,深深的紮根於民間,蘊涵著邳州地區先輩們辛勤的汗水、精湛的技藝和真摯的生活情感,它綜合彙集了邳州地區的傳統民間技藝,展示了邳州的傳統藝術、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對了解、研究邳州民間剪紙、中國民間剪紙的歷史與發展史有著巨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