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阿難關於非因緣非自然的疑惑(20)

根據天台的判教,釋迦牟尼佛有五時說法。而《楞嚴經》是在第三說法時期。由於此前佛陀已經講了十多年的小乘經典,而因為先入為主的緣故,對於佛陀關於非因緣、非自然的了義說法,阿難難免心存疑惑。於是他請求佛陀的進一步開示。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三|阿難關於非因緣非自然的疑惑(20)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阿難對佛陀說:“世尊,如來常說因緣和合,說一切世間的種種變化都是因為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顯發出來的。為什麼現在如來將因緣性和自然性二者都排除摒棄了呢?我如今不知這義理之所屬,惟願如來垂憐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的無戲論。”

四大和合:古代印度認為世界是由四大元素構成的。地、水、火、風這四大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本元素。比如說,人的身體是由四大和合而成的。骨骼、指甲、毛髮等堅相為地大,血液、涕唾、體液等潤相為水大,身體的熱能、溫度等熱相為火大,呼吸(外風)、大腦的思維活動(內風)等動相為風大。如果四大調和,則身體健康;四大不調和,則出現病態。

楞嚴經·卷三|阿難關於非因緣非自然的疑惑(20)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這時候,世尊對阿難說:“你先前厭離聲聞、緣覺等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道,所以我現在為你開示第一義諦。你怎麼還將自己纏繞在世間的妄想因緣這個戲論上呢?你雖然多聞,如同說藥之人,當真藥現前時,反而不能分別,如來說你真是可憐。你現在諦聽,我當為你分別開示,也令當來修大乘的人能夠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受佛之聖旨。

阿難向佛陀請求第一義諦的成佛大法。然而阿難多聞第一,記性又好,在聽佛陀宣講楞嚴大法的過程中,總是記得佛陀過去所宣講的小乘法義,並拿它們來和楞嚴法義比較。由於不能保持空杯心態,因而遲遲不能契入真如實相。

這裡的“而自纏繞"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很多學佛者就是喜歡“而自纏繞”,併為此產生了許多無謂的爭論。其中最典型的語句就是:我曾聽某大德是這樣說的,所以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或者是,我曾見某本佛經上是這樣說的,所以你這樣是不對的。其實,無論是大德的言說也好,佛經的文字也好,著大德的言說相,著佛經的文字相,本身就已經與無形無相的真心本性背道而馳。如此著相而修,是無法真正覺悟的。說起著相,也要注意,如果著“不著相而修”之相,也是著相。但有所悟,也要當即放下,不要在“悟相”中而自纏繞。

關於實相,即是真實之相,真實之相就是“一心三藏”。根據宣化上人的解釋。實相即第一義諦,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即我人之真性。實相有三:一是“無相之實相”,無虛妄相,一真平等實相,即空如來藏;二是“無不相之實相”,並非無相,只是隨緣現一切相,即不空如來藏。三是“無相無不相之實相”,即空不空如來藏,亦就是說妙有真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實相是“三為一體”,不可以相互割裂。能割裂者,即非實相。

楞嚴經·卷三|阿難關於非因緣非自然的疑惑(20)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阿難,如你所說的,地、水、火 、風四大和合顯發世間的種種變化。阿難,如果那個大之性體不和合,則不能與其它諸大混雜合和,就如同虛空不合諸色相一樣。如果四大體性能和合,則等同於變化,而且這變化始終相輔相成、生滅相續。從生到死,從死復生,在這生生死死之中,就如同旋火輪一樣,沒有休息。阿難,就如比是水凝結成冰、冰融解成水般的循環著。”

四大體性,有和合,有非和合。比如虛空之非和合,不能合種種色相。如果虛空能合色相,椅子已經被陽臺上的虛空和合了,你如何能將椅子從陽臺搬到屋內呢?而談到和合,比如人的色身,乃四大和合而成。它的生老病死,如同旋火輪一樣沒有休息,如同水冰循環一樣,沒有止境。

關於“如水成冰,冰還成水”,道家有一個類似的說法“聚則成形、散則成氣”。依此說法而修行,或許可以暫時養生,但要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裡的形和氣,都是在相見的範疇。既然有形相,如何能見到無形無相的真性呢?

提到因緣,就免不了談到和合相。佛陀指出,無論是和合相,還是非和合相,都不是真實法義。接下來,佛陀從七個角度,分別闡述因緣和合相的虛妄。

楞嚴經·卷三|阿難關於非因緣非自然的疑惑(20)

當覺《邊讀邊聊楞嚴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