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 奇蹟男孩,觀後感

前兩天看了《奇蹟男孩》,這是一個標誌性的電影。

wonder 奇蹟男孩,觀後感

原著小說

一則是它是一部非常貼近生活的家庭劇情片,二則它就是最近2018年才上映。它的導演和小主演還來中國做路演。這真的能令到我們近距離的觀察到最近時間美國家庭的生活,教育。

wonder 奇蹟男孩,觀後感

奧吉和爸爸

但是劇情裡小主角奧吉的那種容貌,離大眾比較遠,但他的成長環境:家庭,父母,姐姐,狗,學校,甚至於家庭教育,學校活動,節假日,比如萬聖節,聖誕節,新年等等。離我們還是比較遠。

雖然奧吉不幸患上那種病,導致容貌醜了些,難以融入大眾,到他10歲才去上學,此前在家裡接受家庭教育。想來一定會受到挫折,異樣的眼光,不友好的話語,行為等等。但他有一個強大的家庭後盾,他的父母,非常愛她,支持他,鼓勵他,包括他的姐姐,也同樣如此,甚至他家的狗黛西。他的父母素質很高,母親本來要拿碩士學位的,因為他暫時放棄了。他們的溝通也很有效。可以說家庭成員是全力在支持他,以至於姐姐雖然也很愛他,都產生了心裡不平衡的狀態。

電影通過四個人的視角來講故事,一奧吉,二,奧吉的第一個學校朋友,傑克韋爾,三,奧傑的姐姐,維婭,四,姐姐的朋友米蘭達。這裡有兩個相同的故事,一是奧吉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朋友韋爾,但是在萬聖節的面具下,韋爾一句無意的話 ,傷害到了他“如果我長成那樣,我會自殺”,他又不相信友誼了,說“沒有一個好的”。二是,姐姐維婭的朋友在暑假夏令營後,染了頭髮,突然不理她了,這令她好生鬱悶。然後她交到一個男朋友,漸漸轉移了注意力。


這裡感覺,人真的是社會動物,就算沒有利益關係的學校,青少年階段,一兩個要好的朋友,特別重要,友誼破裂了,那種傷痛不亞於失戀的。即便是在美國,在他們那種經濟發達,物質條件很好,學校很好,教育很好,父母很好,的情況下,都是如此。我們這種落後一點的,就更如此了。但是電影也通過韋爾和米蘭達的視角講了故事,韋爾說,開始時,是他的父母讓他對奧吉好的,不是他主動走近他的,但是,後來他越來越喜歡奧吉了,這個孩子聰明,哪兒哪兒都比他強,如果讓他在五年級選一個,他會選奧吉。這是他的內心獨白。米蘭達的故事呢,米蘭達沒有一個溫暖的家庭,父母分開了,都不關心她,她說維婭的家是她的第二個家,她應該是很羨慕維婭的,所以在夏令營打工,無意中編起了自己的身世,以維婭為原型。可是回來後,發現無法圓謊,無法面對被問詢,才不得已遠離了維婭。這兩段獨白告訴我們,好朋友離開了,被離開的那個人,心裡是很難過的,也容易把過錯都推到主動離開的那個人身上,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一旦分開,兩個人都會難受,其中主動離開的那個總有不得已的。通常如果自己的性格比較弱,低位低,就會把他人想的特別壞,也許那種壞就會變成真的。弱的人就會更弱。陷入一個負反饋圈。但是如果客觀一點,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就好像,韋爾為了奧吉和茱莉亞打架,被批停課兩天,雖然受到懲罰,但校長說,二十年的執教生涯告訴他,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好的,壞的,都是。包括打架了。雖然打架不對,所以受到懲罰。但他的動機的寶貴的,以至於結尾說到了向你致敬。這種教育真的是溫暖人心啊。奧吉讀的預科中學, 就是小學高階,他們有箴言克,科學課,會做實驗,會自己動手做一個項目,會郊遊。他乘校車上學,中午在學校就餐。姐姐讀的是表演專業的高中。這是美國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在初級階段,老師特別溫暖,大力提倡善良,友誼,互助這樣的美德。姐姐的高紅也排演了節目。不過高中的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有了更大的自主能力,老師們管的就少多了。這樣看,美國大概沒有那麼多的功課輔導機構。

wonder 奇蹟男孩,觀後感

班級合影

看這個電影,更能看出我們的差距,我們和他們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物質差距在縮小,但文化,教育,這種,比如近些年,很多西方節日在中國也很走俏,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但中國的這種節日,好像只是為了商家促銷起勢,和他們的度法,完全不同,以及家庭的,學校的教育,短時間內走不平。強者恆強,弱者,如果沒有外在強力改動,靠自己是走不出來的。不好的東西,反而容易一代代的循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