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渠为什么放弃山东?

焦思聪


第五战区的作战区域北起济南之黄河南岸、南至浦口之长江北岸,1937年8月初建时司令长官由蒋介石自兼,第3集团军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任副司令长官。

当年十月,重建的第五战区司令换成了李宗仁,出于对韩复榘的不太放心,这位桂系老大特地赶赴济南与韩复榘秉烛夜谈,推心置腹整整一个晚上,李宗仁反复强调的重点,第一是不能当汉奸,第二是抗日战争必然是长期的有前途的,老韩听得很认真,尤其记得牢的是第二条。



从东北的张学良、华北的宋哲元到山东的韩复榘,那个大时代下的三个政治人物有两个基本相同点,其一是民族气节尚存,断不会投敌当汉奸;其二是把军队当成命根子,军阀混战的历史事实教会了他们,失去军队就得在政治牌桌上出局,没人跟你玩了。

而蒋介石致力追求的却是“大一统”,即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和一个军队,对不听招呼的杂牌军有着本能的敌意,能动手就尽量不吵吵。所以当外敌日寇入侵时,蒋介石最痛恨的也是地方派系为保存实力而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为此特地于1938年1月颁布了《十杀令》,这种矛盾,到底孰是孰非呢?一笔糊涂账。



韩复榘入主齐鲁大地八年,已把山东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在经营,“我的地盘我做主”,他不容许任何势力进入山东地界,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日本人,哪怕是老长官冯玉祥的司令部也被赶了出去。并且韩复榘在这个问题上,下手非常之黑,“狗肉将军”张宗昌试图联络山东旧部重起,被老韩毫不犹豫刺杀于济南站;国民党“山东党务整理委员会”整顿各级官吏思想,韩复榘随即安排手下将主任暗杀。因此当日军初犯山东时,老韩本能地进行了抵抗,德州一战,第3集团军出动的三个师损失过半,老韩变卦了。

李宗仁的教诲被韩复榘理解为,兹要手中有军队到哪里都能自立,而如果跟现代化的日军拼光本钱,那他老韩就什么也不是了,他忘记了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官的身份,脑袋里只记得桂系的生存之道。蒋介石在德州沦陷后严令韩复榘:“万勿使倭寇垂手而得全鲁”,命其不得放弃济南死守黄河防线,并允诺加强第3集团军一个重炮旅,但韩复榘决心已定,所部四个军不战而逃一口气退至泰安,顺便带走银行官号大批黄金白银(黄金即15000两)。

(第一战区蒋鼎文、五战区李宗仁、六战区孙连仲)

1937年12月27日,矶谷廉介第10师团的一个先头大队千余人轻取济南,听闻重炮旅被拨给汤恩伯军团,韩复榘命令部队放弃泰安继续南逃至济宁。李宗仁以近乎恳求的电文命令第3集团军务必死守济宁和大运河一线,以给第五战区准备徐州会战争取时间,然韩复榘毫不理会,主力部队和金银财宝再退至河南与山东交界的巨野地区。

1938年1月17日,日军进入济宁,兵锋逼近徐州。李宗仁怒不可遏,叠电军事委员会要求执行战场纪律,而韩复榘似乎忘记了,对于蒋介石来说,他老韩是有前科的人。

1936年5月陈济棠联络白崇禧反蒋,史称“两广事变”,韩复榘立马通电支持;年底“西安事变”爆发,韩复榘率先表态:“张学良所为乃英明壮举”,且不说老韩与四川刘湘的密谋是真是假,毕竟刘湘早卒死无对证,仅凭1936年的这两次通电,蒋介石早已恨之入骨,惟没有时间和精力收拾他而已。如今,在抗日大局下高级将领抗命逃跑,举国睽睽,韩复榘就是把脑袋主动送到蒋介石的刀下了,犹不自知。



蒋介石必须处置韩复榘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第五战区李宗仁麾下的部队构成,除去军委会直属之第20军团汤恩伯是中央军外,余皆杂牌,计有川军邓锡侯之第22集团军、川军杨森之第27集团军、桂系李品仙之第11集团军、廖磊之第21集团军、东北军于学忠第51军、西北军张自忠第59军、西北军庞炳勋第40军以及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如此一个大杂烩的部队序列,就算桂系部队好说,如果不能令行禁止,李宗仁这个仗也没得打。

要说“台儿庄大捷”确实有韩复榘的功劳,他用他那颗长长的脑袋,使李宗仁得以顺畅号令三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桂军各部将士无不用命,众志成城南挡北杀,重创日军三个师团,歼寇如麻,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随即扣押韩复榘;1月19日在武汉组建特别军事法庭秘密审判,1月24日被军统执行枪决,冯玉祥的“十三太保”骨干、一代枭雄韩复榘,毙命武昌平阅路33号。


度度狼gg




1937年10月韩复榘获命负责山东军事防务,但是在日军进攻时,韩复榘几乎是“不抵抗式”的选择跑路,将山东白白送给敌军。1938年1月,韩复榘赴河南参加高级将领军事会议时被蒋介石诱捕,1月24日即被枪毙。

韩复榘放弃山东这事很复杂,实际上造成最终韩复榘弃守山东的两个关键人物是韩复榘自己与蒋介石,但是无论如何,韩复榘在当时放弃山东确实已经演变成必死的局。韩、蒋两人对山东失守皆负有责任,当然主责仍然系于韩复榘,这事绝不可为韩开脱。

韩复榘与蒋介石在韩失山东这事上究竟扮演着怎么的角色?我们慢慢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扮演的并不是好角色。

韩复榘也应该算是死得恰到好处。


韩复榘曾是“倒戈将军”冯玉祥部将,叛冯投蒋后割据山东,军阀思想浓重,只要手里有兵,处处皆可仗势称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韩复榘是不战而失山东,实则不然。在战事的开端,韩复榘是跟日本人交过手的,甚至亲临前线督战,韩当时差点壮烈牺牲。后来韩复榘心有余悸地给妻子写信:

我部这次与日寇浴血奋战,伤亡惨重,为我从军以来历次战斗所未有,眼见官兵如此伤亡,我心中十分沉重。今后战斗会更加严重,生死存亡,难以预卜。

这封信也成了韩复榘的绝笔,因为他很快放弃了山东,然后又很快便被蒋介石枪毙了。从信中文字可以看出,韩复榘虽然不想惹日本人,但是实际已有作战的心理准备。可是,最后又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放弃山东当“逃跑将军”这个找死的决定呢?

韩复榘曾经说过:“我们有了军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这句话是韩复榘军阀思想的体现,如果他坚持在山东与日本交战,那么必然会让他自身的实力遭受严重的损失,在军阀林立的时代,军权是每个军阀得以立身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了军权,他便只会成为让人任意揉捏的附庸。因此,他必须选择保存自己的实力以维护自己的权位。从这点可以看出,韩复榘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国家与民族则不如。


同时,韩复榘当时有“中国抗日必须西撤而后反攻”的战略思想,这也是促成韩复榘选择撤退或者说跑路的原因。事实上,在南京沦陷后蒋介石也将国民政府向西搬到了重庆,却是呼应了韩的战略思想。



蒋介石对韩复榘使阳谋,韩复榘如陷漩涡,几乎已成死局。

在是否坚守山东这事上不仅是韩复榘有自己的小心思,蒋介石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并且老蒋扮演的角色很不光彩很不厚道。

老蒋让韩复榘带着第三集团军守住黄河,韩复榘说好,但是我第三集团军没有重武器部队,让我守黄河,可是步兵肯定守不住,你得调重炮过来给我。老蒋想了想同意了,然后调重炮第1旅第1团过去给韩复榘指挥。结果在日军即将强渡黄河的时候,老蒋又找借口将炮兵团调走了,韩复榘气得痛责老蒋:“他们不守南京,却叫我们死守济南,叫我们用步枪跟日军拼吗?”因此,韩复榘选择了撤退。后来,李宗仁让韩复榘守住泰安的时候,韩复榘以此怒怼李宗仁:南京不守,何守泰安。

这事老蒋做得实在太不光彩了,学者梁漱溟亦表示老蒋此举重在消灭异己。老蒋与韩复榘不可调和的龌龊说到底还是韩支持张杨的“西安事变”,称赞张杨乃是“英明壮举”,这让老蒋听了,韩复榘能得好?经此事,蒋视韩为仇敌,因为韩不听自己的话。蒋对付韩虽然用的是阳谋,反正我坚决要求你抗战了,你如果逃跑那便是“违抗命令,擅自撤退”,到时候看我怎么揉捏你!但是,蒋选的时机却很有问题,到底是你老蒋的“独裁”重要还是国家的安危重要?




在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受到侵略者的威胁时,韩复榘选择了保存实力,蒋介石选择了借机消灭异己。

韩复榘,置国家与民族于不顾,当诛。

韩、蒋皆是不顾国家与民族的自私之辈。韩自私,故陨其命;蒋自私,故失其国。

当然,韩复榘被枪毙也是有利有弊,只是利大于弊。在韩复榘被枪毙后,让那些仍然抱着韩复榘式小心思的人受到了警醒,算是杀鸡儆猴吧。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将调度与指挥的权力收归中央更适合,否则如同散沙何以御敌。

因此我说韩复榘也算是死得恰到好处。


吾与吾国


不是韩复榘想放弃山东,而是守山东很可能会将自己的军队全部打光啊!

军阀的性质使韩复榘不能全力抗敌

任何一个军阀对自己的地盘都是极为爱护的,不管是韩复榘还是宋哲元,阎锡山,甚至是张学良,都是极为标准的军阀。军阀的含义只有两个,一个是军队,一个是地盘,有了地盘自然有军队,有了军队自然还能打下地盘。

在面对日本来势汹汹的气势,不止是韩复渠选择了放弃抵抗,就连一直以正面视人的宋哲元,其麾下二十九在卢沟桥事变后打响了全面抗战第一枪后,依然抱有和日本人何谈的幻想,总之,如果全力抗战,自己肯定会损兵折将,从一无所有,混到主政山东七年,说实话,他比蒋介石都不希望丢掉山东。

但是韩复榘又害怕抗战会打光自己的家底,所以,放弃山东是韩复榘的无奈之举,但是拒绝蒋介石进入华北,也是其自私之举。

蒋介石谋求夺取韩复榘的兵权

关于蒋介石和韩复榘之间的关系,其实大部分的时候就是矛盾居多,韩复榘以前是冯玉祥手下大将,但是冯玉祥这个人对手下太苛刻,以致后来韩复榘被蒋介石收买,倒戈冯玉祥。

但是,蒋介石和韩复榘之间是相互不信任的,九一八之后,山东本来就是对日的前沿阵地,蒋介石在给了韩复榘之后,也希望能够插手山东事物,毕竟如果让韩复榘成为继张宗昌之后的军阀,那么北伐打这么多年还有什么意义,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是蒋介石从1926年到撤离大陆之前一直作为主线任务进行的。

但是韩复渠不是这么看的,我之所以跟你老蒋,完全是根据你开出的条件,当初中原大战的时候说的好好的,现在你就要反悔,因此韩复榘驱逐了山东境内蒋介石的人手。

在抗战的时候,蒋介石要求韩复榘全力抗战,或者中央军进入山东境内一同抗战(借机夺取兵权,这是老蒋一贯的作风),韩复榘当然不愿意了,韩复榘自治就是蒋的棋子,因此选择放弃山东,宁落日寇之手,也要保存实力。

韩复榘有谋权的进一步打算

但是相对于张学良退出东北后没有脸见人的情况不一样的是,韩复榘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有理。

在蒋介石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批评韩复榘:“说竟有一个高级将领放弃山东黄河天险的阵地,违抗命令,连续失陷数大城市,使日寇顺利地进入山东,影响巨大,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有人负担!”

韩复榘听完之后也不惯蒋介石毛病:“山东丢失是我应负的责任,南京丢失是谁负的责任呢?”

结果蒋介石就安排军统特务抓捕了韩复榘,并于几天后审判后进行了枪决。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杀韩复榘,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韩复榘带着部队,向山东省西南撤退,再后退就是蒋介石的中央军腹地了,在华北沦陷,南京上海失守的情况下,山东东南的湖北和江苏将要成为战略前线,这个时候韩复榘要是摆蒋介石一道,恐怕蒋介石也吃不消,毕竟,韩复榘作为冯玉祥手下,深得倒戈精髓。

蒋介石也并不是无中生有,当时韩复榘已经在秘密同刘湘联络,企图共同发动反蒋斗争,这是蒋介石决不能容忍的行为。

所以,韩复榘放弃山东,显然是带着那种,丢了东墙要从西边找回来的意思,一个军阀全无大局观念,只为自己着想,于家国不顾,杀之无过。

所有不抵抗的军阀,都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史论纵横


一,说起这韩复榘,也算是个顶聪明的人。穷家出身,早年当兵。后投身冯玉祥麾下。因作战机灵勇猛,一路提拔做到了军长。中原大战时,韩复榘见蒋介石事大,弃冯投蒋。蒋介石“收服”各路军阀完成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后,就给了韩复榘一个民国山东省省政府主席的位置。

二,韩复榘在山东经营多年,俨然成了坐拥山东的土皇帝。据说他也办了几件实事,如办学堂兴教育,扫毒戒赌等。但他拥兵自重,跟中央政府搞阳奉阴违,如抗命不遵、截留税收等。这使蒋介石早就对他心存不滿。

三,但韩复榘却很自信。仗着自己有人有枪,上头也奈何不了他。依然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每天喝口小酒,诌首油诗,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

四,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很快日军开到了山东。韩复榘是一贯主张抗日的,也跟日本人交过几次手,打过几次还不错的仗,但自己也损失不小。这时韩复渠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五,韩复榘认为,自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且跟蒋素有间隙,蒋介石部署作战总让韩的部队在前沿打头阵,而中央军则安排在第二道防线。韩复榘因此推断蒋是想借日本人吃掉自己。

六,山东战事正在进行之时,南京失陷。韩复榘判断蒋介石有可能以后会跟日本人和谈。而如果自己的部队这时都打完了,“家当”光光,到时候什么也不是。蒋介石更不把他当回事。于是韩复榘要拥兵自保,一丟黄河,再丟济南,又丟泰安,将整个山东拱手让给日本人。更严重的是,打乱了当时对日作战的战略部署,险些造成徐州会战全线失利,而且在国民党军队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韩复榘逃跑的根源还是在于旧军阀思想严重,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丧失民族大义,不顾国家利益,只为自己打算,只求自保,自私自利。

1938年初,蒋介石借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之机,将韩复榘拘捕。如果当时韩复榘能够低头认错,也许老蒋不至于将他置之死地。可他竟对着蒋介石和与会军政要员的面说:“山东丟了是我的责任,那南京丟了又是谁的责任?”。一句话把蒋介石气的脸色铁青。“娘希匹”!蒋介石这句骂词一出口,也决定了韩复榘必死无疑。

韩复榘后被押解武汉经军事法庭“会审”后执行枪决。

韩复榘临阵脱逃,贻误战机,被严惩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



谁怜一灯影




韩复榘有没有能力呢?当然是有的。

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了韩复榘曾经是冯玉祥部下最能打的四个人(韩石二孙)之一,并且冯玉祥的手下基本上全是没有文化的人,韩复榘是其中比较有文化的人。

在战乱的民国时期,能一步一步升职到高级军官的位置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每一个军阀都想吞并掉对方,不任命一些有些水准的将领,根本是没有可能在强者林立的民国活到最后的。



当然因为跟了冯玉祥这样的老大,自然也有很多冯玉祥身上的属性,就是喜欢倒戈。一个随意背叛别人的人信用很容易破产,也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自己也很难相信别人。不管是冯玉祥还是韩复榘都是这样的人。

当时的西北军是民国时相当强大的武装,当然并不是在武器装备上,而是在战斗意志品质上。因此在中原大战中,蒋介石就不惜重金收买了韩复榘。

最终西北军全面瓦解,一个喜欢背叛别人的人,自己的部下也容不下他。冯玉祥从此就成了光杆司令和老愤青,再也无法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了。



韩复榘却因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根据之前和蒋介石达成的协议,他得到了山东的地盘,当上了山东省政府主席的职务。

相对于山东的上一任大老板张宗昌而言,韩复榘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的人,也是真心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地盘来经营的人。

韩复榘任用了一批当时中国比较杰出的人才,比如乡村管理和教育专家梁漱溟先生,让他来规则山东山村建设和发展。梁漱溟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冯玉祥,在山东靠韩复榘。”



韩复榘在山东一直致力于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禁止吸毒,在抗战爆发的前几年,快速改变了山东的面貌。

当然韩复榘这么做也是为了争取山东父老对他的支持,他也非常担心蒋介石会联合地方势力把他从山东挤出去。只有得到山东乡绅对他的支持,才能保证他在山东的长期统治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复榘一面发展山东经济,一面又和蒋介石做斗争,防止南京政府向山东渗透。

早在中原大战结束没多久,蒋介石就没有兑现对韩复榘的承诺,他答应给山东的各项建设费用都没有兑现。韩复榘不得不自己筹集资金用来,支援山东的建设和发展。

今天流传了许多韩复榘的笑话:“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 个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

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很 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此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 中国的英文也不懂。……

你们是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 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蓖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 就象……就象……对了,就象对牛弹琴。



应该准确的说,山东不是韩复榘放弃的,单靠韩复榘是根本无法守住山东的。

张学良拥有当时中国最精良装备的40万东北军,一枪不放放弃东三省。国民党军队拥有几十万德械部队也抵挡不住日本人的进攻。韩复榘的兵力相当他们而言,都是比较差的,自然是没有抵挡的。

反过来应该说,在抗战的最初,韩复榘抗日还是比较积极,也是比较勇敢的。因为对于军阀来说,地盘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地盘,就会变成乞丐。

但日本人的装备和战术素养太好,战争打了没多久,韩复榘的军队就伤亡惨重。在最关键的时候,他的炮兵也被蒋介石调走了。

这时的韩复榘终于明白了,蒋介石是想借日本人的手消灭自己,同时也是希望借他的手消耗日本人,来保全中国的抗战大业。

从这时起,韩复榘就开始保全自己的实力,稍加抵抗就撤退,一直把自己的军队退到河南和江苏附近。

用韩复榘的话说就是:如果山东丢失我要负责的话,那么南京丢失了,谁又应该负责任呢。



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要干掉韩复榘。

相反,韩复榘自己有了疑心病,他担心蒋介石会借机收拾自己。他明白仅仅靠自己的实力,根本没有办法和蒋介石对抗。

谁又会是韩复榘的帮手呢?

韩复榘看了良久,才发现只有一个刘湘。刘湘依靠蒋介石的支持,占领了四川的绝大部分地区,当上了四川省政府主席,但两人却打起了不同的算盘。

刘湘是想当四川的土皇帝,蒋介石却想把四川变成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于是派出大量的军政人才向四川渗透。

这时的韩复榘和刘湘快速达成一致,计划把双方的军队向湖南湖北一线集结,防止蒋介石军队进入四川,把四川建设自己的地盘。


然而他们只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各种技术太落后,他们两人的电报往来被戴笠的军统给破译了。

蒋介石一不做,二不休,就下令处死了韩复榘。刘湘听到这个消息后,本来身体就不太好,在恐惧中吐血而亡。


新知传习阁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十六: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渠。

韩复渠原为北伐时第一个打到北京城下的“飞将军”,西北军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作战勇猛、博有文采,并不是民间笑话中那个不学无术的军阀。

中原大战前韩复渠叛冯投蒋,并在山东击败了晋军。担任山东省主席后,他澄清吏治、禁烟、剿匪,大力发展山东教育,建设模范新乡村,号称“韩青天”、“山东王”。

1937年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抗战爆发后,韩复渠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长官为蒋介石兼)。

指挥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

期间与中央军产生多次矛盾,赌气擅自撤离山东,被蒋介石诱捕,处以极刑,终年47岁。


韩复渠幼年家境贫苦,但聪慧好学,擅长古文,写得一手好字。后在冯玉祥手下当差,从文书做到省主席。后叛冯投蒋,任山东省主席。

韩复渠(1891-1938年),韩复榘出生在河北省霸州城东九公里中亭河畔三面环水的东台山村的一个小康之家。

年幼时因家里人口多,较为贫因,1910年韩复榘离家另谋生路,闯关东到辽阳。

正值北洋第二十镇在新民府招兵,韩复榘毅然吃了军粮,编在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当兵,冯玉祥见韩复榘外表斯文,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就叫他当了司书生。

从此韩复榘在冯玉祥手下,逐级提升,与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等成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



后来韩复渠参加了冯组织的反清组织“武学研究会”,并成为骨干之一。辛亥革命后随冯参加滦州起义,失败后还乡。

1912年,再次投冯玉祥部,初任秘书,后任连长、营长、团长。1925年1月,韩复榘任国民军1军第1师第1旅旅长。

11月,国民军进攻天津,韩复榘率敢死队首先攻入天津,并由此被升为第1师师长兼天津警备司令。

1926年冯玉祥部退至宁夏时,韩复榘投靠山西商震,任晋军第13师师长。同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复归冯部,任援陕军第六路司令。



1927年5月,冯玉祥所部国民军联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韩复榘所辖第6路改为第6军,后又任第3方面军总指挥。

1927年7月,第2集团军进军河北,韩复榘率部由洛阳出发,渡过黄河,9月,韩复榘在禹县打败靳部。10月下旬,奉系张宗昌大举进犯豫东,韩复榘率部抗敌,敌军重创。

11月,韩复榘任第2集团军中路总指挥,大胜直鲁联军。12月份与第1集团军会攻徐州,将直鲁联军主力消灭。



1928年4月,奉军进攻河南。韩复榘担任北路军前敌总指挥。6月,韩复榘率部击溃奉军,攻占北京南苑。

1928年底,韩复榘受命担任河南省主席,但不久又被冯玉祥免去师长职务,韩复榘与冯的矛盾日益严重,并萌生投靠蒋介石之心。

1929年5月22日,韩复榘与石友三联名发电,表示“维持和平,拥护中央”,接受了蒋介石任命的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的背叛,使西北军事集团由此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韩复渠主政山东,显现了政府治理天赋,大力发展经济、教育和新农村,并整顿吏治、严禁吸毒,成为半独立状态的山东王。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韩复榘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 韩复榘于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对山东的统治。

为巩固山东地盘、保存实力,他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一方面截留地方税收,扩充自己的军队,大力推行“清乡”、“剿匪”、“澄清吏治”、“乡村建设”、“新生活运动”等;另一方面,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

韩在山东的统治始终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有一定矛盾,实际上是处在半独立的状况。



韩复榘与蒋介石之间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个人矛盾。在韩复榘投蒋后不到几个月,韩复榘发现蒋原来承诺的财政支持几乎是一纸空文,韩复榘就有了反蒋的预谋。

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他又一再打击蒋介石在山东的亲信,试图将蒋的势力排出齐鲁大地。

1936年的西安事变,韩复榘通电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将两人矛盾加深。


抗战爆发韩复渠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官,兼第三集团军司令官,积极抗日,打了不少硬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

日军华北驻屯军发现蒋韩矛盾后,极力拉拢韩复渠,并承诺不进入山东。韩复渠犹豫摇摆后,还是决心抗日、不做汉奸。

9月下旬,日军沿津浦线长驱直下。韩复榘第3集团军在津浦线上已集结3师1 旅,主力几乎全部压到鲁北。

9月30日,沿津浦线南下的日矶谷廉介第10师团一部占领冀鲁交界的桑园火车站。

10月2 日,第3集团军第486团夜袭桑园火车站,与日军千余人激战4小时,一度完全控制 了火车站,缴获30余门火炮及1列钢甲车。

南京《中央日报》以“津浦路我军大捷”为题,报导了第3集团军夜袭桑园成功的消息。


10月3日,日矶谷师团之一部绕道桑园包围德州,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下全力攻城。韩复渠令守军第81师243旅485团奋力反击。

4日城陷,第485团官兵全体为国捐躯,日军也遭受重大伤亡。此后第3集团军在黄河以北之津浦线上与日军鏖战,历经徒骇河之战、津浦线反击战、临邑之战等役,伤亡惨重。

11月13日,曹福林第29师一部在商河至济阳之间激战。韩复榘率卫士及手枪旅战士70余人赴济阳前线督战,分乘数辆摩托车和两辆卡车驰往济阳县城。

韩一行在济阳西关附近一个村庄与一支由装甲车队和骑兵部队组成的日军快速部队相遇。由于敌我战力悬殊,韩一行寡不敌众,伤亡殆尽。

韩在众卫士拼死掩护下,突出重围。回到济南时,身边只剩下9名卫士,余皆阵亡。韩复渠沉痛地说:“我韩某人能活着回从济阳回来,是近六十弟兄的性命换来的。 ”


第3集团军从1937年10月1日夜袭桑园始,至11月16日撤到黄河南岸止,在鲁北抗战历时一个半月,经过大小战斗10余次,据韩部孙桐萱军长说:“在这次战斗中,曹(福林)、李(汉章)、展(书堂)等师牺牲过半。”

第3集团军撤守黄河南岸以后,从11 月16日,到12月23日,与敌对峙一个月零一周,为大本营的军事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12月22日夜起,日军强渡黄河,从东、北两个方向进攻济南。第3集团军两面受敌,在济南近郊之泺口、千佛山口和白马山与敌激战,第20师伤亡官兵1500余人;手枪旅第 1团伤亡官兵300余人。


韩复榘通过电话向李宗仁请求调第51军于学忠部支援济南,遭到拒绝。韩复榘气愤至极,加上临战前蒋介石许诺增派给他的重炮旅,也不打招呼调拨给汤恩伯军团。

新仇旧恨,韩复渠认为这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大本营以抗战为名,消灭异己的诡计之一,为避免全军覆没,韩复渠撤出济南,接着主动放弃了黄河泰山的天险,几日之内便弃守了原本预计可守数周的黄河防线。

韩复榘离开济南后,李宗仁电令其死守泰安。韩复榘回电:“济南不守,何守泰安。”李接电,又是大怒,将韩电转给蒋介石,指韩复榘不听指挥,使蒋介石下定了肃清他的决心。


韩复渠从拼死抵抗到犹豫,李宗仁做了大量工作,致使韩复渠坚定不做汉奸,但也不做炮灰,以至弃守山东的思想过程。

李宗仁第五战区的部队都是地方杂牌军,如西北军、桂军、川军以及韩复渠的鲁军。应该说,这些杂牌在徐州会战前期表现还是不错的。

李宗仁对蒋介石一贯作风不满,指出:“蒋介石借抗战之名,将这些非他嫡系的杂牌军悉数消灭。

所以这些被视为杂牌军的将领,一面激于民族争生存的义愤,都想和日军一拼;一面却顾虑部队作战损失之后,不仅得不到中央器械兵员的补充,恐还要被申斥作战不力,甚或撤职查办,并将其部队番号撤销,成为光杆一根,即无以谋生,因此都怀着沉重惶惑的心情。我在日常言谈之中得知他们的隐衷甚详,也引以为忧。”

李宗仁对于这些杂牌军了解还是很深的,非常善于团结这些杂牌军。对于各部首领,李宗仁都亲自见面谈话。


第一战区韩复渠是李宗仁战区的北方屏障,李宗仁初到徐州时,听闻韩复渠与日本人有所接触,即顾虑到韩复渠抗战意志不坚定,于是亲赴济南。

在韩氏的总司令部中住宿一宵,和他作竟夕之谈。李宗仁向韩通宵解释抗战一定会赢,但是需要时间,不能速胜。

后来李宗仁离开济南时,韩复榘已经认定抗战会胜,但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叛徒绝对要不得,否则将遗臭万年。


韩复榘坚定抗日的决心,但是韩复渠认为自己非蒋介石嫡系。所以韩虽然认定要抗战,但是也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随随便便把自己军队消耗了。

当时的地方旧军阀,对于自己的军队势力非常看重,因为在那个时代,有军队就有一切权利。韩复榘曾经说过:“我们有了军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

还有之前29军在河北战事不利时,准备撤入山东,当时韩复榘居然提出“保境安民”,反对29军进入山东,旧军阀的拥兵自重观念可见一斑。


12月,韩复榘防守黄河铁桥,本来蒋介石答应派出一个重炮旅帮他防守。结果战局不利这个炮兵旅又调拨给汤恩伯军团,并没通知韩复榘。

韩复榘一见此情况破口大骂,认为蒋介石抗日也不坚定,想借日本人的手来消灭他。24日,韩复榘退守泰安,27日,日军攻占济南。31日,韩复榘又逃到了济宁。

李宗仁曾电令韩复榘死守泰安,以赢得2周时间,韩复渠居然回了一个:“济南已失,何守泰安”。韩复渠的不战而退,使得李宗仁计划的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完全失败。


在全国上下一致抗战的局势下,身为全国最重要的战区长官,担负着在山东阻击日华北方面军南下的重任,韩复渠赌气撤离山东,造成整个抗战局面发生重大变化。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并预先通知说为避免日本飞机扰乱,会议在夜晚举行。

韩复榘也被通知到会,到了开会的时候,韩复榘坐车到了河南省政府门口,即看见电灯旁贴着一张写着“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的通知,并有军警宪兵在指挥车辆,把车辆排列到旁边的空地上,韩复榘当时和很多与会的将领,一样下车向里走。

到了第二道门口,左旁屋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于是韩复榘带去的三个卫士都被留在接待处。



1938年1月19日,国民党组成高等军法会审,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贾焕臣任军法官。

然而,在审讯中,韩复榘只昂着头微笑,一句也不答复,也不请求宽恕。法官再问,还是一言不发。

这个审问,其实就等于宣判,因为在逮捕令上,已注明了韩复榘罪状和革除韩复榘的二级上将及本兼一切军政职务。

因此,韩复榘已拿定主意见,一句话也不回答,到了二十四日晚上七时左右,被军统特务押送至武昌城外枪决。

过后,蒋介石念及其中原大战中的功劳及其部下的劝说下准其安葬,因韩复榘是二级上将,又是一省主席。韩复榘的灵柩被安葬于豫鄂交界处的鸡公山墓地。

墓前立一石碑,上刻“韩复榘之墓”五个大字(1954年韩复榘的灵柩经人民政府批准,由其子女迁往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安葬。


蒋介石为何一定要杀韩复渠立威?韩复渠为何又不申诉、不辩解?

蒋介石杀韩复渠的根本矛盾,一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权力矛盾,如同蒋介石对龙云的态度如同一澈;二是抗日进入最关键阶段,国军派系林立,如果此时不能杀韩立威,势必造成抗日军事体系的崩溃:

  1. 韩复榘投靠蒋介石,担任山东省主席后,搞独立王国,使得民国政府干预不了山东局势。韩复渠在中原大战立了大功,导致蒋介石有苦说不出。
  2.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韩复榘明确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并发出了支持张和派兵夹击中央军的“马电”,被南京情报机关破译。之前韩复渠在闽变时,又通电向人民政府表达祝贺;韩复渠又秘密联系刘湘倒蒋。因此,蒋介石对韩复榘恨之入骨,为以后被诱杀留下祸根。
  3. 韩复渠放弃山东不战而走,导致济南失守,差点导致台儿庄会战失败的严重后果。而此时日军在京沪杭成立华中派遣军,自东向西进攻;华北日军自山东南下,如果徐州失守,全国抗战将面临无比巨大困难。
  4. 抗战时实行战区制,战区司令长官对战争结果负责,韩复渠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蒋介石是司令长官。丢失山东如果韩复渠不能负责,势必要蒋某人负责。

韩复渠被杀的十大罪状:一、违抗命令,擅自撤退;二、按兵不动,拥兵自保;三、勾结日寇,阴谋独立;四、收缴民枪;五、纵兵殃民;六、派销鸦片;七、破坏司法独立;八、擅征和截留国家税款,破坏税制;九、侵吞国防经费;十、扰乱金融。

韩复渠对抗蒋介石,面临审判一言不发,自愿赴死,一是确实对自己行为有愧:当初放弃济南时,部将曾劝阻,韩复渠说:凭我手中10万雄兵,只要老子高兴,可以随时收复济南;二是对蒋介石言而无信恨之入骨,从韩复渠丢失西北军军职,即反叛冯玉祥来看,韩复渠是个极要面子、睚眦必报之人,所以不愿求饶也在情理之中:

  1. 韩复渠叛冯投蒋,蒋介石曾允诺财政支持山东发展,但这是张空头支票,是韩复渠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所以他截流税收,排挤蒋系官员。
  2. 在韩复渠在山东抵抗华北日军南下时,军委会答应将一个重炮旅调拨给韩复渠。韩复渠大喜过望,在部下那里吹了牛。但重炮旅又被拨给汤恩伯的20军团,此事对韩复渠打击非常大。
  3. 济南外围作战中,韩复渠二面受敌,第3集团军20师伤亡1500人,手枪团伤亡300余人,韩复渠通过电话向李宗仁求援,要求派5战区第51军增援,遭到拒绝,韩复渠十分气氛,认为这是要借日本人之手消灭自己。
  4. 中央军嫡系南京惨败,司令官唐生智扔下部队逃跑,致使南京沦陷、军民30万人被屠杀。无论如何,韩复渠只是全军而退出山东,表现至少好过唐生智,要杀怎么也应该杀唐生智吧?


韩复榘共育有4子,高艺珍为他生育了3个: 大儿子韩嗣燮;二儿子韩嗣燠(解放后考入军政大学,毕业后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后在兰州电力技工学校教书) ;三儿子韩嗣烽(曾在四川军校受军事教育,解放后在陕西某交通部门任职) ;四子韩嗣蟥(曾留学奥地利,后定居国外)。

烟酒阁大学士


阎锡山为什么放弃山西?宋哲元为什么放弃平津?不说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们也曾英勇抵抗过,就连一枪未放的少帅张学良挥师入关时,心理也肯定眷恋故土,这是毋庸置疑的。

眷恋故土是真,眷恋权力更真,离开了东北的张学良领着东北军到处流浪,无以为家,看到他的窘状,后来的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们才引以为鉴,下定了抵抗决心,组织了顽强抵抗。

淞沪会战打响后,正是看到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几十万几十万的往战场上填,地方军阀们才摒弃前嫌,川军、桂军、晋军、东北军、才源源不断的走向战场,面临生死存亡之争、亡国灭族之痛,由不得把自己的小九九放在前头。

抵抗得住当然最好,抵抗不住(不含张学良)怎么办?

这时候自己的小九九就开始出现了。

阎锡山,从坚决抗日,到边抗日边谈判,从中央军和日军间隙里求发展;宋哲元,误判形势,想以谈判化解敌寇的全面进攻,将北平拱手让于敌寇,毁掉了长城抗战建立起来的十九路军大刀队的美名;韩复榘,上来猛打,拼掉了很多部队,一看打不过,而中央军说好的炮火支持呢?完全没跟上。为了保全实力,决心后撤,拱让山东大部地盘。

让出地盘是很心疼,自己多年经略的地盘给日寇占了,要论心疼,他韩复榘比谁都心疼,但比起命丧战场,或命保住了,但军队拼光了(这也意味着再也拿不地盘来),结果还要好一些,至少底子还在,未来值得期待。

看起来区别也不大,但他们的结果截然不同。

阎锡山,家底厚,山西地形好,没有被日寇和中央军吃掉,坚持了下来。

宋哲元,败退后再也没有机会证实自己,1940年郁郁病终。

韩复榘,被蒋介石设计擒拿,以不抵抗罪名枪决。

张学良有宋家小姐姐撑着,宋哲元有长城抗战英雄的威名顶着,韩复榘?韩复榘只剩下了嘴硬,面对李宗仁对他弃守泰安的质疑,人家韩复榘回答的也在理:“南京不守,何守泰安?”你老蒋的中央军把南京丢了,干嘛非要我一定守得住泰安?

光是嘴硬,未必会死,但韩复榘上有前科(支持张、杨当年搞的事情),下有不轨(联系刘湘继续反蒋),关键是后边没有给力的小姐姐顶着,尤其是在这种需要杀一儆百来稳定军心的紧要关头,不杀你,却杀谁?

据说法庭上的韩复榘一句话也没有辩解,零口供。他心里明镜一样,说什么都是死,本来自己就不很会说话而著称于各个段子,事已至此,还说什么!


历来现实


在日本侵华给中华大地带来烽火连天的时候,各方开始达成了一致的目的,纷纷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抗击起了外辱。

在最开始的时候,韩复榘是很有骨气的,他曾经和阎锡山等人一同拒绝了日本人提出的北方五省自治。


后来在战火初开的时候,又带兵对日本人进行了几场很有力量的阻止,如果不是发生后来那件事情的话,韩复榘在历史中的形象将会正面很多。

韩复榘在山东的作为

韩复榘是山东的大军阀,他自张宗昌之后就开始接管起了山东,在他的治理下,原本被张宗昌折磨得不成样子的山东开始变得井井有条、繁荣昌盛起来。



韩复榘在当时是主办教育、实业的,不仅如此,韩复渠在治理农村、打击鸦片赌博上也有着很好的建树。

当时在他的打击下,原本盛行于山东的鸦片开始绝灭起来,这在鸦片盛行的民国时期,是非常罕见的事情,由此可以想见韩复榘整治鸦片的力度。

这一切都说明着韩复榘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而作为这么一个原本形象还算不错的人,为什么最后竟然做出把10万大军撤出山东,由此使日本人在山东长驱直入的事情呢?


韩复榘和蒋介石矛盾爆发的原因

其实这一切涉及到了蒋介石和韩复榘之间的矛盾,在战争爆发之后,韩复榘抗战热情激烈,但最终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他有激情变为失望,最终再转变为愤怒,于是才出现了他放弃山东的行为。

而导致韩复榘情绪变化的原因就是蒋介石把在战争中有着无可比拟作用的重炮部队给了自己的嫡系部下汤恩伯。


(汤恩伯)

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开始决心抗日,所以就号召起了全国各地的军阀,开始做起了战争筹备,最开始的时候韩复榘只给蒋介石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让蒋介石调一个重炮部队给自己使用。

韩复榘虽然有着十万部队,他的山东也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以当时山东的工业水平,他是根本制造不了重炮的,不要说是他了,就连蒋介石也没有那个能力制造重炮。



原本整个民国是有一个地方能制造重炮的,这个地方就是当时被张作霖治理得工业非常发达的东三省,不过在东北被张学良丢掉之后,整个民国就再也没有一个地方能制造重炮了,接下来的一切重炮其实都是从外国进口的。

韩复榘非常清楚日本人的武器发达程度,他觉得如果没有这些重炮部队,那自己的10万大军很可能会折日本人的手中。

毕竟不是谁都有底气拿着枪支去对抗火炮的,起码当时的韩复榘还没有这个觉悟。



所以他对蒋介石的重炮部队看得很重,因此在得知蒋介石把对自己的重炮部队给汤恩伯后,韩复渠开始大骂起了蒋介石。

觉得蒋介石是在保护自己的嫡系手下,拿自己等人来当炮灰使用,所以才会在愤怒之下带兵离开山东。

韩复榘和蒋介石很久之前就拥有的矛盾

蒋介石和韩复渠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他们最开始产生交结是在1930年中原大战的时候。

那时候韩复渠还是冯玉祥部下的13太保,在冯玉祥、阎锡山等人与蒋介石战争爆发过程中,蒋介石给韩复榘许下了给他山东以及大笔金钱的承诺,这才使得韩复榘背叛了冯玉祥,投靠了蒋介石。

不过在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虽然给了韩复榘山东的地盘,但是他的承诺并没有到位,他并没有给韩复榘发展军费的钱,因此在韩复榘心中埋下了对蒋介石的矛盾。


韩复榘开始在山东铲除、排斥蒋介石的人,开始用无中生有的手段,自己寻找金钱、自己发展军队,自己治理山东起来,最后,山东被他发展得井井有条。

也因为这个矛盾,在西安事变爆发的时候,韩复榘公开支持了张学良与杨虎城,对蒋介石开始落井下石。

因此他也在蒋介石在心中埋下了矛盾,所以在关键时刻,蒋介石才会存着私心地没有遵守承诺,把给韩复榘重炮部给抽走了。



在那个时期,蒋介石虽然进行决定抗日了,但是他的私心还是存在的。

在此之前军阀们虽然都归附了他,但却与他离心离德,他所能真正掌控的地方实际上没有几个省,所以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也是有在借这场战争统筹自己势力想法的,最后再加上西安事变的矛盾,所以造就了韩复榘出走山东的事情发生。

双方各有责任,不过韩复榘死得其所

在这件事情里面,蒋介石有着一定的错误,韩复榘虽然有着他的苦衷,但并不值得我们的原谅。

当时不管蒋介石有着什么样的想法,都是蒋介石决心抗日的时候,在此之前他就和军阀们联手投入了很多军队在淞沪会战中。

那时很多军队没有火炮,他们是用枪支抵挡住日本人的,因此在淞沪战场上,军阀们和蒋介石的损失非常惨重。

如果当时每个将领、军阀都和韩复榘一样的话,那抗日战争就没有打的必要了。

届时将会山河沦陷、国将不国,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敌后战场了, 因此蒋介石后来派人捕杀韩复榘这事情纯粹是韩复榘咎由自取。

只不过可惜了,有的人丢土地比他丢的还要干脆,最后竟然活到了一百多岁,如果和这个人对比的话,韩复榘着实是有点冤。


所以说韩复榘是因为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激化,才会丢掉山东的,不管他自己有着怎样的借口,他都终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留待后人的评说。


孤客生


韩复榘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逃跑将军,他也因此被蒋介石枪毙。那么韩复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为什么要不战而逃?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个人。



韩复榘这个人很怪,他并不是那种残暴的军阀,在山东主政期间他也颇有政绩。在山东,他厌恶贪官,重视教育,强制戒毒,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做出了不战而逃的举动,不禁让人大跌眼镜。那么是因为他也属于汪精卫一类的投降派么?



事实上他并不是汪一类的投降派。“西安事变”爆发后,

韩复榘曾明确表示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并发出了支持张学良和派兵夹击中央军的“马电”。张被蒋扣押后,韩复榘也曾去电要求释张。那么他到底是为什么要不战而逃呢?



我们先来看一件事,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日军进攻山东之时,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曾劝说韩复榘坚持抗日,不要再继续逃跑。 韩却反唇相讥道:

你知道蒋介石什么时候跟日本人妥协吗?我们就这么几万人,拿去跟日本人拼,把这个家底牺牲完了,那时蒋忽然跟日本人来个什么协定,那他倒是没事了,日本人也占了便宜,我就倒大霉了,华北就没有我们的份了。



答案很明显了,韩复榘不战而逃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担心自己的家当会丢光,而自己什么都剩不下。

除了这之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当时韩与蒋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蒋也确实有借日本人消灭韩的打算,所以韩从这两方面考虑才做出了不战而逃的举动。



对于韩复渠的所作所为,我只能说我从感情上理解他不愿意被蒋当作棋子的心情,但从大是大非上来讲,他的行为不可原谅!在国家大义面前,任何的自私自利都是不可原谅的,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军人!想想我们的川军,在大义面前他们是如何抉择的,他们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么!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喜欢历史和军事史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历史文斋


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平津一带,然后迅速南下,直指山东。

当时山东守将是韩复榘,其正式职务是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山东省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山东全境和津浦路北段的防务。韩复榘本是西北军冯玉祥部下,后来投靠蒋介石,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日本人兵犯山东时,韩复榘有畏惧情绪,况且韩与中央素来不睦,对抗战胜利也无信心。日本人也有让韩复榘在山东独立之意,据说最后双方没有谈拢。在这种背景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来到济南,与韩复榘作竟夕之谈。

李宗仁眼里的韩复榘生得眉清目秀,仿佛一位白面书生,但言谈却颇为粗鲁。李对他谈了抗战必胜之理,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并谈及了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准备长期抗战的战略思想。韩复榘听后表示要尽全力抗战,李宗仁返回徐州。

1937年冬,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榘部在黄河以北损失颇大,韩复榘一看不妙,连忙令所属部队撤到黄河以南。12月23日,日军渡过黄河,韩复榘一枪不发,不战而退,日军27日占领济南。随即攻陷泰安,韩部不作任何抵抗,全面撤退。1938年1月5日,日军占领济宁,沿津浦路长驱直入。

李宗仁急令韩复榘在津浦路设险防守,可韩不作任何回应,率领所部脱离津浦线防区,逃往鲁西、河南一带,只是津浦路门户大开,日军趁虚而入。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召集第一、五战区师以上军官到归德召开军事会议,其实这是专门为逮捕韩复榘所开。蒋介石训话结束后散会,韩复榘正要离开时,刘峙对韩复榘说:“请韩总司令留步!”韩随即被便衣卫士带走,不久即被正法。据说蒋介石征求李宗仁、白崇禧和程潜等人对韩复榘的处理意见时,他们均一言未发,可见韩氏之举已经犯了众怒。

韩复榘之所以一枪不发,让出山东全境和津浦路防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作为一名军阀,韩复榘知道有枪便是草头王的道理,但他却忘了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