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該心住一處還是心無所住?

a1030941713


謝邀,佛經沒有矛盾是應機說法,是你的理解出了問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品。應該結合全第十品全文來理解。先看這一節:“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佛對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薩說的,應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而我們凡夫往往連心都找不到安不住,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心有所住。

“心”是萬法的根本,佛陀傳講八萬四千法門,其關鍵就是為了調伏自心。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我們知道人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金剛經說:三心了不可得。 我們凡夫應先心不起分別念,心住一處。密宗有過去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來源;現在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住處;未來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去處。而《六祖壇經》雲:“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都是對我們凡夫說的,先找到自己的內心,再想法把心安住。佛祖是應機說法,當什麼(機)人說什麼樣的法,分類教育開化大眾。當然你的層次高的話也可以有大菩提心,心無所住而生清淨心。😃😃


迷糊米糊123


其實心無所住,便是心住一處。

若是糾結心無說住,說明已經住於一處了。

若是無所謂是否住於一處,說明心已無所住。

住於一處,於心無所住,兩者都包含了一個大千世界的信息。

之所以有兩者截然不同的說法,只是站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說出來的話語也就不一樣了。

來段偈語:

有空也是執,

無空也是執,

如何見如來,

勿須論真妄。

說真即為假,

說假當時真,

粘過即遠離,

何處尋蹤跡。


無功用行


緣生緣滅自有律

心住一處亦無住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自己造化的規律,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只有循律而行,才能修得證果。心住一處而統攝其心,但心所住處亦隨緣而生化,如心不隨所住處而生化,則心背化了緣生緣滅的規律,成了執著,必生攀緣妄想之意。淨心是緣,妄心亦是緣,心守一處而又隨其緣,才是離妄得定之道。


複本論與唔氣養生


心無所住是對的。但是,大多數人無法做到心無所住怎麼辦?那就不得已先住一處,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攝在一處。攝在一處不散亂了,有功夫了,在一個偶然的時段,“這一處”突然脫落,豁然直達心無所住的境界。因為“這一處”象徵著“我”,“我”沒了,達到了無我。

再來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是這樣的,一句佛號都攝六根,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都攝在這句佛號上,此時“我”就是佛號。等功夫深了,一心不亂,佛號脫落,達無我。


哇啫喱哇折忒


俺沒有讀過佛經,但人老了,體會活著不易,以俺這生洗練了很多塵埃,說一句,還是心無所住,人出生後心是純淨的,人老了如果逃脫了一切,心就是無所住,平靜中的每天也是清靜的,南無阿彌陀佛。


早晨的彩虹106943664


心住一處為的是不散,散了心就會被攀緣牽著走。

住:停留。

心無所住是因為歷歷洗心之後發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皆空,都是因緣無常變化。心光綻放,智慧足具,無生法忍,心常定,妙覺等覺佛果得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