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到底是個什麼鬼?

自從阿里巴巴拋出了個“新零售”,“新零售”儼然已成為一個網紅。馬爸爸更是斷言: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10年、20年,沒有電子商務一說,只有新零售。馬爸爸有很多預判,比如說未來8到10年,房子最不值錢,房價如蔥。你信嗎?但這次,馬爸爸說的可是真的,因為阿里巴巴在這一領域正大力佈局,付出真金白銀,不僅創立了盒馬鮮生,還投資了蘇寧、銀泰百貨。國外也同樣,Amazon不僅推出了線上線下聯動的Amazon Book 實體書店,還推出了無人Amazon Go商店。技術的進步,催生新物種誕生,整個零售的業態和規則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01

零售的三次革命

每次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帶來新物種的產生。吳聲老師在他的最新作品《新物種爆炸:認知升級時代的新商業思維》中總結,人類發展史上已經產生了三次新物種爆炸。

第一次是“電氣”新物種爆炸,以電燈與汽車為新物種代表。第二次是“信息”新物種大爆炸,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作為關鍵基礎設施再次引發了“信息”新物種爆炸,電子遊戲、電子商務、掌上電腦、數碼相機、線上辦公、遠程教育等新物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第三次是“連接”新物種爆炸,Facebook、阿里巴巴的天價市值,微博、微信對社會的影響都需要我們將“連接”放置到與“分工”同樣重要的位置才能理解。

當下,我們正處於第四次新物種爆炸,從無人駕駛到無人機,從虛擬助手到語音識別,人工智能隨處可見,它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人工智能之所以取得巨大進步,既得益於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也得益於傳感器與物聯網獲得的多維度數據價值。

零售也經歷過三次革命。前三次零售革命,將零售由集中式推向分佈式,使零售逐漸去中心化。但零售的本質沒有改變,成本、效率、體驗三要素持續提升。第一次零售革命,是零售從小店走向百貨商店,品類更加集中,顧客可以在一個商店買齊所需物品的概率提高,購物體驗得以提升;第二次零售革命,是從百貨商店走向連鎖商店,它充分利用了規模效應,商店可以集中採購,有效地降低成本,服務區域也更為廣泛;第三次零售革命,是從連鎖商店到超級市場,最主要提升的是購物體驗,顧客可以自選,這已成為現在主流的零售方式。

互聯網電商出現後,零售的規模變得無限大,先是從線下走到線上,又開始從線上向線下延伸。在即將到來的第四次零售革命中,新技術會推進零售新的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會驅動整個零售系統的資金、商品和信息流動不斷優化,在供應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需求端實現比你懂你、隨處隨想、所見即得的體驗升級。消費的場景也大為拓展,每個人在自己的移動終端就可以完全整個銷售過程,使零售進一步走向個人,規模經濟正在向單元經濟邁進。

02

重構零售業態

新零售不僅是超市領域,咖啡店、便利店、母嬰店等各種零售業態,都有重構的機會,只有重構才能創造新的東西。

坐落於東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雖然作為全球最美書店被刷屏,但對於蔦屋書店及其所屬CCC 株式會社來講,這其實是利用大數據分析後針對中老年客群的定位和設計,只不過在消費升級攻略中無意間成為打卡標配。

2015 年5 月開業的蔦屋家電,位於東京市郊世田谷區的二子玉川,是創始人增田宗昭對體驗時代新零售模式的又一次探索和嘗試。蔦屋家電形式上是“家電”與“書店”的跨界,實質是以“生活”代替“家電”的生活方式提案。走進蔦屋家電,廚具區裡擺放著美食圖書以便隨時挑選書中的產品,跑步機就在健康類書籍區旁邊,隨手拿起的皮膚護理儀和美容小家電旁邊就是真實的美容中心,家居設計雜誌和咖啡機擺放在一起,介紹手工啤酒DIY(自己動手做)和世界啤酒文化史的圖書旁邊是英國精釀廠牌BrewDog IPA,買完啤酒即可在沙發區坐下品嚐。

蔦屋家電有真實的客廳、廚房、陽臺,蘋果、Emmi-dent(艾美格)、LIEBHERR(利勃海爾)、BALMUDA(巴慕達)、Hasselblad(哈蘇)等世界知名電器品牌一應俱全,網紅神器LG衣物護理機器即時體驗,東京市內基本處於預訂狀態的Vermicular 電飯鍋現貨供應。“家電是聚集新科技的地方,擁有改變生活的可能。”

書恰恰在這裡迴歸為最重要的角色:書籍本就是世界的說明書。這個說明並非簡單的感性設計,而是根植於理性的數據沉澱。比數據重要的是感性,但沒有基於大數據的企劃力,今天蔦屋書店的逆襲就無從談起。

在CCC 株式會社的組織架構中,以會員體系和積分體系運營管理為核心的大數據提案部門,作為CCC MARKETING(市場部),不僅支持著蔦屋書店的業務發展,其本身也是重要的盈利單元,同時還會以數據分析能力推動新產品的迭代和研發。

03

新零售的本質

目前電商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對於企業而言,未來的商機不是簡單地把電商比例變成20%或30%,而是應該用長遠的目光看,站在消費者的視角上,把剩下的80%多的生意,全部數字化。

新零售是技術賦能以及用戶思維進化的產物。一方面,用戶被數據表徵,數據成為個體行為的映射與化身,人被重構為數字化個體;另一方面,個體意志崛起,獨特成為剛需,用戶主動尋求的是獲得個性化滿足的審美和情感消費。吳聲老師認為,新零售的本質是以大數據支撐場景洞察,以體驗設計為基礎架構的新信用關係與新效率體系。

零售中“人、貨、場”的運營結構發生了本質性改變:從傳統的“經驗供貨—最大觸點鋪貨—模糊消費者”的“貨—場—人”,轉變為新零售時代“數字化消費者—不斷細分的消費場景—基於體驗的場景解決方案”的“人—場—貨”,即善用新技術整合用戶數據,基於用戶數據洞察新消費場景,構建新場景下用戶體驗的完整解決方案,在與用戶的交互中形成新意義輸出。

也就是說,傳統的零售,客戶是被動消費,商店提供的是一種模糊服務;而在新零售下,客戶是主動消費,商店能提供全的精準服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將能做到比你更懂你,也能讓客戶收穫前所未有的考驗,比如線上線下一體購物、無人商店等。

我們今天談精準、個性化、定製,是因為新的技術讓我們能實現這些,你不做,其他家在做,客戶就會被吸走。未來零售基礎設施會變得極其的可塑化、智能化、協同化。人工智能的技術,不僅能管理你的需求,還能管理你的知識,它將遠遠超越我們現在所見的頁面推送這種最基本的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