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動機是什麼?

一德格天1


在皮島,毛文龍就是割據一方的軍閥惡霸。開始只是一個黑社會的小混,後來對當地百姓燒殺搶奪,把搶來的財物和女人來賄賂地方官員。還和後金稱兄道弟,進行軍火,馬匹,糧草,藥品,布匹等商業貿易。通過這些慢慢壯大自已成為明的對大明稱臣暗的和後金結義的地方軍閥。

在皮島時,毛文龍一邊以游擊戰方式對抗後金騙取大明軍餉,一邊拒援袁抗金還向後金私報軍情,腳踏兩隻船從中某取暴利。一方面削弱了大明,一方面為後金打通了人脈使後金能在江東來去自如毫無弾忌。

第一,毛與皇的書信中有記載與皇有染,這在與後金的七封信裡有記錄證據確鑿。第二,毛與部下的親人都被皇屠殺卻不報仇怕斷後路。第三,三順王投清前必與皇長期密交以取得賞識和信任。第四,毛在皮島時對百姓搶燒掠奪暴露了其貪婪的本質。這是毛與三順王暗投清的證據。尚可喜,耿仲明,孔有明與吳三桂稱大清四順王,可見毛文龍之流與軍閥惡霸出名比吳三桂更漢奸。毛文龍該殺。

毛文龍和他的部下已暗投皇太極,在一次寧遠戰役中袁叫毛援助毛手下非但沒有支援還密通皇太極。袁太怒私斬了毛,毛的手下便與皇太極設計害袁。袁死後毛的手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投清。從三海關打到嶺南一路屠城,屠死漢人上百萬為清立下漢馬功勞,成了大清三順王。從三個漢奸對漢人燒殺搶奪,無惡不作

可以看出毛和三個義子的人品。

這就是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動機。


楓飛花葉


動機很簡單,為了掌控。

袁崇煥的這個薊遼督師官方給的權力很大的,除了直接指揮遼東前線,還包括山東半島的登萊巡撫,登萊水師,當然也包括皮島總兵等都歸他節制。但是毛文龍在皮島基本上是靠自己一手打出來的威望,官將基本都是毛家兵,而且由於皮島孤懸海外,除了依靠登萊從海上提供部分糧餉其他全自給自足,基本上算的上是一個小軍閥,袁崇煥做為一個天生帶有優越感的文臣是無法容忍麾下有不受節制的武將的。

袁崇煥曾依靠掌握登萊軍餉的權力克扣皮島軍餉試圖使毛服軟沒成功,於是膽大的他直接就跑到皮島去假傳聖旨幹掉毛文龍,然後安排自己人做皮島總兵。

袁崇煥在這個事件上犯了大錯,很顯然他太想當然了,沒有充分考慮到後果,以為總兵換上自己人再把握住軍需就萬事大吉,卻沒想過失敗會怎麼辦?

毛文龍死後,皮島上的毛文龍部基本就廢了,袁指派的新皮島總兵沒有毛文龍的本事,別說偷襲後金了,自己內部都先亂了。最嚴重的後果是毛文龍的幾個重要部下孔有德耿精忠等對文官集團的猜忌深深忌憚,為他們後來投降滿清埋下種子。

袁自己也沒落到好,毛死皮島亂,皇太極沒了後顧之憂,抓住機會越長城南下兵臨北京,直接導致袁崇煥被殺。在毛文龍事件上袁崇煥做為一個方面大員在戰略上是及其不合格的,忘記了主要矛盾,對毛部應該是在後金政權還存在威脅的情況下暫時予以拉攏為好的,要殺也行,你要有把握收拾殘局啊,結果就沒結果了。


種花家孤寡老人


這又是一樁迷案。因為《竊明》的關係,我對袁崇煥殺毛文龍這件事的確下功夫查了很多史料,只能說越查越心驚,越查越混亂,各種史料的觀點衝突很大。

毛文龍確實是袁崇煥殺的,至於為什麼,爭議很大,目前唯一能夠確定的一點就是,這倆人屬於政敵,關係很差。但要知道毛文龍當時可是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手裡也是有尚方寶劍的。擅殺大臣是什麼罪名他袁崇煥不可能不知道,即使捏造罪名,冒的風險也太大了,除非毛文龍已經威脅到了他的性命。

而對於殺毛文龍的動機,現在主要流傳較廣的有以下幾種猜測:

一、袁崇煥背叛朝廷,投靠後金

二、袁崇煥與後金議和,後金提出的條件之一是殺毛文龍。

三、毛文龍勾結後金,騙取朝廷錢財,袁崇煥黑吃黑

四、袁崇煥為了掌握軍隊,因毛文龍勢大且不聽命令,從而殺了毛文龍。

四種原因,均有相應史料為支撐,真假難辨。但由於《明史》乃清朝所修,乾隆四年定稿,而袁崇煥正是在乾隆時期被平反的。所以《明史》記載是否屬實,是否存在為袁崇煥平反而貶低朱由檢的可能,這點很難講,我估計是有,因此《明史》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以下不妨逐一分析一下。

一、袁崇煥背叛朝廷

首先,我認為這有點扯淡。雖說後金最終攻入關內取代了明朝,但袁崇煥顯然是不可能預知未來的,而當時後金和明朝孰強孰弱傻子都能看出來,袁崇煥放著好好的大明官員不做,跑去投靠後金這個未來不知道如何的小朝廷?除非他袁崇煥傻了。而且從“己巳之變”期間袁崇煥的表現來看,也完全不像是投靠後金的樣子,否則京城能不能守住,真是個問題。

但又有人說,袁崇煥應該為皇太極入關負責,且趙率教正是奉了袁崇煥的將令去救援遵化而戰死的,而袁崇煥說當他發現後金軍隊並不是少量軍隊入關,而是大軍入關後,派人前去告知趙率教不要輕敵,卻發現趙率教已經出發了,而且沒有追上,導致趙率教錯估了對方的軍力。但是這裡後金軍隊的行進速度令人很是疑惑,似乎是在有意等趙率教似的,從而導致趙率教一頭扎進了對方的埋伏。

可這一點在《崇禎實錄長編》和《明史》記錄的有衝突,一個說趙率教死於十一月一日,另一個卻說死於十一月四日,這也導致無法估算雙方的行軍速度,自然也就無法確定趙率教的死與袁崇煥有沒有關係了

所以,袁崇煥全然無降金的理由,這一點應該是不成立的。而且,從崇禎皇帝的處罰可以看出,他認為後金軍隊破關是由於薊遼總理劉策導致的,與袁崇煥無關,而且劉策也確實因此被殺了。

二、袁崇煥表面主戰,暗地主和

從袁崇煥的行事風格來看,他的確有說大話的嗜好,例如:向崇禎誇口五年平遼,說自己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據考證應當不是他炸死的)等等。而對於袁崇煥與後金私下議和這一說法,大部分人給出的觀點是由於袁崇煥發現無法完成五年平遼的軍令狀,為了避免自己犯欺君之罪,才跑去和後金議和的。但是,同樣有另外少部分人認為,崇禎認為內憂大於外患,有心議和,從而暗示袁崇煥,袁崇煥是在崇禎的授意下去和後金議和的,只是最後爆發了“己巳之變”,崇禎讓袁崇煥背鍋而已(崇禎的確有讓人背鍋的嗜好)。

我認為,議和應該是有的,五年平遼不可能完成,那麼議和就成了唯一出路,否則他袁崇煥難辭其咎,但有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很難講。至於議和是出於自身需要,還是皇帝暗示,又或者是袁崇煥慫恿崇禎起了議和之心,實在無從考證。而說後金的議和條件之一就是解決了毛文龍,這更是沒有任何證據。

三、毛文龍背叛朝廷

這個爭議主要出自於《三朝野紀》(成書於明末清初,但作者嚴重傾向東林黨,可靠性大家自己分析),原文如下:“按:文龍向為遼東參將。遼陽陷落,逃至海濱,適有難民數千,文龍以術籠絡之,同航海至皮島。蓋皮島居遼東、朝鮮、登萊之中,稱孔道。文龍斬荊棘具器用,招集流民,通行商賈,凡南北貨鹹於毛處掛號乃得發。不數年,遂稱雄鎮。

又掠沿海零丁,或指為奸細,故稱臨陣斬獲,以是積功官都督,掛平遼將軍印。逆賢時,內閹出鎮各邊,文龍亦疏請閹監其軍。上即位,嚴汰冗兵,敕下山東撫按檄登萊兵備王廷試往。廷試受賄,遂稱文龍兵馬可用,絕無冒破,文龍亦憚上英明,思自立功名。遂與東奴通謀,願捐金二百萬易金、復二衛地,奏恢復功,邀上賞。

己成約矣,袁崇煥覘知毛有成約,陰遣喇嘛僧通款,啖以厚利,冀解毛議以就袁。奴最重誓約,堅持不可。喇嘛僧曰:今惟有斬毛文龍。在彼不為負約,在我可以成功。袁遂以閱武為名,直造皮島,大閱軍士。毛置酒高會,次日,文龍進謁,袁亦置酒留宴。酒半,伏甲起,稱有密旨,即座中擒文龍斬於轅門外。時崇煥佈陣嚴整,眾亦不敢犯。毛部下一千餘人散往他處,餘眾悉就撫。事定然後入告,朝廷亦姑容之。”

如果是真的,這條也符合邏輯,因為袁崇煥得知了毛文龍與後金有勾結,所以殺了毛文龍。而且可信處在於,毛文龍被殺之前,於崇禎元年某月突然離奇地出現在了登州府,並待了一天迅速離開。而毛文龍給出的解釋是:““臣自旅順回長山,副總兵毛承祿報稱敵準於二十二日西抵關寧。臣一聞言,不覺心膽俱碎,隨傳令各島將領挑選步卒,分路截殺。臣親督精兵隨帶沙唬等舩五十餘隻,揚帆旅順,直抵三岔河地,步敵之來路而截殺之。不意一路逆風,於八月初二日鐵山嘴開洋,遇東北龍風大颶,臣所坐舩桅舵俱折,阽蕩四日四夜,命懸頃刻。各將舩只絕無影響。臣飄至黃縣海口豐都縣地方,距登州四十餘里,稍得憩息,危而復安。登州撫臣孫國禎、道臣王廷試差官延臣進府,問以敵可滅否,臣猶慷慨自許。臣在登州一日即出海東去,忽報各將之舩有飄至黃河營者,有入角口者,有威海、文登等處者,甚而飄然至桑島寸枝而官兵半失者。是一役也,意謂敵來截其進路,敵退堵其歸途,首尾互擊,敵在臣掌中矣。乃至壞我戰艘、溺我戰士,豈天心未厭敵,於不使臣計得行,一至此哉?嗟嗟!臣雖遇顛危,敵猶未知也。且臣島兵四散分截,臣之兵進復東指,敵因此蒼惶不敢出瀋陽一步,此亦從目前而言之耳。若論其秣馬養兵之志、垂涎寧遠已非一日也。況目今糾合西虜遠酋,四面分逞,督造戰車,日夜不休,度其意,蓋未肯即遽然帖服也。”(《明末史料叢編》第一集)”

可是這一點講不通,毛文龍不可能不知道八月份海上無法行船,這個時候出海簡直就是不要命了,所以這段解釋是根本不通的。而且,轉年八月,登萊總兵楊國柱一疏參劾毛文龍十大罪狀,末尾提到了他這次離奇的出現,置問其“意欲何為”?(《崇禎長編》卷十二)

而在此之前,七月份王廷試剛剛去過皮島,且向朝廷核實毛文龍的確有軍隊2萬8千人,結果八月份毛文龍就迫不及待地又跑來登州一趟,幹什麼?聯繫上面《三朝野紀》的記載,我們終於可以恍然大悟了——毛文龍與後金方面的密約裡定然有王廷試的一份!這是百分之一百合乎邏輯的。因為毛文龍再有錢,他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二百萬來,而且拿自己的錢跟後金買地,這不符合他的性格。那麼跟朝廷要錢,還是二百萬這麼大的數目,他就必須在朝廷里拉一個合夥人,王廷試與孫國楨最合適。毛文龍急忙從皮島千里迢迢跑到登萊跟王廷試、孫國楨面見密酌,必然是後金方面有了準確的消息,他們必須得商量一下才能把這麼大一件事辦成。這錢怎麼要,東江方面要怎麼配合,這當然必須得是毛文龍親自來才說得清、才能保住密了。

如果這段記錄是真的,那麼簡直從毛文龍到孫國楨、王廷試直至袁崇煥,沒一個好東西了。王庭試不僅幫著毛文龍吃空餉,而且還賣國。袁崇煥則是想取毛文龍而代之,結果後金那邊不同意,然後就去殺了毛文龍。

而從殺了毛文龍之後上奏朝廷,崇禎回覆的聖旨看,似乎也是這麼回事。聖旨如下:“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貧礙。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處置事宜,遵照勒諭行,仍聽相機行”(來源於《明清史料》)

《崇禎實錄》也記載,在殺了袁崇煥之後,“吏部奏言:『皇上命汰冗員,臣以為莫先於清廕。兩京三品以上及疆埸大吏例廕其子,念其祖父勞勩也;乃父兄罪削,子弟恩廕如故。夫廕以酬勞臣,非恤罪臣也。宜命驗封司清核,以杜僥倖』。上是之,奪毛文龍世廕,毛雲龍除名。”這明顯是將毛文龍當做“罪臣”處理的,殺了袁崇煥之後也沒有為毛文龍平反,說明崇禎認為並沒有殺錯。

四、袁崇煥為了立威

這一理論也較為吃香,原因就是毛文龍孤懸海外,用的都是子弟兵,而且從各種史料來看,袁崇煥也的確指揮不動,為了徹底掌握這支軍隊,這才殺了毛文龍。可這裡有兩點講不太通,第一,毛文龍的軍隊距離袁崇煥太遠,而且既然確定是子弟兵了,那麼殺了毛文龍他袁崇煥就能控制這支軍隊了?袁崇煥應該還沒自信到這個地步吧,而他又不可能長時間呆在那裡整頓軍務。第二,即使毛文龍不聽調令,且多有違法事蹟,但袁崇煥完全可以先上報,請旨誅殺,為什麼要揹著擅殺大臣的罪名,冒著殺頭的風險跑去先斬後奏呢?這對於袁崇煥來說莫非有點太過不合算了吧。


總結:分析了這麼多,我認為最合理的其實就是第二條,袁崇煥在大勢上是站在明朝這邊的,但為了保住性命,選擇了議和。那麼殺毛文龍到底是出自於議和的條件,還是因為毛文龍不斷攻擊後金,導致議和出現危機,就不得而知了,總之毛文龍成為了議和的絆腳石,於是毛文龍被殺了。

但是和與不和,不是他袁崇煥能決定的,在有實質性進展後他應該是進行了上報,而且說動了崇禎,之後要殺毛文龍,應該也是得到了崇禎的默許。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擅自誅殺大臣,甚至是在假傳聖旨的情況下,崇禎卻並未嚴懲袁崇煥。

但之後發生了“己巳之變”,後金打到北京城下,這一點應該激怒了崇禎,崇禎認為袁崇煥騙了自己,於是袁崇煥被殺了。而袁崇煥在後金入關那一刻應該就知道自己完了,所以才拼了命的回援,想要以戰功彌補過失。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香茗史館


這段歷史幾百年來,人們爭議巨大,說法那就多了,比如毛文龍走私等不法勾當,還有袁崇煥為了投降後金做準備,在我看來,動機就是看不順眼,私人恩怨佔主要原因,如果非要找個能放得上臺面的原因,只能是袁崇煥新官上任三把火,立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