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动机是什么?

一德格天1


在皮岛,毛文龙就是割据一方的军阀恶霸。开始只是一个黑社会的小混,后来对当地百姓烧杀抢夺,把抢来的财物和女人来贿赂地方官员。还和后金称兄道弟,进行军火,马匹,粮草,药品,布匹等商业贸易。通过这些慢慢壮大自已成为明的对大明称臣暗的和后金结义的地方军阀。

在皮岛时,毛文龙一边以游击战方式对抗后金骗取大明军饷,一边拒援袁抗金还向后金私报军情,脚踏两只船从中某取暴利。一方面削弱了大明,一方面为后金打通了人脉使后金能在江东来去自如毫无弾忌。

第一,毛与皇的书信中有记载与皇有染,这在与后金的七封信里有记录证据确凿。第二,毛与部下的亲人都被皇屠杀却不报仇怕断后路。第三,三顺王投清前必与皇长期密交以取得赏识和信任。第四,毛在皮岛时对百姓抢烧掠夺暴露了其贪婪的本质。这是毛与三顺王暗投清的证据。尚可喜,耿仲明,孔有明与吴三桂称大清四顺王,可见毛文龙之流与军阀恶霸出名比吴三桂更汉奸。毛文龙该杀。

毛文龙和他的部下已暗投皇太极,在一次宁远战役中袁叫毛援助毛手下非但没有支援还密通皇太极。袁太怒私斩了毛,毛的手下便与皇太极设计害袁。袁死后毛的手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投清。从三海关打到岭南一路屠城,屠死汉人上百万为清立下汉马功劳,成了大清三顺王。从三个汉奸对汉人烧杀抢夺,无恶不作

可以看出毛和三个义子的人品。

这就是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动机。


枫飞花叶


动机很简单,为了掌控。

袁崇焕的这个蓟辽督师官方给的权力很大的,除了直接指挥辽东前线,还包括山东半岛的登莱巡抚,登莱水师,当然也包括皮岛总兵等都归他节制。但是毛文龙在皮岛基本上是靠自己一手打出来的威望,官将基本都是毛家兵,而且由于皮岛孤悬海外,除了依靠登莱从海上提供部分粮饷其他全自给自足,基本上算的上是一个小军阀,袁崇焕做为一个天生带有优越感的文臣是无法容忍麾下有不受节制的武将的。

袁崇焕曾依靠掌握登莱军饷的权力克扣皮岛军饷试图使毛服软没成功,于是胆大的他直接就跑到皮岛去假传圣旨干掉毛文龙,然后安排自己人做皮岛总兵。

袁崇焕在这个事件上犯了大错,很显然他太想当然了,没有充分考虑到后果,以为总兵换上自己人再把握住军需就万事大吉,却没想过失败会怎么办?

毛文龙死后,皮岛上的毛文龙部基本就废了,袁指派的新皮岛总兵没有毛文龙的本事,别说偷袭后金了,自己内部都先乱了。最严重的后果是毛文龙的几个重要部下孔有德耿精忠等对文官集团的猜忌深深忌惮,为他们后来投降满清埋下种子。

袁自己也没落到好,毛死皮岛乱,皇太极没了后顾之忧,抓住机会越长城南下兵临北京,直接导致袁崇焕被杀。在毛文龙事件上袁崇焕做为一个方面大员在战略上是及其不合格的,忘记了主要矛盾,对毛部应该是在后金政权还存在威胁的情况下暂时予以拉拢为好的,要杀也行,你要有把握收拾残局啊,结果就没结果了。


种花家孤寡老人


这又是一桩迷案。因为《窃明》的关系,我对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的确下功夫查了很多史料,只能说越查越心惊,越查越混乱,各种史料的观点冲突很大。

毛文龙确实是袁崇焕杀的,至于为什么,争议很大,目前唯一能够确定的一点就是,这俩人属于政敌,关系很差。但要知道毛文龙当时可是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手里也是有尚方宝剑的。擅杀大臣是什么罪名他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即使捏造罪名,冒的风险也太大了,除非毛文龙已经威胁到了他的性命。

而对于杀毛文龙的动机,现在主要流传较广的有以下几种猜测:

一、袁崇焕背叛朝廷,投靠后金

二、袁崇焕与后金议和,后金提出的条件之一是杀毛文龙。

三、毛文龙勾结后金,骗取朝廷钱财,袁崇焕黑吃黑

四、袁崇焕为了掌握军队,因毛文龙势大且不听命令,从而杀了毛文龙。

四种原因,均有相应史料为支撑,真假难辨。但由于《明史》乃清朝所修,乾隆四年定稿,而袁崇焕正是在乾隆时期被平反的。所以《明史》记载是否属实,是否存在为袁崇焕平反而贬低朱由检的可能,这点很难讲,我估计是有,因此《明史》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以下不妨逐一分析一下。

一、袁崇焕背叛朝廷

首先,我认为这有点扯淡。虽说后金最终攻入关内取代了明朝,但袁崇焕显然是不可能预知未来的,而当时后金和明朝孰强孰弱傻子都能看出来,袁崇焕放着好好的大明官员不做,跑去投靠后金这个未来不知道如何的小朝廷?除非他袁崇焕傻了。而且从“己巳之变”期间袁崇焕的表现来看,也完全不像是投靠后金的样子,否则京城能不能守住,真是个问题。

但又有人说,袁崇焕应该为皇太极入关负责,且赵率教正是奉了袁崇焕的将令去救援遵化而战死的,而袁崇焕说当他发现后金军队并不是少量军队入关,而是大军入关后,派人前去告知赵率教不要轻敌,却发现赵率教已经出发了,而且没有追上,导致赵率教错估了对方的军力。但是这里后金军队的行进速度令人很是疑惑,似乎是在有意等赵率教似的,从而导致赵率教一头扎进了对方的埋伏。

可这一点在《崇祯实录长编》和《明史》记录的有冲突,一个说赵率教死于十一月一日,另一个却说死于十一月四日,这也导致无法估算双方的行军速度,自然也就无法确定赵率教的死与袁崇焕有没有关系了

所以,袁崇焕全然无降金的理由,这一点应该是不成立的。而且,从崇祯皇帝的处罚可以看出,他认为后金军队破关是由于蓟辽总理刘策导致的,与袁崇焕无关,而且刘策也确实因此被杀了。

二、袁崇焕表面主战,暗地主和

从袁崇焕的行事风格来看,他的确有说大话的嗜好,例如:向崇祯夸口五年平辽,说自己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据考证应当不是他炸死的)等等。而对于袁崇焕与后金私下议和这一说法,大部分人给出的观点是由于袁崇焕发现无法完成五年平辽的军令状,为了避免自己犯欺君之罪,才跑去和后金议和的。但是,同样有另外少部分人认为,崇祯认为内忧大于外患,有心议和,从而暗示袁崇焕,袁崇焕是在崇祯的授意下去和后金议和的,只是最后爆发了“己巳之变”,崇祯让袁崇焕背锅而已(崇祯的确有让人背锅的嗜好)。

我认为,议和应该是有的,五年平辽不可能完成,那么议和就成了唯一出路,否则他袁崇焕难辞其咎,但有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很难讲。至于议和是出于自身需要,还是皇帝暗示,又或者是袁崇焕怂恿崇祯起了议和之心,实在无从考证。而说后金的议和条件之一就是解决了毛文龙,这更是没有任何证据。

三、毛文龙背叛朝廷

这个争议主要出自于《三朝野纪》(成书于明末清初,但作者严重倾向东林党,可靠性大家自己分析),原文如下:“按:文龙向为辽东参将。辽阳陷落,逃至海滨,适有难民数千,文龙以术笼络之,同航海至皮岛。盖皮岛居辽东、朝鲜、登莱之中,称孔道。文龙斩荆棘具器用,招集流民,通行商贾,凡南北货咸于毛处挂号乃得发。不数年,遂称雄镇。

又掠沿海零丁,或指为奸细,故称临阵斩获,以是积功官都督,掛平辽将军印。逆贤时,内阉出镇各边,文龙亦疏请阉监其军。上即位,严汰冗兵,敕下山东抚按檄登莱兵备王廷试往。廷试受贿,遂称文龙兵马可用,绝无冒破,文龙亦惮上英明,思自立功名。遂与东奴通谋,愿捐金二百万易金、复二卫地,奏恢复功,邀上赏。

己成约矣,袁崇焕觇知毛有成约,阴遣喇嘛僧通款,啖以厚利,冀解毛议以就袁。奴最重誓约,坚持不可。喇嘛僧曰:今惟有斩毛文龙。在彼不为负约,在我可以成功。袁遂以阅武为名,直造皮岛,大阅军士。毛置酒高会,次日,文龙进谒,袁亦置酒留宴。酒半,伏甲起,称有密旨,即座中擒文龙斩于辕门外。时崇焕布阵严整,众亦不敢犯。毛部下一千余人散往他处,余众悉就抚。事定然后入告,朝廷亦姑容之。”

如果是真的,这条也符合逻辑,因为袁崇焕得知了毛文龙与后金有勾结,所以杀了毛文龙。而且可信处在于,毛文龙被杀之前,于崇祯元年某月突然离奇地出现在了登州府,并待了一天迅速离开。而毛文龙给出的解释是:““臣自旅顺回长山,副总兵毛承禄报称敌准于二十二日西抵关宁。臣一闻言,不觉心胆俱碎,随传令各岛将领挑选步卒,分路截杀。臣亲督精兵随带沙唬等舩五十余只,扬帆旅顺,直抵三岔河地,步敌之来路而截杀之。不意一路逆风,于八月初二日铁山嘴开洋,遇东北龙风大飓,臣所坐舩桅舵俱折,阽荡四日四夜,命悬顷刻。各将舩只绝无影响。臣飘至黄县海口丰都县地方,距登州四十余里,稍得憩息,危而复安。登州抚臣孙国祯、道臣王廷试差官延臣进府,问以敌可灭否,臣犹慷慨自许。臣在登州一日即出海东去,忽报各将之舩有飘至黄河营者,有入角口者,有威海、文登等处者,甚而飘然至桑岛寸枝而官兵半失者。是一役也,意谓敌来截其进路,敌退堵其归途,首尾互击,敌在臣掌中矣。乃至坏我战艘、溺我战士,岂天心未厌敌,于不使臣计得行,一至此哉?嗟嗟!臣虽遇颠危,敌犹未知也。且臣岛兵四散分截,臣之兵进复东指,敌因此苍惶不敢出沈阳一步,此亦从目前而言之耳。若论其秣马养兵之志、垂涎宁远已非一日也。况目今纠合西虏远酋,四面分逞,督造战车,日夜不休,度其意,盖未肯即遽然帖服也。”(《明末史料丛编》第一集)”

可是这一点讲不通,毛文龙不可能不知道八月份海上无法行船,这个时候出海简直就是不要命了,所以这段解释是根本不通的。而且,转年八月,登莱总兵杨国柱一疏参劾毛文龙十大罪状,末尾提到了他这次离奇的出现,置问其“意欲何为”?(《崇祯长编》卷十二)

而在此之前,七月份王廷试刚刚去过皮岛,且向朝廷核实毛文龙的确有军队2万8千人,结果八月份毛文龙就迫不及待地又跑来登州一趟,干什么?联系上面《三朝野纪》的记载,我们终于可以恍然大悟了——毛文龙与后金方面的密约里定然有王廷试的一份!这是百分之一百合乎逻辑的。因为毛文龙再有钱,他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二百万来,而且拿自己的钱跟后金买地,这不符合他的性格。那么跟朝廷要钱,还是二百万这么大的数目,他就必须在朝廷里拉一个合伙人,王廷试与孙国桢最合适。毛文龙急忙从皮岛千里迢迢跑到登莱跟王廷试、孙国桢面见密酌,必然是后金方面有了准确的消息,他们必须得商量一下才能把这么大一件事办成。这钱怎么要,东江方面要怎么配合,这当然必须得是毛文龙亲自来才说得清、才能保住密了。

如果这段记录是真的,那么简直从毛文龙到孙国桢、王廷试直至袁崇焕,没一个好东西了。王庭试不仅帮着毛文龙吃空饷,而且还卖国。袁崇焕则是想取毛文龙而代之,结果后金那边不同意,然后就去杀了毛文龙。

而从杀了毛文龙之后上奏朝廷,崇祯回复的圣旨看,似乎也是这么回事。圣旨如下:“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贫碍。卿能周虑猝图,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处置事宜,遵照勒谕行,仍听相机行”(来源于《明清史料》)

《崇祯实录》也记载,在杀了袁崇焕之后,“吏部奏言:『皇上命汰冗员,臣以为莫先於清廕。两京三品以上及疆埸大吏例廕其子,念其祖父劳勩也;乃父兄罪削,子弟恩廕如故。夫廕以酬劳臣,非恤罪臣也。宜命验封司清核,以杜侥幸』。上是之,夺毛文龙世廕,毛云龙除名。”这明显是将毛文龙当做“罪臣”处理的,杀了袁崇焕之后也没有为毛文龙平反,说明崇祯认为并没有杀错。

四、袁崇焕为了立威

这一理论也较为吃香,原因就是毛文龙孤悬海外,用的都是子弟兵,而且从各种史料来看,袁崇焕也的确指挥不动,为了彻底掌握这支军队,这才杀了毛文龙。可这里有两点讲不太通,第一,毛文龙的军队距离袁崇焕太远,而且既然确定是子弟兵了,那么杀了毛文龙他袁崇焕就能控制这支军队了?袁崇焕应该还没自信到这个地步吧,而他又不可能长时间呆在那里整顿军务。第二,即使毛文龙不听调令,且多有违法事迹,但袁崇焕完全可以先上报,请旨诛杀,为什么要背着擅杀大臣的罪名,冒着杀头的风险跑去先斩后奏呢?这对于袁崇焕来说莫非有点太过不合算了吧。


总结:分析了这么多,我认为最合理的其实就是第二条,袁崇焕在大势上是站在明朝这边的,但为了保住性命,选择了议和。那么杀毛文龙到底是出自于议和的条件,还是因为毛文龙不断攻击后金,导致议和出现危机,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毛文龙成为了议和的绊脚石,于是毛文龙被杀了。

但是和与不和,不是他袁崇焕能决定的,在有实质性进展后他应该是进行了上报,而且说动了崇祯,之后要杀毛文龙,应该也是得到了崇祯的默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擅自诛杀大臣,甚至是在假传圣旨的情况下,崇祯却并未严惩袁崇焕。

但之后发生了“己巳之变”,后金打到北京城下,这一点应该激怒了崇祯,崇祯认为袁崇焕骗了自己,于是袁崇焕被杀了。而袁崇焕在后金入关那一刻应该就知道自己完了,所以才拼了命的回援,想要以战功弥补过失。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香茗史馆


这段历史几百年来,人们争议巨大,说法那就多了,比如毛文龙走私等不法勾当,还有袁崇焕为了投降后金做准备,在我看来,动机就是看不顺眼,私人恩怨占主要原因,如果非要找个能放得上台面的原因,只能是袁崇焕新官上任三把火,立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