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袁崇煥為什麼殺毛文龍?

花老爺話


大家都因為崇禎二年皇太極破喜峰口,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巳之變”而為毛文龍喊冤。也有人認為毛文龍尾大不掉、桀驁不馴,對袁崇煥殺毛而拍手稱快。孰是孰非?在沒有事例的前提下分析歷史人物是有失偏頗的。下面我們來具體講一講毛文龍的前世今生,他的作用、戰績以及他的實力,再討論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否正確。

毛文龍(1576年——1629年),浙江杭州人,少年喪父,從小在姥姥家長大。其舅父為山東布政使(省長),見毛文龍身無長技立命,卻偏好兵法奇計,遂將其託付給好友李成梁。同年參加武舉考試,併名列前茅,被提幹授予百戶(相當於上尉連長)。毛文龍在李成梁部下經年曆練,後官至都司(全稱遼東都指揮使司,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少將、師級幹部,或地市級小軍區司令員)。奉命帥軍支援朝鮮抗擊後金,他卻逗留遼東不敢前進。後來遼東失陷,後路斷絕,毛文龍乘船從海上回到遼西。率領200敢死隊趁亂偷襲擊殺後金鎮江(今天遼寧丹東)守將,奪取鎮江城及周圍地區。這是明朝自同努爾哈赤開戰以來第一次收復失地,提升毛文龍為副總兵(中將、副軍長或省軍區副司令員)。後來逐漸升遷至左都督(前後左右五軍都督府之一,相當於宋代樞密院,掌管天下兵馬。明末逐步淪為相當於今天總參謀部一類機構,其職務大約是副總參謀長的虛銜),掛將軍印、賜尚方寶劍(待遇相當於上將,也是他被殺時的職務),在皮島設軍鎮、開府建牙,從此成為一方諸侯。

皮島,也叫東江鎮,位於遼東半島鴨綠江口,北距後金國土80裡海路,東北就是朝鮮。該島方圓80華里,草木不生,毛文龍招募遼河以東百姓為兵,控制遼東半島南部,與山東半島遙相呼應,控制了渤海灣的制海權,同後金相持。

1.實際戰績:

天啟4年5月毛文龍曾帥兵沿鴨綠江北上,越過長白山襲擊後金東部小城,被授將擊敗,全軍覆沒;同年9月越過義州(今天遼寧義縣)屯田,被後金守將發覺,慘遭襲擊,陣亡500人;天啟5年6月偷襲耀州官屯寨,敗歸;6年5月襲擊鞍山驛,喪卒千餘;數日後襲擊撤爾河,攻城南,為後金守將所卻;“七年正月,大清(後金)兵徵朝鮮,並規剿文龍。三月,大清兵克義州,分兵夜搗文龍於鐵山。文龍敗,遁歸島中”。。。。。。

2.自報戰功:

“乃滿浦、昌城之捷,謂兵不滿千,未交一戰,不遺一矢,而使(虜)自相踐踏,其被炮死者二萬有餘,馬之走死者三萬有餘,止餘真 夷二萬。公(袁可立)心頗疑之,私謂敷實而後報,不失於慎。”毛文龍與山東巡撫袁可立相善,其累年升遷多與袁舉薦有關,而袁可立尚且對他上報的戰功持懷疑態度。懷疑他以幾百人隊伍,不曾交戰就讓後金八旗兵自相踐踏死傷三萬多人,讓他查實後再上報。

3.明史評價:

“顧文龍所居東江,形勢雖足牽制,其人本無大略,往輒敗衄,而歲糜餉無算;且惟務廣招商賈,販易禁物,名濟朝鮮,實闌出塞,無事則鬻參販布為業,有事亦罕得其用。”這就是明史對於毛文龍的評價。

4.總結:

依據歷史記載毛文龍打的仗都是團級小規模戰役,跟他上將、大軍區司令員的身份很不相符,並且這樣小規模的騷擾還是敗多勝少,通常一個守將就能將其擊敗,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牽制作用。楚漢時期彭越騷擾項羽後方能起到效果,是因為彭越動輒就能打下十幾座楚軍城池,逼迫楚霸王不得不回援。雖然城市旋得旋失,但畢竟起到了讓楚軍疲於奔命牽制作用,而毛文龍連城池的守將都打不過,幾乎就沒打下過什麼城池,所以後金根本不會顧及後方是不是有毛文龍。

毛文龍不但無益,有時候反而為患。他廣泛招募商賈,做糧食、軍火等戰略物資走私生意,只要給錢就賣,這些物資還很可能落入後金手中。後金拿著買來的明朝軍火,攻擊明朝城池。

毛文龍還不聽調遣,對督師(全名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相當於方面軍司令員)的軍令陰奉陽違。屢次徵召毛文龍至寧遠會商軍務,每次都是以各種藉口推脫,最後袁崇煥不得不冒險親自到皮島找毛文龍會談。軍權貴一,一支部隊軍令不能上通下達,哪裡來的戰鬥力?無戰功、無戰略、無將才,卻抗命不遵,尾大不掉,不殺你殺誰?

有人說袁崇煥無權殺毛文龍這級別的將領,應該將其生擒,交朝廷處置。確實,袁崇煥按照正常程序沒這個權利,但當時的形式,袁崇煥可能生擒毛文龍,全身而退出皮島嗎?皮島儼然一方獨立諸侯,毛文龍親信爪牙密佈,朝廷皇命在這裡都沒有權威,何況袁崇煥一個督師?真的生擒毛文龍,恐怕當時就會譁變。黑虎掏心,斬首行動,袁崇煥這個解決辦法是最穩妥、損失最小的辦法。就像劉邦捉拿韓信,真的嚴格按照程序來,韓信非反不可,那樣損失的還是國家實力。

有人說正是殺了毛文龍,導致其下屬將領孔友德等人投靠了後金。這是不瞭解歷史,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崇禎2年,袁崇煥就死於這一年11月,而孔友德是崇禎4年冬天造反(耿、尚二人歸降後金時間更晚)。並且逼反孔友德的是山東巡撫,跟袁崇煥有什麼關係?人家都死了兩年了。還正是袁崇煥恩威並施,毛文龍部下都慴服並服從調遣,各自奔赴相應崗位,並無任何異常。假如袁崇煥不死,以他的恩威,孔友德沒機會(袁崇煥不允許別人逼他)、也不敢造反。

又說之前有毛文龍牽制,後金不敢率領主力遠離遼東入關。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後,因為沒有了牽制,後金才敢在崇禎2年破關而入,包圍北京製造了“乙巳之變”。前面已經說到,毛文龍起不到牽制作用。後金攻滅朝鮮,毛文龍還沒死,朝鮮是他的鐵桿盟友、生意夥伴,他怎麼不牽制?後金之所以之前不敢繞過寧遠遼西走廊入關,是因為掌握長城以北地盤的蒙古還不是後金的盟友,蒙古甚至還曾經攻入後金境內,皇太極實現不了從敵國率領大軍過境的戰略。崇禎元年7月蒙古科爾沁草原喀喇沁部投降後金,同年9月開始皇太極經過幾個月的戰爭,將蒙古林丹汗的勢力驅逐到今天內蒙古包頭一帶。後金從這一時期開始才形成了繞過袁崇煥,迂迴今天河北北部進攻關內的戰略基礎工作。跟毛文龍牽制還是沒有關係。

所以說袁崇煥殺毛文龍不是導致後金進攻關內的後果,毛文龍也沒那麼大的戰略作用,尾大不掉,殺他還是很有必要的。至於崇禎殺袁崇煥的罪狀之一就是擅殺毛文龍,這純粹是找藉口了。崇禎殺袁崇煥的罪狀基本都是藉口,真實原因沒法說出口,那就是袁崇煥擅兵。尤其祖大壽不聽朝廷聖旨,卻聽命於袁崇煥的一封信,這才是他的死因。

所以然者丁酉夏


所以然者


清順治七年,明降將孔有德領兵攻陷桂林,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順治九年,農民起義軍李定國攻佔桂林,孔有德兵敗,舉火自焚。圖為靖江王府。 (資料片)

  袁崇煥對不聽調度的毛文龍終於忍無可忍,一怒之下先斬後奏把他殺了,消息傳出一片譁然。然而,崇禎皇帝卻作出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回應——表揚了袁崇煥。

  這是個什麼信號?袁崇煥誅殺毛文龍的後遺症到底有多大?他有多少是私心? 他到底錯在哪兒了?

  當尚方寶劍遭遇尚方寶劍

  讓袁崇煥真正起了殺心的,是毛文龍割據東江,不聽調度。

  要知道,毛文龍是明朝任命的東江總兵,天啟三年加封左都督,賜尚方寶劍。毛文龍的桀驁不馴、擁兵自重、不服節制,都與袁崇煥的平遼方略格格不入,袁崇煥一上任,寧遠、錦州、薊州各處軍事要地都曾發生兵變,要整飭軍紀,袁崇煥認為首先就要解決毛文龍這樣的“獨立王國”,否則遼東地區的政令軍令就無法統一。

  而作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懸海外,毛文龍儼然就是個“土皇帝”,又怎麼能甘心受袁崇煥的轄制和擺佈呢?

  據李清《袁督師斬殺毛文龍始末》記載,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煥抵達東江所屬的島嶼,致書毛文龍前來一會。毛文龍帶領三千名親信將士赴會。雙方初一見面,氣氛還算融洽,但當話題轉入設餉寧遠、更定營制、增設監司等具體問題,毛文龍卻斷然拒絕,明確表示不接受任何整頓建議。

  同樣拿著皇帝賜的尚方寶劍,同樣個性強硬、說一不二的袁崇煥,怎麼會容忍部下中出現如此抗命不從的代表人物!於是,袁崇煥真正動了殺機。

  設局

  為了殺掉毛文龍,袁崇煥決定設一個局。

  六月初五這天,袁崇煥命隨從的百餘名親兵與毛文龍的三千將士兩軍“校射領賞”,在這種聯歡性質的活動中,袁崇煥對東江的各位官員一一慰問,各有賞賜,眾人大喜過望,毛文龍也洋洋得意,脫口說出:“這些多是在下的兒孫”。袁崇煥卻聽出了一身冷汗,仔細一想,發現東江各官果然多數姓毛,這更犯了袁崇煥的大忌。

  就在官兵上下一片歡聲的時候,袁崇煥暗地授計屬下把毛文龍和隨行兵丁截開,而後突然圍住毛文龍及其隨行人員,面色一沉,將話題又轉回更定營制、增設監司的問題上,袁崇煥一聲怒喝,眾將士一齊上前,拿下毛文龍,剝去衣冠。毛文龍毫無戒備,束手就擒。毛文龍所帶的三千將士懾于軍威,沒有一個人敢出言相救。袁崇煥當眾歷數了毛文龍十二條罪狀,然後用崇禎帝所賜的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了。

  毛文龍死後,袁崇煥下令厚殮。第二天,他親自祭奠毛文龍時說:“昨天殺你,是依照朝廷大法;今日祭你,是念及僚友私情。 ”說罷,不禁流下淚來。這是惺惺作態還是真情流露,恐怕只有袁崇煥自己知道。

  危險的表揚

  事後,袁崇煥把誅殺毛文龍的情況向朝廷作了彙報,末尾還說,文龍是大將,不是我擅自做主能誅殺的,我已備好席子、麻袋,做好死的準備了。崇禎皇帝接到奏報,大吃一驚。先是大怒,明知道不能隨便殺你還殺!後轉念一想,毛文龍既已死,關外事務正要倚仗袁崇煥,於是壓下怒火,非但沒有追究他的擅殺大臣之罪,而且還表揚了他,安撫了幾句。

  這個意外的表揚絕對是個危險的信號——崇禎皇帝與袁崇煥的關係自此由親密轉向猜忌。

  要知道毛文龍是皇帝的一顆棋子,起到的不僅是牽制後金軍西進的作用,還起到了與袁崇煥分而治之,防止袁一人獨大的作用。如今袁崇煥沒有經過皇帝的允許,擅殺毛文龍,無意之中打亂了皇帝的佈局。

  在袁崇煥請求增加東江部隊糧餉時,皇帝就曾對“兵數減少而糧餉增多”表示懷疑,但大敵當前,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就勉為其難地批准了。三個月後,皇太極分兵入關直逼北京,使得崇禎皇帝這種潛伏了許久的不滿,終於有了一個爆發的由頭。

  該殺?不該殺?

  袁崇煥殺毛文龍,在朝廷上激起軒然大波——毛文龍該不該殺?

  袁崇煥此舉是同室操戈,還是為民除害?直到今天,學術界仍然見仁見智,爭議不休。概括說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是:毛文龍該殺;另一種看法是:毛文龍殺錯了。

  認為毛文龍該殺的,分為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毛文龍該殺,殺得好。梁啟超《袁督師傳》引述程本直的話:“辱白簡,掛彈章,可數百計也。是左右諸大夫皆曰可殺,國人皆曰可殺也。其不殺也,非不殺也,不能殺也,不敢殺也,是以崇煥一殺之而舉國快然! ”他認為:“夫以舉國不能殺、不敢殺之人,而督師毅然去之。 ”第二種意見認為,毛文龍可殺,但應先奏後斬,而不應先斬後奏。但先奏後斬在當時是否具有可行性?袁崇煥在《奏報》中說:“臣於是悉其狼子野心終不可制。欲擒之還朝,待皇上處分。然一擒則其下必鬨然,事將不測,唯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法,誅之頃刻,則眾無得為。文龍死,諸翼惡者,念便斷矣。 ”可見,其先斬後奏,也是迫不得已之事。第三種意見認為,毛文龍有十二條罪狀,可以借別的碴兒將毛文龍殺掉。查繼佐《罪惟錄》評論曰:“或曰調文龍御險,如矯抗,可殺也!”他說袁崇煥可以派毛文龍到最危險的地方擔任防禦任務,假如毛文龍不服從軍令,就可以殺掉他。但實際上,假如毛文龍就賴在皮島,你派他去他不去,你怎麼殺他啊?你到皮島也殺不了他,他還有幾萬軍隊呢。所以這個意見也不可行。

  認為毛文龍不該殺的,也分為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毛文龍抗禦後金有功,不該殺,殺錯了。第二種意見認為,毛文龍有功有過,其過沒有死罪,可嚴懲而不可殺頭。第三種意見認為,毛文龍即使無功有過,“十二條罪”也不該殺,殺毛文龍是“同室操戈”。

  毛文龍該殺的理由

  從袁崇煥作為抗金前線總指揮官的角度來看,他有殺毛文龍之心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毛文龍不聽話,挑戰了說一不二的袁大帥的權威,以袁崇煥的個性是無法容忍的。其次,毛文龍囤積物資發戰爭財,而遼東前線最緊缺的就 是 軍餉,不搞掉這隻蛀蟲,對全軍的後勤是很不利的。其三,一些情報顯示毛文龍準備投降皇太極當漢奸,以袁和毛的尖銳衝突,袁怎麼可能去考慮毛這個議和是真是假?當然要殺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袁崇煥於是火急火燎地殺了毛文龍。

  不錯,以上的種種理由似乎都足以說明這個毛文龍該死。

  然而,這些理由都只是看到了某個局部的問題,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殺毛文龍是絕對錯誤的,對於袁崇煥是個錯誤,對於大明王朝更絕對是個錯誤。

  那麼,袁崇煥到底錯在哪兒了呢?

  毛文龍的正面價值

  毛文龍作為唯一能在背後牽制後金的戰略力量,他的存在對於正面戰場處於劣勢的明朝來說正面價值絕對超過負面價值。《明清史料》所收的兩個題本最能說明問題。負責監察兵部的兵科都給事中張鵬雲說:毛文龍所控制的旅順附近的金復海蓋四州,實為要地,與寧遠可以呼吸相通,倘駐兵於此,平時可以壯聲勢,戰時可以探虎穴。兵科給事中宋嗚梧也說:兵法講究犄角以牽制,多方以誤之,當後金全師出擊時,如能分疲其勢,就能使其攻搗徒勞。如能掌控復州蓋州以及東江一帶,以窺遼瀋,尤為全策。都旁敲側擊地肯定了毛文龍及其轄地在牽制後金軍隊方面的戰略作用。夏允彝《倖存錄》的評論還是比較客觀公止的:“(毛)文龍當遼事破壞;之後,從島中收召遼人,牽制金、復、海、蓋,時時襲東,有所斬獲,頗有功。但漸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朝論多疑而厭之者,以其握重兵,又居海島中,莫能難也。 ”袁崇煥殺毛文龍其實也反映了朝論的這種傾向。

  正因為如此,後金方面早就把毛文龍視力眼中釘,對於毛文龍的議和也是懷疑大於信任。而袁崇煥剛好幫後金拔掉了這個眼中釘。在毛文龍並無明顯通敵叛國行動之時,袁崇煥僅因為其不大聽話就殺之,實在是太沖動了。

  剽悍的“毛家軍”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之前,並沒有在其舊部及屬地做足工作,也就是說,袁崇煥殺毛文龍沒有任何來自於毛文龍隊伍內部的勢力的支持;而殺毛文龍後,自然就不可能妥善安撫好其舊部。

  誅殺毛文龍之後,袁崇煥雖然為了防止東江兵變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如將其軍隊分為四個部分,並將糧餉數額增加,但根本沒能令毛文龍部下心服,導致軍心渙散,叛逃的人日漸增多。

  毛文龍被殺三個月後就發生了後金兵臨京都城下的“己巳之變”——後金約十萬精兵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11月18日,後金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中央急調各路勤王軍保衛京師。當時的明朝官員看到了袁崇煥殺毛文龍與“己巳之變”之間的關聯,候補科阮震亨得知毛文龍的舊部有背叛跡象時,表示不勝擔憂:彈丸海島一旦落入敵人之手,足可為明朝大患,揚帆上下,可以無所不攻。兵科給事中陶崇道也指責袁崇煥假公濟私,毛文龍無罪就戮,為今之計,應當儘快把在京師的毛文龍之子派去安撫,但為時已晚。

袁崇煥雕塑

  毛文龍部下孔有德,耿仲明,二人素受毛的恩惠器重,一心想為毛文龍報仇。見到朝廷不管,心中大失所望,早沒了對明朝的忠誠之心,兩人率部在登州譁變,幾乎所向披靡,釀成山東大亂。這以一種令人遺憾的方式向人們表明,毛文龍的軍隊並不像袁崇煥所說只會冒餉不會打仗。不久,孔、耿率部投降皇太極,成為南下攻伐的一支相當有殺傷力的武裝,這可說是袁崇煥殺毛文龍始料未及的後果。當然,孔、耿的叛變責由自負,但袁崇煥殺毛文龍起到了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作用,則是不可否認的。

  孔有德剛勇剽悍,後以平南大將軍之職充當清軍前驅,橫掃大江南北,立下赫赫戰功,受封定南王,為清初著名的“四王”之一。部將尚可如此縱橫天下,主將毛文龍又是何等驍勇,沒有用好這個帥才草草殺之,豈不可惜。

  大敵當前之際,袁崇煥理應團結動員一切抗金力量,調整自己的所謂平遼計劃。如果袁能多一些戰略眼光、多一些寬容的話,就不至於逞一時之快鑄成大錯。

  毛文龍被殺,既是毛文龍悲劇的結束,也是袁崇煥悲劇的開始。







不一樣的歷史趣事


首先毛危及袁的統一戰略部署,袁藉助城防能和皇太極相持,皇太極那邊糧草不繼,毛文龍私下賣糧草給皇太極,幾次幫其度過難關,對毛來說可能僅僅是貿易,對袁來說破壞其統一戰略部署,實際與當年地方軍閥與紅軍做貿易一樣,對地方軍閥是換取錢財,對紅軍來說是生存下去,意義不一樣;其次毛雖在後金後方,起到一定牽制作用,但其不聽袁的統一指揮,該出擊牽制時不出擊,不該出擊時卻又出擊,干擾袁的統一部署,使其抗擊後金戰略戰術打折扣;三是毛根本不是皇太極的對手,毛大膽偷襲一次因對手疏忽得手,但努爾哈赤迅疾反應,命阿桂將其趕到皮島上,皇太極這種人不會再給毛機會,很快就趁冬天河面結冰進攻毛,毛損失很嚴重,毛有勇無謀,挑不起後方牽制對手的責任,後期很可能被皇太極利用反過來牽制袁,發揮後金騎兵和野戰優勢,調動袁在運動中殲滅其有生力量或趁機攻城,不救朝廷不讓,袁如分出部分兵力救,可能以肉飼狼;出大軍救,自己城防勢必削弱,被皇太極趁機破城,袁在遼東更難以立足,將毛換成一有勇有謀的將領是一較好的選擇,更何況其暗地裡與皇做交易,破壞其戰略。


用戶6418987073999


毛文龍在遼東開創了軍事重鎮,能夠獨當一面,在後方牽扯了的後金,使後金一直有所忌憚,不敢孤軍深入。那麼袁崇煥為何還要斬殺毛文龍呢?


1、毛文龍為人驕狂,不服袁崇煥指揮,而且做事比較浮誇,索要軍餉過多,比如,他的兵餉只有五萬左右,卻向上虛報二十萬,其他十幾萬人的軍餉,基本都落入個人囊中。

2、毛文龍雖然有地利優勢,牽制了後金南下,但是謀略欠缺,每年浪費了大量軍餉,卻不能殺敵建功,而且他還夥同商人,販賣違禁物品。

3、他把自己的部下幾乎全部變成了毛家軍。在軍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基本都是他的子侄或義子,軍中將領大多數姓毛,許多都是改姓依附的。

4、他沒有受到朝廷的授權允許,卻利用皮島的地理優勢,向海上往來的商船徵稅,落入私囊。

5、袁崇煥個人道德準則比較高。他看不慣毛文龍的驕狂的貪贓枉法行為,更看不慣毛文龍對朝廷旨意的陽奉陰違。



當年,袁崇煥在斬殺毛文龍時,還給他定了十二條罪狀:

1、根據明朝祖制,武將在外,必須要有文臣監軍。但是毛文龍擅權,獨霸一方,軍隊的糧倉軍餉數目不受朝廷管束。

2、毛文龍屠殺百姓,冒充敵人,向朝廷邀功,這是欺君之罪。

3、毛文龍曾經說過,進攻登州,南下攻取南京易如反掌的話,這是大逆不道之罪。

4、侵佔軍糧,剋扣士兵糧餉。

5、在皮島擅自開放馬市,與後金私下做買賣,私通外敵。

6、毛文龍將軍隊私人化,而且軍隊中很多下級士兵都是滿洲人。

7、毛文龍率領軍隊從寧遠返回的時候,搶劫商船,與強盜一樣。

8、強取、霸佔民間女子,毛文龍眼中根本沒有軍紀,很多士兵都效仿他,造成百姓不能安居樂業。

9、驅趕大批難民,進山採挖人參,如果不去就被餓死,整座島上被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

10、拜魏忠賢做義父,在皮島給魏忠賢建立雕像。

11、鐵山之戰,毛文龍大敗而歸,死傷軍人無數,卻掩蓋敗績,以勝利向朝廷邀功。

12、毛文龍鎮守皮島八年,並沒有收復遼東一寸領土,致使後金勢力坐大。



袁崇煥給毛文龍所列的十二條罪狀裡面,最多有兩三條是真實的,其他有些卻並不準確,大明末年,貪汙成風,貪官汙吏比比皆是,基本很少有人兩袖清風。




袁崇煥道德準則過高,為人過於耿直,不能圓滑處世,在斬殺了毛文龍之後,毛文龍實踐的海上防線也付諸東流,而海上防線的崩潰,也使後金再無所忌憚,沒有後顧之憂,直接指向大明王朝。

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結果,讓後世對於袁崇煥和毛文龍兩人存在許多爭議。

我個人認為,袁崇煥斬殺毛文龍比較失策,而且比較不幸,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也未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文人提筆安天下


袁崇煥殺毛文龍要從他的性格上來找原因,這就繞不開他的性格特點:意氣用事,胡亂殺人。

袁崇煥的性格缺陷:意氣用事

天啟三年(1623)正當袁崇煥待在老師孫承宗手下學習時,他接到了一個任務。

遼東巡撫閻鳴泰

接到舉報,說副總兵杜應魁冒領軍餉。於是時任兵部尚書的孫承宗便派袁崇煥去徹查此事。

袁崇煥很負責,到地方後,不眠不休的查賬清算人數,結果杜總兵確實貪汙了,他也認了。可是袁崇煥接下來的舉動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他一刀把正在痛哭流涕的杜總並砍了。

要知道副總兵在明朝可是高級軍官,能決定他們生死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皇帝。

闖了大禍的袁崇煥回去後,迎接他的就是孫承宗的一頓臭罵,但是事已至此,孫承宗只好把事情壓了下去。

這個事情不算太大,但是情節卻相當的惡劣,袁崇煥既不是杜總兵的直屬領導,又沒有尚方寶劍,就敢胡亂殺人,實在太過囂張。

而這件事給了袁崇煥一個錯誤的信號,不是領導,沒有尚方寶劍,擅自殺人是不對的,那做了領導,有了尚方寶劍,擅自殺人應該就可以了。

從這方面來說,袁崇煥的這個認識,害了兩個人,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就是毛文龍。

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原因

袁崇煥殺毛文龍原因只有五個字:看他不順眼

他之所以想幹掉毛文龍,究其原因還是毛文龍不太聽話。

毛文龍所在的皮島,位於後金的後方,兵力不多,但時常派游擊隊騷擾一下皇太極,起到了牽制作用;其次島上的經濟被他發展的相當不錯,無數客商雲集,毛總兵還自掏腰包補貼軍餉。


總的來說,毛文龍做的還是不錯的,所以歷任遼東總督,巡撫,都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袁崇煥明顯不是一個這樣的人,當他還只是四品寧前道的時候就敢擅自殺總兵,等到他殺毛文龍的是他的官職是兵部尚書(正二品)督師薊遼(內閣大學士才能擔任),遼東之地他一人說了算,所以在他性格的指引下又大權在握,自然是將自己看不順眼的人幹掉了,於是可憐的毛總兵就這樣被袁崇煥砍了。


拾壹歷史


袁崇煥殺毛文龍,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袁崇煥想統一遼東前線指揮權。在名義上袁崇煥已經有了所需的指揮權,但實際中有些地方他是指揮不了的,如皮島的毛文龍部。毛文龍的部隊,基本上是毛的私人武裝,聽命於毛文龍的個人指揮。文龍本人可與朝廷直接進行聯繫,毛部的活動經費,可以直接向朝廷要,不必完全仰仗薊遼督師撥派。袁崇煥出任督師之前,身在遼東多年,已經知道毛文龍及其部下的我行我素,上任督師後,為使自己命令一統遼東,就先行革殺了毛文龍。

二是袁崇煥性格太強,容不得異己。袁崇煥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五年復遼。他自認為如果按他的設想推進,就能達到目標。但他的戰略戰術要實現,就必須做到他的命令能暢行無阻。經過分析,認為毛文龍持有上方劍,獨立一方,據皮島多年,在自己眼皮底下發號施令,著實是對自己威信的挑戰。權衡利弊得失後,便斗膽上島,冒險殺了毛文龍。

袁崇煥殺毛文龍,無疑對後金有利,這是袁崇煥氣度不夠的表現。即使如袁所說,毛有浪費軍餉等罪責,而只要毛在,對後金腹地就是威脅。袁低估了毛文龍的影響,文龍一死,他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鞏固對毛部下的領導與團結,使其基本做了鳥獸散,有的還成了進攻大明的力量,不能不說是失策。


二曲人


因為毛文龍是滿清最大的貿易伙伴。毛文龍與滿清進行交易,從滿清那裡獲得人參,貂皮,虎骨,珍珠和奴隸,然後通過他掌握的船隻從大明境內把糧食,布匹,茶葉,油和鐵鹽運到滿清,從中賺取大量利潤。

袁崇煥殺掉了毛文龍,就斷絕了滿清的海上貿易通道,滿清就只能到大明境內進行擄掠和補充。但寧錦防線堅固,滿清不具備攻取堅城的能力和器械,只能繞道蒙古,偷過關隘,進入明境。但長途跋涉,不可能攜帶足夠的攻城器械,只能輕騎突襲。而滿清繞道蒙古,必須與蒙古諸部落的汗王協商通過,而蒙古人信仰佛教,喇嘛僧往往參與政事決策,而買通這些喇嘛,就能獲得滿清軍隊進軍和撤退的路線。

喇嘛僧獲得滿清作戰路線和大致的兵力情況後,就派間諜人員快馬飛報明軍守將。明朝守將就可以做出兵力部署,城關內準備好內部策應和準備工具後,故意把關隘放鬆,讓清軍奪關而入。等滿清大軍完全進入,深入明境與明軍大戰的時候,隱蔽的明軍和城內的人員就裡應外合,把關口重新奪回來,並取出藏匿的重武器,加強防守,準備關門打狗。

明軍派出驍將率領一支騎兵部隊,在沿途監視清軍,但不與其交鋒,只要隨時獲取他們的佈署和行進情況。

待清軍到達北京城後,明軍需要在城內外佈防,在甕城要預備強力部隊。誘使清軍攻城,以大炮進行有力殺傷,待敵方疲勞時,就開城用京城的騎兵進行衝擊。有利則追殺,不利則回城,如果對方尾隨入城,就讓甕城中的生力軍圍殺。

兩軍相持階段,明軍的邊防部隊就派出多路騎兵,向滿清腹地進攻。不要與對方軍隊野戰,也不要攻打牢固的城寨,而是儘量燒殺搶掠,盡情破壞。遇人殺人,高於馬腿的男女全部殺死,低於馬腿的少幼砍掉頭。把牲畜全部殺死,人和牲畜的屍體扔進井水和河流造成汙染。房屋,村莊,莊稼,樹林,山,全部燒掉。盆盆碗碗都盡數砸碎,糧食全部運走,如果不方便,就地燒掉。

派出細作混進盛京散播謠言,說皇太極已經在北京城下中伏戰死,造成滿清宮廷內亂。

因為遠程進入明境的清軍主要是為了掠奪,不可能攜帶足夠的攻城器械,攻城不下,就必然會撤退。明軍城內的騎兵出動,進行襲擾,但不與之正面對攻,遠遠吊著,打擊他們的運輸車隊即可。

等清軍退到長城關口,發現關隘已失,只能硬攻,這時守關的明軍憑藉堅城利炮,嚴防死守,尾追而來的京城明軍騎兵開始攻擊其後部。而那支由驍將率領的關寧鐵騎也開始進行側擊,三方夾擊。此時是惡戰,一定要拖到其它各處的援兵一同到達,進行決戰。

後面的發展就無需多言了,皇太極不死也得留下半條命,即使僥倖脫逃,回到盛京也要面臨險惡的內鬥。


饞嘴肥貓鏟史官


袁崇煥殺毛龍,根源在朝廷,在崇禎皇帝。

袁崇煥是遼東經略,毛文龍是平遼將軍。他們的主要目標都是對付大清,兩個人都是明朝的大臣,有著共同的目標,要麼讓毛文龍歸袁崇煥管,要麼袁崇煥歸毛文龍管。兩股力量擰成一股繩,統一指揮,統一調動,對付大清才有力量。這道理不言自明。



根據當時的情況,袁崇煥的作用遠大於毛文龍,朝廷應該明確袁崇煥是遼東的一把手,毛文龍歸袁崇煥管理。 如果毛文龍不聽指揮,袁崇煥就可以拿出尚方寶劍殺掉毛文龍,這樣袁崇煥殺毛龍就不存在任何問題。

毛文龍為什麼不聽袁崇煥指揮?朝廷沒有明確毛龍歸袁崇煥管,聽袁崇煥指揮。說白了,毛文龍只是袁崇煥的友軍。袁崇煥要得到友軍的支援需要請示朝廷,要殺友軍主將根本不合邏輯。



袁崇煥答應崇禎皇帝5年收復遼東,這是一個十分艱鉅的任務,5年收復不了遼東,他沒法向皇上交代,沒辦法,只能孤注一擲,他要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收編毛文龍的部隊也是無奈之舉。

袁崇煥收編毛文龍失敗,殺了毛文龍,留下了把柄,擅殺毛文龍,成了崇禎皇帝殺袁崇煥其中一條罪狀。

毛文龍駐守皮島,對皇太極有牽制作用。但是皮島山高皇帝遠,毛文龍擁兵自重,不受節制,幹了很多違法的事。崇禎皇帝對他是既愛又恨。



現在袁崇煥要收復遼東,崇禎皇帝擔心他會成為下一個讓自己既愛又恨的人,不讓袁崇煥收編毛文龍。可見崇禎皇帝對袁崇煥並不完全信任。留著毛文龍, 收復遼東,讓他牽制皇太極,收復遼東後,讓他牽制袁崇煥。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袁崇煥因疑被殺,從崇禎皇帝對袁崇煥和毛文龍的安排就可以看出端倪。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袁崇煥是一代儒將,儒將治軍講究權謀、手段。

袁崇煥去督師薊遼前,信心滿滿的跟崇禎拍胸脯保證五年平遼。而平遼無外兩種選擇:一是戰,二是和。崇禎畢竟年輕,沒有政治經驗,遇到這麼有信心的部屬,自然是激動的不行,滿懷期望。

其實平遼哪裡有那麼容易?努爾哈赤是一個能夠蕩平關外,組建八旗軍,連勇猛善戰的蒙古人都被他征服了的厲害角色,無論政治水平還是軍事才能,都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所以要通過戰爭平遼,在明朝內憂外患的困境裡,是不現實的。那麼就只剩和的這一個途徑了,和也不是那麼容易和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都是把中原當作肥羊,餓了就跑來吃幾口,要通過和談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也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對於袁崇煥來說,崇禎是一個個性比較激進的主,承諾了的東西,崇禎官也給了,權也給了,蟒袍也賞了,要做不出成績是什麼後果,他心裡還是有數的。可以想到,袁崇煥內心的焦慮是必然的。

因為有了這份焦慮,他做起事來就必須雷厲風行。無論是一戰平遼還是以和平遼,以他薊遼督師的權限和責任,他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要先整合下轄各部隊,統一將令、樹立威信,統一部署。但是在皮島他碰了釘子,毛文龍長期孤懸海外,虛報編制、自由散漫、驕橫慣了的,根本無法接受突然來了一個上司,而且這個上司一來,不但指手畫腳還插手皮島內部事務,審查皮島真實編制和錢糧去處。

毛文龍自然不樂意,不樂意就不給袁崇煥好臉色,袁崇煥的命令他也就愛理不理的。袁崇煥去找他深談了兩次,無果而終。袁崇煥肩負朝廷重任,不可能接受出師不利遇到絆腳石,於是就果斷出手,先斬後奏把他殺了。

在殺毛文龍的時候,袁崇煥還帶著書生意氣,只是考慮自己的統一部署,但是沒有考慮到一系列的遺留問題和皮島的具體情況,還有善後措施,致使大明失去了牽制後金南下入侵中原的力量,皇太極也就趁機繞道襲擊北京,雖然是虛晃一槍,但是把崇禎也嚇得夠嗆。

於是在那些文臣的煽風點火,言之灼灼之下,想一想前因後果,就對袁崇煥產生了切齒痛恨。認為是袁崇煥辦事不力,故意毀了他的長城。甚至懷疑袁崇煥有裡應外合之意,便出手冤殺了一代國之柱石。


謝金澎


這個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不過,總的來說,袁崇煥之殺毛文龍,還是錯誤的。理由如下:

一,不符合當時歷史條件之下一致對外的形勢需要。毛文龍即使有“可殺之罪十二”,但他事實上並沒有反叛大明朝廷、或自立為王,這就是最不可殺的;

二,沒有從整個長遠戰略角度考慮到毛文龍的重要性。毛文龍佔據皮島及其周圍島嶼,對當時的後金和已經臣服後金的朝鮮王朝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對後金向大明朝的進攻起到了一定的牽制作用;

三,過於草率,欠缺周詳的計劃。袁崇煥矯詔擅殺邊將,自毀長城,但又無法對毛文龍部形成新的有力領導,以至使毛部失去了應有的戰鬥力。

當然,如果拋開這些大問題去看,憑袁崇煥對毛文龍所列的十二條罪狀來說,哪一條都夠死罪的。而袁崇煥所列的罪狀,也大都是事實,並不是捏造的。所以,袁崇煥之殺毛文龍,是出於公而不是出於私,這一點還是要肯定的。袁崇煥的這種工作作風,在有明一代的很多文官身上都是一脈相承的,如於謙、張居正、高拱、徐階等,把儒家思想中的“忠君報國”發揮到了極致;然而,所謂“物極必反”,所以這些人在後世的爭議也是比較多的。

總結一句話:袁崇煥是個忠臣。但好心辦了壞事,殺毛文龍是不對的,也不是他應該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