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凡:五個要素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力場

房訊網訊 7月21-24日,2018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18屆年會在海南三亞理文索菲特度假酒店盛大召開,論壇以 "潮平風正:美好住居新航海"為主題,執地產牛耳,話博鰲共識,引領中國地產行業風向標。

吴伯凡:五个要素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力场

7月22日下午,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聚焦"城市發展力:灣區視野下的城市發展新邏輯"。財經評論員、知名媒體人吳伯凡發表主題演講,從獨特角度解讀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力場"。

吳伯凡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真正具有創新力的熱土,就必須要有五個因素:制度紅利、移民基因、大學群、強力需求、強勢資本;創新力場五要素形成乘數效應,才會造成創新的力場。

以下是吳伯凡演講實錄:

吳伯凡:題目特別大,時間特別短,水平有限。我從側面看看粵港澳大灣區的機會,當然挑戰也是很多的。我演講的題目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力場",前兩年流行一本書叫做《創新與社會》,將一個社會的繁榮理解為一個場,就象磁場,各種電磁場一樣,一旦這個場建立後,各種要素進入後,就會產生力量的乘數效應,不是加法,而是巨大的放大作用。大家都知道喬布斯的概念,現實扭曲力場,現實是一回事,扭曲和改變立場後,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弱,在這個場裡就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一個組織甚至是一個城市,如果再一個力場和不在一個力場裡面的能量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我解釋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力場,如何真正建立有乘數效應,而不是內耗效應,也不是加法效應的創新力場。

我要說到三個詞的時候,大家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聯想,舊金山、特拉維夫和深圳,大家馬上聯想到創新,因為舊金山是硅谷的中心,就是創新的代名詞。特拉維夫是全世界第二大創新基地,因為以色列在納斯達克上司的公司僅次於美國,深圳也可以說是中國的創新中心,除了中心之外,我們還會想到什麼?想到挨著海邊,舊金山靠近海,特拉維夫挨地中海,深圳也在海邊。前一段時間有一本書《創業的緯度》,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觀點,一個地方的創業氛圍的強度,與這個地方移民化的程度成正比,具有強觀點。如果一個地方的移民很少,或者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創業就不行。通過這個例子,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規律。中國歷史上文化大繁榮,北方的四大家族從北方遷移到今天的江南地區,導致文化大繁榮,這些大家不是姓王就是姓謝的。當時王羲之也好,後來明朝的王陽明,都是移民而導致持續很長時間的文化和經濟繁榮。古希臘歷史上,移民和創業有本質的關聯,數據上的強關聯。到底是為什麼?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後來看到美國著名的創業企業,孵化器是YC創業營,很多著名的企業從這個孵化營出來的,他們對於創業人員提出"三無二有"。無根、無錢、無知(無畏),很有知識的人和企業,反而沒有辦法創新。"二有",有精力,有死黨。你自己是否是精力特別充沛的人,睡眠時間高於4小時還是低於4小時的人。死黨的意思,讀書就有同學,到外面闖蕩,沒有同學,也要有同鄉,才可以創業。如果將"三無二有"用於移民也是這樣的,移民到另外一個地方是無根、無錢、無知,兩眼一抹黑,有精力有死黨,這就是創業和移民之間本質關聯的依據。

以色列國家,就是移動民族,移動國家,幾千年的歷史上,能夠成為一個國家的歷史也就是二、三百年,其他的時間,家園都是被侵佔的,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目前來說,80多個國家都有猶太人。以色列天然的就是移動民族,通信有固話和移動通話。以色列就是移動通信協議,這就是他們的聖經,可以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人類精神共同體,有信念,無國土,最後還會有國土。有國土無信念,最後國家就會失去的。以色列是移動民族,1948年猶太復國主義勝利了,建立了以色列這個國家,按道理是單一民族國家,實際上每一個回到這塊地方的人,都攜帶著曾經生活過地區和國家的文化到這裡,因此以色列就是移民國家,一直到現在,移民國家的色彩非常的明顯。

全世界以色列是有太民族最多的國家,目前是610萬,總人口接近800萬,還有阿拉伯和其他的民族,也有華人構成。美國第二是540萬,以色列說是700多萬人,還要加上美國的540萬人,實際上就超過了1000萬。這540萬認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個數字,以1.9%人口,佔據了美國各行各業,只要說起來,都能想起來很多的名字。克林頓政府內閣的六個人都是猶太人,民族在以色列也好,美國也好,硅谷和好萊塢都是他們的天下。如果按照移民指數來看,有人做了一個排列。移民的構成以及常規外來人口淨流入,不是簡單的打工過來,家還在別的地方。移進來,住進來,這叫做移民。北上廣深就要重新排列,"深、北、上、廣",廣州移民相對比較穩定。更有意思的是上海,就是移民城市,當時是上海縣劃出很小的地方,一批又一批,兩次大的難民湧入形成的移民城市,現在去移民化,非常的排外,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什麼互聯網公司到現在老三家新浪、網易、搜狐,新三家BAT都沒有上海的,再出來三家也沒有上海的。

如果從移民性,移民知識的高低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灣區的優勢和劣勢的時候,有一個挑戰。深圳移民的特徵非常的明顯,它呈中心邊緣結構。不是分佈式,不是葡萄乾和麵包型的,深圳的移民形式非常的明顯,惠州就不是這樣的。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不是呈分佈式,佛山更加的不同。我們說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時候,很容易跟美國的城市對比。深圳對比舊金山,廣州是洛杉磯,珠海是聖地亞哥等等。實際上跟硅谷的特點相比,移民性是很大的差異。

教育的區別

在一個地方讀書、讀大學留下來工作的可能性很大,最高達到了65%甚至是70%,如果就業狀況不好,也會大量的流出去,反面的例子是武漢。武漢教育基礎非常好,按照實力排在全國前五位,大概是第三位,由於就業的基礎不好,所以大量的人就流出。深圳繁榮,有一個華工現象,華為的3個CEO,2個是華工的。深圳形成了價值窪地,吸引了人才。無論紐約灣區還是舊金山灣區,特點就是有大學群,不是一般的大學,而是世界一流的大學。舊金山的學校包括加州大學等等,你在哪裡走的時候,感覺這麼好的學校怎麼都這麼近,紐約灣區也是這樣的情況。

65%作為準移民的大學教育,到這裡讀書,有一半的可能,相當於移民到這裡,這是很重要的指標。東京灣也具有一流的大學群,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沒有形成一流大學群,尤其是深圳,雖然也有著名的大學開分校,說明潛力是很大的。如果粵港澳大灣區真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灣區,一定是一流大學形成的網絡。

粵港澳大灣區的挑戰二:缺乏大學群的城市群。除了移民呈分佈式狀態,缺少大學群。城市網絡形成了,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已經非常明顯,但是大學還沒有形成。第一沒有這麼多的大學,第二,大學之間沒有形成真正的互聯互通。我們看硅谷的公司,雅虎就是楊致遠讀大學的時候開始創業,當時有一個供學生創業的網。今天被收購的SUN,現在叫做太陽微系統公司,現在被收購了。原名是斯坦福大學網絡,甚至是FACKBOOK也是從大學開始的,也是從網絡開始的。大學之間的互聯互通,形成的乘數效應和聚集效應不身處在那裡,很難感受的。珠三角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路徑,需求和感受都不是那麼強烈。如果真的晉升為全世界第三大灣區,我們要寫一個清單,要完成一些任務,大學群就是其中的任務。

創新的供給側與需求側

創新不是主觀的意願,天天喊創新就可以創造出來的。創新是自然的生態,海南的氣侯裡面就是有椰子樹和各種各樣的熱帶植物。如果認為椰子樹好看,將椰子樹移到北方區。北京的一些小區是用塑料做的椰子樹,北京是沒有這樣的生態,長不出這樣的植物。創新是自然生態產生的特定創新生態系統下的非常繁茂的新物種,這就是創新。硅谷和特拉維夫從創新供給側和需求側來看。

我2005年第一次去硅谷的時候,他們說這是硅谷,我看到是一座大廈,硅谷怎麼會跟美國國家宇航局在一起,後來就想明白了,美國國家宇航局要求的所有產品都是從零到一的,要求的技術都是從零到一的,沒有誰能夠生產既定的產品。美國國家宇航局是沒法採購的,美國國防部的設備和武器可以向軍火商採購,向民用公司採購的,但是航天是沒法採購的,怎麼辦,就要研發做出來,自己不可能事事進行研發,我有很大的一筆錢,找到最有可能研發出來的這群人,找來找去,哪裡最適合,要找到大學密集,名校密集的地方,土地空曠。美國國家宇航局就選址了聖何塞到舊金山的一百多公里,這裡就是山谷,牛羊滿山坡,我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多的牛羊。他們說,長的草太難看了,僱人割草太貴了,租了牛群和羊群過來吃草,根本不是城市的地方,由於有了美國國家宇航局強勢需求。需求到了怎樣的地步,例如宇宙飛船和火箭上的太空燃料非常的貴,如果零部件減少一公斤,可以算出減少多少太空燃料。找到英特爾的時候,將芯片和處理器做的越做越小,越做越輕。我們知道摩爾定律,18個月晶體管數量增加一倍,體積明顯減少,價格降低一半。相當於對賭,美國國家宇航局將錢給他們,你做出來,我獲利,你做不出來,我也沒有辦法,錢就算打水漂了。在此之前,沒有這樣的投資方式,今天將它叫做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最早是從硅谷開始的,美國國家宇航局有很多的錢,星球大戰提供了大量的資金。需求側是很硬,剛性的需求,不能打折扣的。就是要將它做出來,做不出來,採取類似於風險投資的方式。這邊是大量的人才供給和資本供給,由於有這樣的生態系統,產生了象英特爾和後來的蘋果等一系列的公司,特拉維夫也是這樣。硅谷的起來,因為冷戰,美國國家宇航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國國家宇航局開創性的合作和投資方式,使得硅谷出現了。軍工和軍事的需求,永遠是科技進步的第一驅動力。以色列也是這樣,有幾大產業,農業很發達,最大的產業就是軍工產業,很多的技術應用於軍事上。寶馬車上有夜視儀,當年中國向美國買,他們不賣。夜視儀應用於坦克上,以色列賣給中國是200萬元人民幣一臺,首先是在軍事上才有可能做,純粹民用的話,不可能使用的。以色列跟美國一樣有強需求,有軍事上從零到一,遠超於日常需求的技術和創新。也是由國家驅動,進行合作和投資的體系,源源不斷的資本供給,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這就是大學群。源源不斷的剛性,高標準的需求,這是重要的生態創新需求。無論是加州還是以色列都是這樣。

粵港澳大灣區挑戰之三:強力需求與資本不足。異想天開的需求不可能產生,今天的企業越來越關注使用過程中隱形的痛點,進行突破。我們從零到一創新的模式是不錯的,教科書上有三種,第一種是顛覆性的,就是從零到一,一旦出現,將原有的技術和產品進行顛覆。還有一種就是維持性的創新,典型的就是瑞士,跟以色列是相對的,人口幾乎是一樣。一個是內陸國,一個是臨海,一個全部是山,一個全部是沙漠。他們的創新,基本上是維持性的創新,已有的東西,好上加好,精益求精,做到你根本做不到的程度,並不是新鮮的玩意。

深圳騰訊是創新的典範,騰訊跟以色列關係很大,我們喜愛的企鵝是以色列的幾個騰訊員寫出來的,我們給企鵝加了圍脖,變成了QQ。從零到一我們沒有動機,沒有習慣和傳統做。我們精益求精,將它做得好上加好。中國還有一種創新就是山寨式,他們將一個產業做壞了,做沒有了,原有的東西無法再做了,同時也不會搞新的東西。

創新力場五要素與乘數效應:制度紅利、移民基因、大學群、強力需求、強勢資本。五個因素才會造成創新的力場。今天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真正具有創新力的熱土,就必須要有這五個因素,我們到底缺哪些。

結語:不可不弘毅。弘就是要看得遠一點,現在確實很有成就。加州佔美國GDP的17%-20%。粵港澳大灣區佔中國的GDP接近13%,以0.6%的土地創造了這麼高的GDP,確實了不起,但是我們要看得遠一些,在世界範圍內對比一下,看看特拉維夫和舊金山,這就是弘,要遠和大。毅就是堅韌堅持,不是一天兩天做起來的,不要擼起袖子吹牛皮,而是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