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智腦」齊聚沙坪壩 打造自主晶片

「在行动」“智脑”齐聚沙坪坝 打造自主芯片

「在行动」“智脑”齐聚沙坪坝 打造自主芯片

李春宏

「在行动」“智脑”齐聚沙坪坝 打造自主芯片

研發中心忙碌的工作人員。上游新聞記者 張錦旗 攝

一個個老舊的辦公桌上,放著的是一臺臺先進的電腦。電腦前的每一張面孔都顯得非常年輕,可他們每一位都是被稱為“智腦”的芯片設計人才。在此前的半年時間裡,他們一直埋頭專注於默默開發。

他們仔細權衡優化創業城市,沒有放到北上廣,而是放在了重慶,放在了沙坪壩,放在了大學城。

半年之後,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第一款物聯網“中國芯”,就將在重慶亮相。中國,將由此擺脫物聯網芯片基本依靠國外進口的局面,真正擁有自己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芯”。“我們的物聯網芯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重慶渝芯微智能技術研究院副總裁李春宏說。

扔下高薪厚祿

這群年輕人回國只為“中國芯”

在2017年12月之前,渝芯微辦公室裡的這群年輕人,從國內外多家通信公司離職,開始義無反顧地艱難創業。為什麼要做出這樣在很多人看來都無法理解的選擇?

“有情懷,有機遇,因為我們需要自己的芯片。”李春宏坦然而言,“如果只有情懷沒有機遇,情懷只能是紙上談兵,我們很幸運,既有情懷,又恰逢祖國需要。”

而情懷,也是讓這個“智腦”團隊落戶重慶的重要原因,“我們的總設計師祖籍就在重慶,所以,我們回國,我們的目的地鎖定重慶。”

歸國簡單休整之後,十餘位“智腦”再次背上行囊從全國各地直奔重慶。

“我永遠都忘不了我們到的第一天,空曠的辦公室裡甚至連電線都沒鋪好。”

怎麼辦,請來電工連夜扯起電線,在58同城上買回二手的辦公傢俱,兩天之後,帶著電腦,坐在二手辦公桌前,物聯網“中國芯”正式開始研發。

渝芯微核心研發人員,來自國內外研發機構,擁有十年以上行業設計研發經驗。

每天工作16小時

過去,在芯片不是很複雜的情況下,芯片設計的一切工作都得由電子工程師手工來完成。而今,已進入一張芯片可以集成上千萬甚至上億個晶體管的時代,僅靠手工,電子工程師不可能完成芯片設計。

但藉助芯片設計工具,事情就好辦多了——設計芯片時,電子工程師可依靠計算機自動完成電路設計、性能分析、設計芯片版圖等大量工作,從而大大節約時間和人力。

可是,目前中國的絕大多數芯片設計工具,都是來自美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實現真正中國造,就得從最基本的工具開始。”

怎麼辦?做,開發自己的芯片設計工具。

李春宏說,大家決定不走尋常路,探索設計出一套全新的通信與計算融合芯片開發方法。

一切從零開始,看似漫長的道路,因為之前積累的豐富工作經驗,因為每天十六個小時持續不斷地工作,讓這個漫長變為了半年時間。

立足於團隊多年的技術積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案,並反反覆覆進行了無數次試驗。經歷了上百次失敗、修正、優化,最終,開發團隊逐步打通了開發流程,開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的芯片設計工具。

這些工具,把芯片設計週期從原來的18個月時間降至了現在的9個月。

同時,與之前的芯片設計工具相比,渝芯微研發的芯片設計工具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有了它,設計人員可通過較簡單的方式描述需求,實現芯片設計的智能化。

“經過測試,我們的工具能夠成倍提升芯片開發效率。”李春宏說。

截至目前,渝芯微自主研發的UCFuse通信計算融合芯片設計平臺、WIoTa廣域IoT通信協議與網絡平臺、RISC-V芯片開發平臺等多項指標都達到了行業先進水平。

今年底明年初

首款物聯網“中國芯”將在渝亮相

開發工具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產品的研發過程。渝芯微將自己的首款“中國芯”瞄準了物聯網芯片領域。“目前,我國的物聯網企業所用的芯片,仍有70%以上依賴於國外進口。”李春宏說。這樣的局面,將在明年年初開始改變。

今年年底,渝芯微研發用於自主通訊協議的芯片就將進入流片量產,預計明年1季度,這款“中國芯”對標國外Lora標準等私有協議標準,將在重慶面向全球亮相。

為什麼不僅僅是面向中國,而是瞄準全球?李春宏說,因為這款由中國自主研發的芯片,完全可以適用於各類物聯網應用。

“我們開發的芯片不僅有行業先進的水準,在信息安全上更加可靠,還有比國外同類產片的價格更低,它必然會改變物聯網領域依靠國外芯片的局面。”李春宏說。

而這只是渝芯微在“中國芯”上邁出的第一步而已,李春宏說,未來,它們的芯片研發領域,會涉足到更多需要自主芯片的行業。“可以這樣說,在不久的將來,在重慶,在沙坪壩,在大學城,將打造出一個芯片研發製造的引領者。”

相關鏈接

沙坪壩力爭3到5年建成 重慶“創新智核”

打造科創大街;在重慶大學城科技產業園“一中心兩基地”範圍內佈局智能製造、產業孵化等科創研發生產企業;依託現有微電園,保稅區及西部物流園對外窗口,形成產業集聚……沙坪壩區區委書記江濤說,沙坪壩將用三到五年時間建成重慶“創新智核”,力爭三年見成效,五年成規模。“從去年開始,重慶率先在西部槽谷地帶,開始依託14所高校齊聚的優勢,建設自己的創新智核。”

擁有巨大人才優勢的沙坪壩將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圍繞高校科技人才等優勢資源發揮,沙坪壩區將全力謀劃推動創新發展,著力從城市載體、基礎配套、人文生態、科技金融、創新氛圍、體制機制上全方位統籌謀劃,大力實施以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加快產學研結合,著力集聚大科學裝置、科研院所、獨角獸企業等創新資源,發展電子信息、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科技金融、科技服務等創新產業,形成“科研主體+轉化平臺+土壤環境”的創新生態。

目前,沙坪壩已與華中科大、重慶大學等高校達成了創新合作意向,與國機集團、中國電科等5家央企明確合作項目,引進了渝芯微芯片技術研究院等3個研發平臺,新進研發人員480餘人,柔性引進院士3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2人。

這一系列舉措,將為創新智核打下厚實的基礎。

江濤說,在創新智核的代表區域重慶科技創新城內,將有三大主導產業。它們分別是以物聯網、集成電路、雲計算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以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製造產業,和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產業。此外,還將把以“文化+科技”跨界融合、“服務+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文化創意服務產業發展成為重點產業,形成“3+1”產業體系。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實習生 翁艾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