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2500年:印度佛教文學3

佛教2500年:印度佛教文學3

b.譬喻類佛經

譬喻類佛經是梵語佛教通俗故事文學作品,大都講述佛陀及其弟子或其他人物的前生故事,宣揚輪迴轉生和因果報應思想,具有勸人為善的積極意義。較重要的有《百譬喻經》、《天譬喻經》和《本生蔓》等作品。

《百譬喻經》是一部較古老的譬喻經,屬於小乘佛典。全書分10品,每品圍繞一個主題講述10個故事。第1 品和第3 品講述婆羅門、王子、商人、園丁和船伕各種人物崇拜佛陀的事蹟,佛陀預言他們將來能夠成為佛陀或辟支佛;第2 品和第4 品是佛本生故事。例如第34則講述佛陀前生曾為屍毘王,徹底施捨於眾生,不僅把全部財產施捨於人,而且割開自身皮膚讓飛蟲吸吮鮮血。天國的帝釋天(即因陀羅)化成禿鷹來考驗他,他竟歡迎禿鷹刁他的身體,之後,天帝釋又化成婆羅門乞求雙目,他也欣然允諾。這時,天帝釋才恢復原形,斷言屍毘王將會達到正等覺。第5 品講述各種人物由於前生的惡業如不肯施捨、或得罪善人等,而轉生為餓鬼。第6 品講述各種人物或動物由於前生的善業而再昇天國。第7 品講述釋迦族成員獲得阿羅漢果位。第8 品講述一些婦女獲得阿羅漢果位。第9 品講述一些品行高尚的人獲得阿羅漢果位。第10品講述一些人犯過惡業,受過惡報,後又通過善業獲得阿羅漢果位。《百譬喻經》有藏譯本,也有大體相當的漢譯本即吳支謙所譯的《撰集百緣經》。

《天譬喻經》也是一部較古老的譬喻經。全書有32則故事。其中以第26至29則關於阿育王的一組譬喻和《虎耳譬喻》故事最為著名。《虎耳譬喻》講述佛陀在舍衛城時,一次阿難乞食回來,感到口渴,向一位旃陀羅(低級種姓)少女討水喝。少女說:" 我是旃陀羅女子。" 阿難回答說:" 我沒有問你的種姓,只求你給點水喝。" 少女給阿難水喝,並且愛上了他。事後,她對母親說,若不與阿難結為夫妻,定會死去。少女的母親是位有法力的巫婆。她用法力把阿難召來,要他與自己的女兒結合。在這緊急關頭,阿難向佛陀祈求。佛陀用反咒語把阿難召回寺院。此後,少女仍不死心,天天尾隨阿難。阿難再次求助佛陀。最後,在佛陀的教誨下,少女皈依佛門,削髮為尼。然而,城裡居民由此惶惑不安,波斯匿王向佛陀提出異議。於是佛陀當著許多婆羅門、剎帝利和城市居民的面講述了自己的一個前生故事:從前有個旃陀羅部落首領,想為兒子虎耳娶一個婆羅門的女兒,遭到那個婆羅門的拒絕。於是,他向那個婆羅門指出,種姓之間並不存在各種動植物之間那樣的自然差別,而且依據輪迴轉生的原則也不應該存在什麼種姓,因為每個人都是按自己的業再生的。那個婆羅門終於被他說服,同意了這門親事。佛陀說:這個前生故事中的婆羅門女兒就是現在這個旃陀羅少女,而虎耳是阿難。

旃陀羅首領就是他本人。這個故事由佛陀顯身說法,具有明顯的批判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積極意義。阿育王的一組譬喻《獻塵譬喻》、《毗多輸譬喻》、《鳩那羅譬喻》和《阿育王譬喻》則比較完整的提供了阿育王的生平傳說。

《本生蔓》是一部用古梵語" 大詩" 文體撰寫的譬喻經,作者聖勇。全書共有34則佛本生故事,主題是宣傳" 波羅蜜" ——即通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等途徑達到佛性。例如,第1 則《母虎本生》講述佛陀前生曾是一個虔誠的修行者,住在森林裡。一天,他看見山下一頭飢餓的母虎企圖吞食自己的乳虎,便縱身跳下懸崖供母虎充飢,以拯求乳虎。再如第6 則《兔子本生》講述佛陀生前曾轉生為一隻兔子,自願投身火中,以自己的身軀佈施一個婆羅門。其實這個婆羅門就是帝釋天的化身,前來考驗兔子的戒行。帝釋天為了向全世界表彰兔子的功德,把兔子的形象永遠印在月亮上。

《本生蔓》中的絕大多數故事都已見於已往的佛典,聖勇的貢獻在於以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修辭使它們成為佛典中為數不多的優美文學作品之一。

在漢譯佛經中,有一部署名為聖勇等人作的《菩薩本生鬟論》(宋紹德等譯),但內容與梵文本《本生蔓》差異極大。

佛教2500年:印度佛教文學3

c.馬鳴及其作品

馬鳴是印度古代成就最高的佛教文學家。一般認為他是一二世紀的人。

漢譯佛經《馬鳴菩薩傳》和《付法藏因緣傳》中記載有馬鳴的傳說:他本是中天竺人,信仰婆羅門教,後在辯論中敗於脅尊者而皈依佛教。從此,他在中天竺" 弘通佛法,四輩敬服。" 以後被北天竺月氏王索去," 廣宣佛法,利導眾生。" 他講法" 高明勝達," 連馬匹也" 垂淚聽法,無念食想"。這樣," 以馬解其音故,遂號為馬鳴菩薩".馬鳴留傳於世的文學作品有兩部敘事詩《佛所行贊》和《美難陀傳》以及三部戲劇殘本。

《佛所行贊》敘述佛陀釋迦牟尼從誕生直至涅槃的生平傳說。據藏譯本和北涼曇無讖的漢譯本,全詩共有28品。梵文原本殘存前14品,其主要內容是:佛陀降生為釋迦族王子,從小享有榮華富貴,後來娶妻生子。他三次出宮遊覽,見到老人、病人、死人,心想:世人為何不擺脫生者病死的痛苦。

他的父親淨飯王為了防止他厭世出家,安排成群美女誘惑他耽於感官享樂。

而他深感人生無常,毫無動心。一天夜裡,他目睹這些美女各種醜陋的睡相,毅然離開王宮,出家尋求解脫之道。此後,他在森林裡訪師求道,又在尼連禪河畔修煉嚴酷的苦行,都不能獲得解脫之道。最後,他盤坐在一棵菩提樹下潛心修道。摩羅派遣魔軍進行騷擾,他無所畏懼,堅如磐石。他降伏摩羅後,繼續專心禪思,終於大徹大悟,得道成佛。後14品(據曇無讖的漢譯本)

的主要內容是描寫佛陀在彼羅奈初轉法輪,以後在各地弘揚佛法,度化弟子,直至進入涅槃。

《佛所行贊》詩句優美,具有故事情節:

王使諸大臣,貴族名子弟,年少勝姿顏,聰慧執禮儀。盡夜同遊止,以取太子心。如是未幾時,啟王復出遊。服乘駿足馬,眾寶具莊嚴。與諸貴族子,圍繞俱出城。譬如四種華,日照悉開敷,太子耀神景,羽從悉蒙光。出城遊園林,修路廣且平。樹木華果茂,心樂遂忘歸。路旁見耕人,墾壤殺諸蟲,其心生悲惻,痛踰刺貫心。又見彼農夫,勤勞形苦悴,篷發而流汗,塵土坌其身。耕牛亦疲睏,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極生憐憫心。慨然興長嘆,降身委地坐,觀察此眾苦,思維出滅法。嗚呼諸世間,愚痴莫能覺。安慰諸人眾,各今隨處坐。自蔭閶浮樹,端坐正思維。觀察諸生死,起滅無常變。心定安不動,五欲廓雲消。有常亦有觀,入初無漏禪。

——《佛所行贊》出城品第五

佛教2500年:印度佛教文學3

《美難陀傳》共有18品,敘述佛陀釋迦牟尼度化異母兄弟難陀的故事。

佛陀勸戒難陀,出家修行,以成正果,但難陀忘不了愛妻,心中充滿苦惱。

佛陀的高足弟子阿難便向難陀說明愛情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甚至天堂的歡樂也是暫時的。難陀終於覺悟,成為阿羅漢。

馬鳴的3 部戲劇出自中國新疆吐魯番,均為殘卷。其中一卷末尾標明金眼之子馬鳴著《舍利弗》。這是一部九幕劇,講述婆羅門的青年舍利弗和目犍連皈依佛教的故事。殘存部分的內容是:舍利弗與丑角交談,舍利弗尊佛陀為師,而丑角認為婆羅門不應該接受剎帝利的教誨,舍利弗駁斥道,哪怕低級種姓提供的藥,也照樣治病。目犍連見舍利弗喜形於色,問明原因後,與舍利弗一同皈依佛教,佛陀預言他倆會成為自己的大弟子。另兩部戲劇殘缺過甚,劇情無法判定。其中的一部是宗教寓意劇,劇中人物是抽象的概念" 菩提" (智慧)、" 稱" (名譽)、" 持" (堅定)以及佛陀本人。另一部劇中人物有主角、妓女、王子、丑角、女僕、歹徒以及舍利弗和目犍連。

這3 部戲劇殘卷具有古典梵語戲劇的大部分藝術特徵:有喜劇性的丑角;有地位的角色說梵語,女僕、丑角和其他人物說俗語,臺詞韻散雜糅;有" 上場" 、" 退場" 等舞臺指示,劇終有祝福詩。這說明古典梵語戲劇早在一二世紀已經達到成熟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