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中五種主要害藻的綜合防除技術介紹

在池塘養魚中,往往產生大量的有害藻類,造成水體質量惡化,影響魚的生長,甚至引起魚中毒死亡,可使池塘養殖經濟效益降低15%~20%。現將養殖池塘中幾種主要害藻的綜合防除技術介紹如下。

一、水綿、雙星藻、轉板藻

多在天氣轉暖後,在魚池淺水處萌發,長成縷縷細絲,底端紮在池底,上端直立水中,故也稱深水性絲狀植物。當其衰老時斷離池底,漂浮水中,形成團團亂絲,魚苗魚種誤入其中往往被纏繞而死。另外,大量的亂絲漂浮在水中,嚴重影響浮游生物對光的吸收和水溫的提高,阻礙氧氣的溶解,並且大量消耗水中的養分,使池水變瘦,影響魚類生長。

放養前用生石灰幹法清塘,每畝用生石灰75公斤。清塘後底質差的池塘每畝施有機肥200~300公斤。水綿等發生後用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使池水中硫酸銅濃度為0.7毫克/升,2天后換1/3新水;

二、水網藻

俗稱綠絲毛藻,多發生在較肥的淺水魚池中,因其藻體結集後形如網帶,所以幼小的魚苗誤入網中很難復出,被網住的魚苗因呼吸和攝食困難而死亡。

放養前用生石灰幹法清塘,每畝用生石灰75公斤。如水網藻發生,潑灑硫酸銅使池水硫酸銅溶液為15毫克/升濃度殺滅,潑灑面積為池塘面積的1/5。

三、銅綠微囊藻、水花微囊藻

俗稱湖靛、銅鏽水,多在高溼季節發生,特別是在水溫28~30℃、pH值8.0~9.5時生長最快,而此時也是魚類生長較快的季節。其危害有兩方面:一是當藻類大量死亡後,其本身含有的蛋白質迅速分解,併產生羥胺(NH2OH)及硫化氫(H2S)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達到一定濃度後,魚類就會大量死亡,特別是對上層肥水魚類的危害更為嚴重;二是當其生長過盛時,水中溶氧不足而引起魚大量死亡,使池水缺氧更趨嚴重,這種現象多發生在半夜至清晨池水本身溶氧量最少時,所以極易引起魚類缺氧死亡。

放養前池底每畝施基肥500~1000公斤,使池水保持一定肥度;高溫季節經常換新水;有條件的可配養一定數量的羅非魚。

如發生湖靛,用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使池水硫酸銅濃度為0.7毫克/升;亦可在發生初期每畝養羅非魚1000尾。

四、多甲藻、裸甲藻

俗稱紅水,多發生在含有機質多、硬度大、呈微鹼性的高溫水體中,它們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如當水溫和pH值突然改變時,就會大量死亡。它們死亡後產生甲藻毒素,這種毒素會使魚中毒死亡。所以在溫度變化較大的季節應特別警惕。

發生前經常更換新水,調節水質,破壞其發生環境。發生後每畝用生石灰15公斤,以提高池水的pH值,突然改變其水生環境,使之死亡,然後換新水衝除死亡藻類;亦可用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使池水硫酸銅濃度為0.7毫克/升,2天后換1/3新水。

五、小三毛金藻

它能分泌一種使魚中樞神經中毒的毒素致魚死亡。在養殖水體中,小三毛金藻的數量超過3000萬個/升,水呈黃褐色時,就會引起鰱、鱅、鯉等魚大量死亡。

發生前施有機肥和磷肥,培肥池水,使有益藻類為優勢種群;放養後經常注意水的肥度,最好使池水保持25釐米的透明度。

發生後用新水換出金藻蔓生的池水,然後用磷肥和糞肥調節水質;潑灑硫酸銅使池水硫酸銅濃度為0.7毫克/升,抑制金藻分泌毒素,然後更換新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