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参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讲解

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分享的是党课参考材料《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讲解》,下面是主要内容和大纲:

党课参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讲解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社会文明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所走的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力图开创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社会文明。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判断。随着人民对包括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日益增长,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对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一起来,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两次大会都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两次大会提出的“美丽”都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一对应。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美丽”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高度去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其融入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抓紧抓好。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课参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讲解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从思想文化渊源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论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道家认为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都是道的显现或衍生,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认为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本性和内在规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家主张“万物殊理,道不私”“物无贵贱”等,道家也认为每一存在物在自然界有机整体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庄子曾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牲,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儒家传统中,王阳明认为人与万物具有共同本原:“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张载也曾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观之方均。”

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上都是对中华文明的延续,都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要注重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要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义上,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课参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讲解

三、可持续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从社会发展观的变革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具体表述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表述

(二)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课参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讲解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哲学原则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重要论述落实到行动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从哲学高度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按照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就是说,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说,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要以环境保护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说,人有生态需要,而绿水青山能够满足这一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核心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协调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唯物辩证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如同西方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绝对统一,也不是如同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绝对对立。人与自然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既能动又受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能是“和而不同”。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形成了人类的生产力,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坚持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能既保证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保证后代人的发展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运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实践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发展和永恒发展原则。从永恒发展和不断实践的维度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肯定了当代人的发展权,也肯定了后代人的发展权,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不断实践和永恒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理念。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环境需要相统一。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对环境的需要,因此“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物质需要与环境需要统一,就是全面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退却与战略性转移相统一。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此,在产业结构上,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绿色产业,就意味着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对后者的战略性退却就是向前者的战略性转移,二者此消彼长推动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退却与战略性转移统一,就是全面发展。三是消费方式上节约资源与反对浪费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等。倡导节约就是反对浪费,两者统一就是全面发展。

(四)将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严守生态文明的原则底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问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相关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环境责任、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建设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做到有章可循,又要塑造良好的生态理性和生态精神,做到严守各项制度和规范。不仅要有制度,而且要有遵守制度的人。为此,必须将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统一起来,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文化塑造人的思想,两方面统一起来,推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承担起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

本文稿为word版,全文近7700字,需要的党建同仁可以下载参考。

全文获取方式:(欢迎来到头条号:基层公务员的日常,请认真看下文

党课参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讲解

两种获取方式的入口

温馨提示:获取到的链接请在手机浏览器、电脑上进行下载或转存到自己网盘,私信里无法直接下载。

方法①、私信发送口令:7238,系统会自动把链接发给您的。(发私信的方法:点我头像,打开后右上角有发私信三个字,然后发送口令)。不是留言评论。

方法②、如果没有私信或私信收发失败,可以点击我主页最下面的公文素材,进入后右上角有搜索按钮,点击按钮输入口令搜索就可以。

相关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