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沒人看樣板戲了?

用戶52910470924


實際上並不是沒人看樣板戲了,而是現在的演員基本上沒人能演,或者沒人想去演這些戲了。而且現在的京劇演員大多數都是流派傳人,自己流派的戲都不一定能演好,更別提去演樣板戲了。

現在還是有人看樣板戲的,但是多為舊時遺留下來的影片,同一部影片,也總不能翻來覆去的看吧,所以這才造成了樣板戲沒人看的這一假象。

樣板戲大多數誕生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距今少說也有四五十年了,就算當時的演員都是二十歲左右,現在也六七十歲了,他們基本上都退休了,也很難湊齊原班人馬來演出。

而非原班人馬演出的話,又很容易受人詬病,演的再好也會有人噴,演差了更是會被罵個狗血淋頭,覺得糟蹋了經典,所以輕易也沒人敢演樣板戲。

再加上現在新時代的演員,多數是跟著流派在走,很少再有當年樣板戲的那些演員,多派兼學的了,所以也很難再唱出那些富有個人特色的味道了。

可能就是因為樣板戲現在沒人演了,才導致人們覺得,是不是現在的樣板戲沒人看了?的確是有這個傾向,現在看樣板戲的人肯定要比以前少。

不過也並不是真的就沒人看了,喜歡樣板戲的觀眾還是有很多的,尤其是當年的八大樣板戲,堪稱一個時代的經典,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現在也有不少人,在懷舊的時候,會拿出樣板戲來聽聽,畢竟這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記憶。而且樣板戲集結的名家眾多,流派紛呈,聽起來也非常的享受。


戲曲說


樣板戲雖誕生於文革,但部部都是經典,是那個年代我們兒時的記憶,是我國融合傳統文化和吸收西方古典文化的結晶。當然長年上演,代代相傳。

比如我這個文藝愛好者,就收藏有京劇樣板戲和現代芭蕾舞劇的影碟。隔上一年半載的,就會拿出來再度欣賞。我是中國竹笛愛好者,還把京劇《智取威虎山》裡,孤單英雄楊子榮打虎上山的一段音樂,自己吹奏用手機錄音後,用作自己永久不換的鈴聲。

在民間,各種城鄉組建的業餘民族樂團和西洋樂隊裡,樣板戲的音樂是常有演奏,如《沙家浜》中《朝霞映在陽澄湖上》的唱段,就是文藝演出的保留節目。

在官方,如央視十一頻道戲劇欄目,也時有重播(如同老版電視劇《西遊記》一樣),而各種電視文藝晚會上,各行演員們常常跨行反串演出。經典就是經典,不象流行歌曲時過曲散,它們永遠也不會被人忘記。

向經典致敬!1964年版的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一代人的記憶。下圖的“娘子軍”芭蕾舞演員,大概已經是第五代了。

中國特色的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洋為中用的基礎上,融匯編創了中國民族民間的舞蹈語彙,把中國武術刀槍棍棒搬上舞臺就堪稱是一大創舉。記得當年西方的藝術家和觀眾看後,都驚掉了下巴。結果卻證明這種大膽嘗試和重新,是非常成功的。

最新一代的中國芭蕾舞演員們,身材好個子高,舞臺形象一點也不輸給他們的前輩。


默金cc


這個問題就太主觀了。

現在不是有沒有人看樣板戲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人能演得了樣板戲的問題。

樣板戲在當時是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演員打磨出來的,每一個唱腔,每一句唸白,每一個鼓點,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是經過細心雕琢的,對演員來說,要求比較高。

對演出單位來說,樣板戲因為演員比較多,更加註重故事的完整性,而不是像傳統戲曲那樣,對主角比較突出,而現在看京劇的人和以前一樣,都是追星,也就沒多少耐心了。

比如說樣板戲的身法,就不是傳統京劇的身法,而是融合了芭蕾舞在裡面的,這對普通的京劇演員來說,拿捏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

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強調流派什麼的,越來越傾向於所謂的恢復和繼承傳統,演員也越來越強調師承關係,用門派來給自己增光,而像樣板戲這種取眾家之長的東西,自然很容易受到冷落和排擠。

在上海天蟾劇院看過一次新排的《智取威虎山》,說實話,感覺很糟糕。因為故事情節比較複雜,容量比較大,所以,雖然演員很賣力,但是仍然給人感覺是在快進式播放,節奏特別快,基本上沒法看。

不過,相比之下,除了京劇之外,當初被改編成各地的地方劇種的那些樣板戲,倒是有些比較大的劇種還能堅持演下來。比如豫劇、秦腔,尤其是豫劇,就比較適合樣板戲,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適合現代戲的劇種。


蕭武


誰告訴你現在樣板戲沒人看了?你這樣說有什麼依據?做過調查嗎?統計過數字嗎?沒有的話,請不要亂講。

曾經的樣板戲,它是一種情懷,一種經歷,是一種無論現在貧賤高低,但一回憶起來就禁不住心潮澎湃的心路歷程。

《紅燈記》裡的鐵梅、李玉和,《智取威虎山》裡的楊子榮,《白毛女》裡的喜兒……。那是當時傾全國之力打造的藝術經典,豈是現在一些小小的娛樂公司所能比的。



只是時代不同了,人們的價值取向變了。但無論怎麼變,經典永遠都是經典。它是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不會因為現在欣賞的人少了而被淘汰拋棄。古代的那麼多優秀文學,怎麼就沒見說當糟粕一樣清幹掃淨呢?一個道理。


得承認現在看樣板戲的人越來越少了。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關注的人少一點,對它的破壞、歪批橫改自然就少一點。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保護。

沒有誰強迫誰去欣賞樣板戲,它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人對自己曾經激情燃燒歲月的美好記憶。我們沒有資格剝奪他們的這種權利。


純陽命理


一談到『樣板戲,就使人們想起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熱血沸騰的年代。雖然我們那時還小,但隨著大人哼哼,我也會不時唱上一兩句。所以《樣板戲》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它的特點是強調人物內容的典型性,與階級鬥爭的時代大環境相適應,把中國精神文化推向了極端。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時代大環境的定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人們對生活的態度也發轉變:務實的,勤勞的風氣,相繼成風。所以什麼樣的生活模式,會滋生出什麼樣的中國文化。所以《樣板戲》沒有今天人們所需要的精神文化。你說現代人還喜歡看《樣板戲》嗎?


13550376468


首先 ,樣板戲是“四人幫”的首惡江青為了達到自己的醜惡目的,而領銜炮製出來的作品。但是,樣板戲畢竟是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勞動的成果,在藝術上有一定的建樹。當時的人們只有八個樣板戲,和地道戰、地雷戰……之類的電影,以及作家浩然的小說《豔陽天》《金光大道》……當時的人們選擇的範圍很小。

現在,業餘生活豐富多彩,有喜歡打遊戲的,有喜歡看電視劇的,有喜歡看《今日頭條》上面文章的,有喜歡打麻將的,當然,也有喜歡看樣板戲的。現在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為什麼要去看樣板戲呢?我就喜歡在《今日頭條》上寫文章。當然,你喜歡看樣板戲,你就看吧,沒人攔著你,反正我絕不看樣板戲,因為,我不想再回到那個荒唐的極左年代!


美食家106


誰說樣板戲沒人看?你在打胡亂說!每次北京長安大戲院只要有樣板戲演出,都是人朋暴滿,一票難求。不看的只是你們一些年徑人,你們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無知,不光是樣板戲,所有的戲劇你們都不看,這是中國人的悲哀!


張波45


自問自答:以前在南方週末看過一篇回憶文章,說放映隊到鄉下放映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電影放不到一半,老百姓就走完,只有三個老頭堅持看完,開始還以為這仨老頭覺悟高,感動之下一問才知道:一個老頭說這電影全是啞巴演的,另一個老頭說不可能,於是兩個老頭打賭,看完電影,看這些跳來跳去的演員會不會說話,是不是全是啞巴。第三個老頭為打賭的兩個老頭作證,一直陪同兩老頭看到最後。看完之後,仨老頭一致得出結論:這電影裡面的人全是啞巴。這個事充分說明:哪怕是在特殊年代,這些遠離大眾的樣板戲,即使是強行灌輸,老百姓也是不喜歡的。哈哈哈哈


用戶52910470924


這個問題不在於現在年輕人愛不愛看,而是在於社會重不重視文革時八大樣板劇的問題。現代樣板劇有著極大的革命傳統教育,曾影響和激勵過一代人的人生世界觀。

我記得在放映彩色革命現代樣板戲飛紅燈記》時,各地君市縣的部門、企業、公社象下達佈署任務似的集體單位包場,去電影院觀看,通宵達旦地播放。誰沒有看上《紅燈記》就象丟了魂似的。因為看完了《紅燈記》之後還要寫觀後感,要把劇中的革命豪情壯語,寫在觀後感的文章中。沒有看的就有些困難,也只能抄襲別人家。看與不看是階級感情的立場問題,也是一項政治任務。

《紅燈記》、《沙家濱》、《襲擊白虎團》、《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白毛女》、《沂蒙飯》、《紅嫂》

以上這些就是八大樣板戲的劇名。


飛天134253650


革命現代樣板戲,

我們這代有記憶。

因為我是六二年,

兒時戲劇難忘懷。

六九年時上的學,

文化革命真紅火。

紅燈記,白毛女,

威虎山,真驚奇。

沙家浜裡有傷兵,

最愛紅色娘子軍。

那時看了還不忘,

好多戲詞都會唱。

自從抓了四人幫,

樣板戲曲全封倉。

從七六,到今年,

四十二年不再演。

五十五歲以上的,

至今都是難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