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在中國,紀實攝影越來越火,攝影人的熱愛度越來越高了,據一位資深評委稱,其數量已遠超藝術類的攝影了。質量卻良莠不齊,不像藝術攝影在中國浸漫這麼多年,理念、手法、表達等都很成熟了,整體水平自然相差不大。而紀實攝影的整體呈現不容樂觀,甚至有些擔憂。紀實攝影被當下的快餐文化裹挾著,快成功利之地;紀實攝影被快照攝影侵蝕著,甚至面目全非。通過作品表現出的比較普遍的是:

缺深度:看不出思想的淺層羅列

拍攝的影像,看不出思想的脈絡,看不出思考的深度,只停流於表象的抓取,或是近乎偶遇的重複。這種現象是因為獨立思想的缺乏。紀實攝影是要有思想、有主張、有批判性的獨立觀照。提倡大家要堅持紀實攝影的精神,就是希望中國攝影人用手中的照相機思考社會歷史,提升自己的公民人格。中國正是歷史性的變革期,有探索、經驗與教訓,對我們非常有價值,我們每個人個體的境遇和體驗,思想和看法尤為可貴。面對還沒“過去”的歷史,紀實攝影需要冷峻、敏銳地洞察社會和人性的複雜,融入我們獨立的思想,不失時機地按下快門。我們的紀實攝影作品今天是溝通人與人命運的橋樑,明天是述說歷史的文物。在這歷史“進行時”,我們不但有責任記載我們自己的命運,而且有可能發揮我們對攝影本體價值的貢獻,因為攝影本身的鉅變,科學精神,思維模式、傳播方式也正在革命,與時俱進,不只是影像本身的堆砌,而是思想與智慧,洞察與發現,要想影像恆久遠,唯有思想永流傳。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缺溫度:看不出感情的工序流程

拍攝的影像,看不出自己獨特視角,也看不出事先的策劃構思,只是生產的工藝再現,只是事件平鋪直敘的流程。這種現象是因為人文精神的缺乏。人文情懷是指以人為本反映時代和人民生活及關注民生是歷代文人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追求精神文明的人文情懷的展現,紀實攝影不單單是記錄而已,需要秉持人文情懷是最為重要的,在探索紀實攝影的前行者裡,很多人為之孜孜以求。西方的的著名攝影人卡帕、佈列松、亞當斯等承載了人類的苦難的記憶、善良的價值觀和人類對理想不懈地追求。當年謝海龍老師之所以用一幅大眼睛的孩子推動希望工程,推崇一種精神,即關懷現實和未來,追求公平正義的精神。這是超越攝影的精神。現實的中國,尤其需要的是這種正直的精神,用影像發出聲音,去改造社會,促動心靈。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缺銳度:看不出主線的主觀臆想

拍攝的影像,看不到事物的內在本質,看不清事情的發展真相,只是自以為是的主觀想象,只是道聽途說的妄加揣測。這種現象是因為缺少責任擔當,對於紀實攝影承載著為歷史留證的責任,所以來不得半點馬虎。正如著名詩人羅琴柯在一首詩中所說的:"告訴我,坦白的說,應該為列寧留下什麼:一座藝術的銅像,/油畫像,/銅版畫像,/水彩畫像, /他的秘書的日記,/他的朋友的回憶--"最後他說,最好的紀念碑就是:"一疊他工作和休息時的照片。"所以我們應當感到驕傲,因為攝影具有其它記錄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我們更應當感覺責任重大,所以拿起相機來者不拒統統拍下,可不能算作紀實,所以我們要慎重、要有所選擇,以期在時光飛逝中為我們、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不可磨滅的、有價值的歷史見證。哪怕是普通與日常,哪怕是當代主觀紀實,其作品都應該有責任,有擔當,才有銳度。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原創:紀實攝影的愛與哀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