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金融環境是否適應「雙寬」的政策組合

據媒體披露,近日央行與銀保監會齊發力推出“寬貨幣+寬信用”的雙寬政策組合:央行將按一定比例給予MLF資金支持銀行機構增加貸款投放和進行信用債投資,推動金融市場貨幣量的進一步增加;銀保監會召開大型銀行會議要求充分發揮“頭雁”效應,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貸款價格,帶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降,將提供更低價位的信貸資金幫扶有發展前景的困難企業解決融資貴和融資難問題。

當前經濟金融環境是否適應“雙寬”的政策組合

央行與銀保監會如此聚焦企業融資問題,且在行動上保持高度默契和步調一步,這在金融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也是難能可貴的,在這裡對兩部門為解實體經濟融資之困所作的努力應予大力讚揚。

從當前看,央行與銀保監會一起發力推行“雙寬”組合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無疑為中小微實體經濟“雪中送炭”:2018年下半年“寬信用”政策將有助於緩解當前社融收縮的不利局面;央行額外MLF資金支持信用債投資,將起到結構性的信用支持效果,對於緩解當前信用風險有積極意義。

當前經濟金融環境是否適應“雙寬”的政策組合

同時也要看到,實體經濟金融運行情況不樂觀:一則,當前我國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不少實體企業在融資上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尤其近期不少民營企業債到期償付違約暴雷事件頻發,加劇了債市動盪和民眾對債市的恐慌情緒,讓民營企業融資陷入更加困難和被動的局面;而且一些有發展前途的民營企業也深受其害,受到債違約情緒傳染而不得不大幅減少甚至放棄債券發行,使整個債市步入了“寒冬”狀態。二則,中國經濟下半年下行壓力較大,原因主要是美聯儲還會有1至2次加息,資本外流還會繼續存在;而且受美聯儲加息影響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外匯儲備減少壓力加大;尤其是中美貿易戰升級,對中國多個行業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同時還將導致中國貿易順差進一步收窄,這樣也會對我國外匯儲備帶來較大的衝擊。這一切都會加大中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需要擇機在貨幣信貸政策上發力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金融動力不足的問題。

當前經濟金融環境是否適應“雙寬”的政策組合

可見,央行與銀保會的“聯合行動”最大的目的在於開啟“寬貨幣+寬信用”新金融政策週期,以圖解決實體經濟融資困難,最終阻止中國經濟的下行,可謂用心良苦。然而,儘管出臺這些貨幣信貸政策的目的相當明確,但到底能否發揮政策效力、真正幫助實體經濟融資脫困則又是另外一回事,過去在這方面的教訓也非常之多,並非杞人憂天。為了讓“雙寬”政策組合能真正發揮效能,幫助實體經濟解決融資之困,筆者認為應從兩方面予以督促和努力:

當前經濟金融環境是否適應“雙寬”的政策組合

一方面,央行在信用債方面除了採用獎勵方式之外,還需要有一定的強制措施,即所謂“大棒+胡蘿蔔”政策,才有可能使銀行機構將購買民營企業稍低信用等級債落到實處。央行不對商業銀行購買信用債風險兜底這是應該的,也是正確的,可從根本上消除道德風險,但除了獎勵政策之外,還必須有“懲罰性”貨幣調控措施,比如對央行收購民營企業稍低信用等級債不予理睬的、或根本無動於衷的可實施不同存款準備金政策及不同的存款準備金利率政策。如果不是這樣,任由商業銀行根據自身情況和風險防範程度來決定信用債投資,肯定形勢不容樂觀,商業銀行一定會趨利避害,怕踩雷規避風險,少投資或不投資信用等級低、風險相對高的信用債,那麼央行出臺的AA+及以上評級按1:1比例給予MLF,AA+以下評級按1:2給予MLF資金等政策措施,商業銀行就很有可能不買賬,政策也就會落空,達不達拯救債市和幫助民營企業融資脫困之目的。

當前經濟金融環境是否適應“雙寬”的政策組合

另一方面,銀保監會應加大引導和督導力度,積極做好商業銀行工作,讓商業銀行真正樹立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拯救中小微民營實體經濟經營當著一項重要使命,讓商業銀行切實將優惠利率及其他普惠金融服務落到實處,切實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將央行出臺的購買稍低等級信用債及增加貸款的政策作為重要督導內容,與央行展開聯合行動,形成幫助實體經濟解決融資之困的合力。目前應建立對商業銀行的定期考核機制,消除央行短期借貸便利及購買信用債配套資金流向大企業的行為傾向,激勵商業銀行制訂支持中小微實體經濟發展專項信貸計劃、減少對抵押擔保貸款依賴、推廣差異性信貸服務措施向困難的實體經濟傾向、加大與地方政府的聯繫溝通營造有利信貸環境等等;同時通過實施不同的不良貸款容忍度、對銀行高管誡勉談話等措施督促商業銀行加大實體經濟信貸投放力度,最終破解中小微實體經濟融資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