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附加分該如何取捨,業內人士解析學前教育

開學季,又一批學齡前孩子的家長開始為是否讓孩子報讀興趣班發愁。業內人士指出,0~~6歲是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此時孩子受到的教育與所處的環境,對其整個成長有深遠影響。如何讓孩子既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又能綜合家庭條件為孩子的人生髮展鋪好第一塊磚?記者對多方進行了走訪瞭解。

基礎類:感受文化薰陶

孩子附加分該如何取捨,業內人士解析學前教育

基礎類教育是指識字、算數、英文等文化類課程。完成學前啟蒙、引導求知慾望、培養學習習慣,是孩子報讀基礎類興趣班的重要目的。

許可有超過10年的幼兒教育研究經歷,許可將中華傳統思想與國學經典引入幼兒教育中,這讓不少家長心生疑慮:學前兒童如何能理解底蘊深厚的國學知識?許可表示,國學中有不少是做人最基本的準則,而他希望孩子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之初即能瞭解,學會自律及尊重他人。“能背幾篇古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中,形成正確的三觀。”

不少基礎類幼教機構負責人也表示,學前教育階段的授課並非讓孩子學會知識,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鍛鍊孩子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

藝術類:別逼孩子成“大師”

孩子附加分該如何取捨,業內人士解析學前教育

藝術類教育是指聲樂、舞蹈、書畫類等學習培訓。“女孩子小時候學學跳舞,將來形體會好一些。”這是不少媽媽們考慮的問題,藝術類教育未必會作為“吃飯的手藝”,卻能讓孩子日後不時露一手,為自己的整體形象加分。

不少家長期許著下一個郎朗誕生在自己家。鄭德威是一名高校在職老師,也曾向學齡前兒童授課。他就反對培養“大師”的思想,“重要的是過程,讓孩子薰陶氣質,在學習中鍛鍊協調能力,在藝術中發散想象力。如學習的功利目的太明顯,孩子感受不到其中樂趣,也就無法感染藝術氣質了。”

藝術類學習往往能讓孩子們接觸一種新的表達自我和宣洩內心的方式,從而形成更為強大的心理和健全的心智,並在長期堅持乏味的訓練中磨練心性。業內人士提示,藝術類培訓往往需要較多時間與精力投入進行反覆訓練,且深造過程在學費、教具等方面需要較有力的經濟支持。

體育類:磨礪性格很重要

孩子附加分該如何取捨,業內人士解析學前教育

體育類教育指包括球類及其他體育運動在內的肢體訓練。在“宅”文化盛行的當下,從小為孩子發展一項喜歡的體育運動,不僅能促進其身體發育,還能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欽州市民梁先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兒子目前就讀於欽州市某高中重點班,成績優異。梁先生說,由於兒子小時候協調能力較差,走路時常摔跤。在徵詢兒子意見後,他讓兒子參加了直排輪興趣班,後來走路摔跤的情況就沒了。

此外,梁先生還給兒子報名學了跆拳道。他說,因為兒子長得瘦小,時常受到大孩子的欺負。學習跆拳道並不是讓他打人,但這會讓他從心底產生一種自信,不會因恐懼把自己封閉起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的運動項目對人們的性格產生影響,通過針對性的健身運動,可以糾正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狀態,而在孩子性格形成階段,運動對身心的影響將更為明顯。

互動類:要與孩子多交流

孩子附加分該如何取捨,業內人士解析學前教育

互動類教育是近年來新興流行的一種教育模式,包括親子互動、同齡互動和跨年齡互動等,通過加強孩子的溝通表達及團結協作等綜合素質,培養孩子的情商。但不少家長也認為,親子互動“折騰人”。

在記者走訪的幼教機構中,多名教職人員反映,現代家庭中,孩子與父母及其他家人的交流越來越少,電子產品成為扼殺家庭交流的“兇器”。欽州市一連鎖幼教機構老師陳女士說,“我們不希望家長在百忙中只是過來‘聽課’,而是與孩子共同感受互動樂趣,感悟互動意義。”

業內人士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在與家人的互動中,孩子學習著與人相處的方式。在互動中,父母可以培養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日後是否能正常地與人相處非常重要。而自身迷戀電子產品,抗拒與家人交流的父母,也會在無形中向孩子言傳身教。

發掘孩子真正的興趣

孩子附加分該如何取捨,業內人士解析學前教育

孩子附加分該如何取捨,業內人士解析學前教育

梁慶長期從事教師教育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他指出,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是個長期的過程,家長要把心態放平。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非父母的附屬品,而且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成為天才。

梁慶說,0~6歲的兒童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對多種事物感興趣很正常。此時家長應盡力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最終孩子會對某種事物繼續保持熱情,這就是他的興趣點。

此外,家長可直接帶孩子去進行心理學測試,看看他有什麼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