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人寬容,不是懦弱

為人寬容,不是懦弱​生活不是戰場,沒必要拼個你死我活,定要分個輸贏勝負。各退一步,可能是雙贏。

《論語》中有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就是寬容,是為人處世的修養和智慧。

蘇東坡的寬容

章惇和蘇軾是青年時相交的好友,但兩人在政治黨派上有分歧,東坡是舊黨,章惇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的新黨,新舊兩黨因統治者的更換而輪流得勢和失勢。宋哲宗親政後,新黨再次得勢,章惇登上了他垂涎已久的宰相高位,對舊黨人物趕盡殺絕。身為舊黨中堅人物的蘇東坡首當其衝,遭受了嚴重的迫害。最初被貶到英州,在南遷的路上,章惇下令把他貶到惠州,幾年後又貶到儋州,就是到了今天的海南省,弟弟蘇轍則被貶到雷州。東坡和弟弟被貶嶺南後,章惇仍然對他們不依不饒,嚴令地方官員不能優待他們。蘇轍在雷州做官,卻被逐出官家的房子,只能向百姓借房租住,章惇竟強加給他“強奪民居”的罪名,幸虧租房文書寫得明白,方才作罷。

章惇一再地打壓東坡,被貶的地方一次比一次偏遠、環境一次比一次惡劣,意在讓他永無出頭之日。可是東坡為人豁達通透,在惡劣的環境中,還能與當地人民打成一片,在鄰近地區做官的舊日好友也對他很照顧,這也是他素日以寬容之心待人的善果。雖然身體在惡劣環境中難免受損,但是精神上依舊堅韌,樂觀豁達。

宋哲宗去世後,朝廷政治的風向又陡然一變,章惇罷相,被貶到偏遠的雷州,當年報復舊黨的舉措也報復在了自己身上。此時的東坡,赦免而歸,在北上的途中聽說了章惇的事,寫信給章惇的外甥黃寔,告訴他雷州並無瘴癘,並讓他轉告章惇的母親,讓她寬心。

章惇的兒子章援來求見,還帶來一封長信,是為了代父求情,希望東坡還朝之後對父親施以援助。章援進士及第的時候,座主就是東坡,所以兩人是師生關係。但在東坡被貶嶺南的幾年中,章援不聞不問,與恩師從未有過交流。東坡卻對章惇的遭遇十分同情,對以前章惇施加的迫害絲毫不掛懷。十分誠懇地給章惇回信,介紹了雷州的情況,還在信的背面抄錄了一道藥方,可以幫助他養生益壽。

章惇和蘇東坡,一個不念情誼,一個笑泯前嫌;一個步步緊逼,一個包容大度。高下立見。

南宋詩人劉克莊讀過二人的往來信件後,感嘆道:“君子無纖毫之過,而小人忿忮,必致之死;小人負邱山之罪,而君子愛憐,猶欲其生。此君子小人之用心所以不同與!”

寬容,不是懦弱

君子為人寬容,能原諒他人對自己的冒犯。不計前嫌,一笑泯恩仇。

有人認為寬容是懦弱,與人相處中的退步就是認輸。他們只看到了寬容和懦弱共有的柔和一面。若把它們比作水,那麼懦弱,是遭受外界衝擊後的自甘退潮,最終乾涸;而寬容,是海納百川,容納將外來的逆流,故能成大海之浩瀚。

寬容的人,往往內心堅毅自信,有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寬容忍讓是出於自己的選擇;懦弱的人往往內心虛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原則,步步退縮是因為懼怕外界的勢力,而被迫讓步。

蘇東坡有自己的立身處世的原則,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認為新法也有可取之處,因而後來又反對司馬光全盤否定新法的主張。新黨得勢時,他不會因為懼怕貶謫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堅守自己心中的道義,這是不懦弱。章惇是昔日好友,當他身陷絕境時,東坡沒有趁機報復,而是以赤誠之心相待,光風霽月。這是寬容,一種難得的修養和品格。

齊桓公不計較管仲昔日的一箭之仇,以國家發展為重,欣賞他的才能,拜他為相,最終得以成就霸業,列“春秋五霸”之首。

藺相如出使秦國,公然在秦廷上叱責狡猾的秦王,表現出“玉石俱焚”的決心和勇氣,有勇有謀,最終“完璧歸趙”,維護了國家的尊嚴,怎麼會是懦弱之人?但他不計較廉頗對自己的無禮,對作為國家大將的廉頗處處退讓,寬容相待,是以國家大局為重。

寬容和懦弱,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自己的內心是否堅毅自信、是否有堅守的原則。當外界衝擊到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時,能夠堅守而不動搖,不做懦夫。當他人冒犯自己而並不觸及到底線時,不妨寬容相待,給別人留一條退路,自己也會感到舒心。

退一步海闊天空,在生活中,多一些寬容和忍讓,不必步步緊逼、得理(得勢)不饒人,人際交往的空間會更加寬鬆。

多一些寬容和忍讓,就會少聞一些刺鼻的硝煙味,多些溫情與和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