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不會正確溝通的父母,才有不聽話的孩子;作爲家長您認同嗎?

先有不會正確溝通的父母,才有不聽話的孩子;作為家長您認同嗎?

圖片源自網絡

今天上午和一個朋友在輔導班巧遇,閒談間自然而然的說起孩子的問題。朋友連連搖頭,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痛斥著孩子的各種不聽話。

其實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很多媽媽都會覺得以前的那個“乖寶寶”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叛逆,這會讓媽媽苦惱不已。而實際早有研究證明,傳統意義中“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見,思維更為活躍,比起那些唯唯諾諾的“乖”孩子更具有獨立性和創造性。在如今這樣一個創新、創意、創業成為主流的知識經濟時代,這些特質更為難得、更為可貴。

所以,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真的沒有必要太難過;首先要先判斷一下孩子之所以“不聽話”的原因。

先有不會正確溝通的父母,才有不聽話的孩子;作為家長您認同嗎?

圖片源自網絡

通常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聽話的原因追根究底還真的在於父母。

【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會導致孩子不聽話】

父母的錯誤示範,是造成孩子負面行為的主要原因。

例如,媽媽常常一邊忙著做家務或者工作,一邊聽孩子說話。無形中,孩子就學會這種“不用專心聽別人說話”的模式,下次他就一邊玩玩具,一邊聽別人說話。

而正確的做法是媽媽暫停自己的工作,溫柔又堅定地告知寶寶,要等自己做完事情之後再說,同時告訴寶寶自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才好,另外可以和寶寶協商或者給出寶寶建議,在等待媽媽這段時間寶寶可以做些什麼,讓孩子不致茫然等待。

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而有些話題,自己根本沒興趣。

於是,在孩子說話時父母總顯得心不在焉,或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喜愛看的電視節目,或看手中的書。這樣孩子感受到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就會反過來用“不聽話”來回饋父母。

其實當孩子說話時,聰明的父母會用對孩子的期望來要求自己。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傾聽他說的每個字,用簡潔的話語回覆孩子,同時也可以提一些與此相關的問題,表明自己是在認真地聽他的話,並已參與其中了。

【父母制定的規則不合理或有失公允導致孩子不聽話】

其實大人和孩子之間,對於很多事情的理解是有誤差的。有很多大人認為很簡單的事情,在寶寶成長髮育的某個階段來講並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如果大人本身制定的規範有問題,孩子便難以做到。

例如,父母規定好動的孩子不準出去玩,或者必須要不言語的寫完作業,對於天性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講,自然無法控制自己。所以父母不如和孩子提前商量,寫作業多久可以休息一會兒、玩一會兒,或者父母設計出足以吸引孩子興趣的室內活動,讓孩子參與其中,樂在其中,那麼他就自然而然不想出去玩了。

對於有兩個或以上寶貝的家庭來講,父母是否能夠做到公允很重要。

這與孩子年齡的大小無關,只要不是已經大到可以獨立自主的生存,那麼都是父母面前的孩子。

所以,哪怕年齡上小寶再小,大寶再大,父母也不要盲目的制定出一些規則,對大寶要求嚴謹而對小寶在同樣的問題是就可以放鬆,讓大寶覺得不公平。這是會導致大寶不聽話的直接原因。

同樣的規則,對於父母本身和孩子的要求要儘可能一致。例如在家裡不能長時間看電視,對孩子要求如此,父母就應該先做到才好。同樣,要想要求孩子不能過分的玩電子設備,家長就不要時時把手機拿到手裡翻個不停。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父母、對孩子要求是同樣的。

先有不會正確溝通的父母,才有不聽話的孩子;作為家長您認同嗎?

圖片源自網絡

【父母大喊大叫或者嘮叨不休,孩子就根本聽不進去】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道理似乎我們都懂,但是做起來卻真的有些困難。

為了讓孩子對自己的話引起重視,父母常常不自覺就會對著孩子大喊大叫地發佈命令。此種做法也許可以收到短暫的效果,但實際上並不是明智的做法。因為通過大聲叫喊引發出孩子的注意力,雖然會在父母身上,但孩子關注的只是父母臉上的憤怒表情,而不是父母所說的話。

事實上,父母越是溫柔和輕聲地說話,孩子越是容易關注父母所說的話。如果父母有些生氣了,不妨走到孩子跟前,幫助他停下手裡的事情,看著他,用柔和的語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父母同時也能讓自己平靜下來。

有些父母則喜歡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把自己真正要講的意思和許許多多“廢話”(如抱怨、絮叨或責備)都夾雜在一起,或是把要對孩子說的幾件事和幾個要求都混在一起講,這時的效果當然會適得其反。這是因為孩子根本不清楚父母究竟要說什麼或者要自己做什麼,沒有重點自然就會忽視父母的話。

因此當父母和孩子說話或提要求時,應儘量使自己的話語簡單明瞭。每次告訴孩子事情的2~3個步驟即可,並讓孩子重複一下父母的話,同時督促孩子照著去做。

【孩子負面情緒的累積容易導致孩子不聽話】

有些時候父母會發現,孩子忽然間有段時間似乎開始不聽話,或者和往日裡截然不同。其實這種時候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非常關鍵。因為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的負面行為本身有問題,而是他累積了一些平日未疏解的情緒。千萬別以為孩子小,無所謂情緒的變化。

例如,父母規定孩子玩電子設備不能超過半個小時,出發點當然是好的,為了讓孩子更好的保護眼睛,為了讓孩子不至於上癮等等,但是半個小時裡很可能孩子的遊戲正好玩到一半兒或者正是興頭上卻不得不終止,或者看個動畫片也都是有頭無尾看不完整,但是家長忠於原則而直接將電子設備關閉或者拿走,孩子的情緒當然會受到影響。

日積月累,孩子的心情跟著大受影響,反映在其他事件上,就會出現比如不好好做作業、吃飯、洗澡、睡覺等等具體的事情上來。但對於孩子來講他自己並不知道這些由心而生的負面行為其實與玩電子設備沒有得到滿足而需要另外途徑的發洩之間的關聯性,所以父母需要格外用心處理。

專家建議,父母應每天有固定和孩子聊天的時間,即使只有五分鐘,也要專心地和孩子交流,這樣有助於瞭解孩子的心思及問題真正癥結所在。

先有不會正確溝通的父母,才有不聽話的孩子;作為家長您認同嗎?

圖片源自網絡

總而言之,先是有了不會說話、不會影響的父母,才有了不聽話的孩子。這句話也許有些片面,但是對與父母來講卻是一個警醒。

父母說的話沒有道理,所以孩子不愛聽;父母說的話不是時候,所以孩子也不會愛聽;父母說的話態度不當,所以孩子也不愛聽。

如果倒過來推演一下,其實不管父母的話有沒有道理,只要孩子不喜歡聽,就是廢話,就是錯話。

所以那些感覺自己苦口婆心、很委屈的父母要明白一個道理:和孩子的有效溝通,不是隻靠良好和正確的願望就能做到的; 而是要有行而有效的方法,利用言傳身教的力量,具備敏而好學的智慧,才能夠真正的和孩子一起成長,做到父子母女間真正的推心置腹、彼此理解和了解。

先有不會正確溝通的父母,才有不聽話的孩子;作為家長您認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