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应该从初中开始吧,孩子迷上了电影。

他经常去大武口潇湘影视城,看预告片、电影海报、电影宣传册,当然了,最主要还是看他喜欢的电影。周末、假期他经常会大老远的跑到新区的图书馆,翻看各类的电影杂志,冷不丁给我讲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电影动态。他还从新华书店买了本老外写的关于写剧本的书,回来在上面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和我讨论一些我不明白的剧本方面的话题。偶尔和他说起某部电影、某个演员,他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的说起许多。现在,他二姑想看潇湘的电影,都会打电话让他推荐。

一次和朋友偶尔谈起孩子喜欢电影的事,朋友说咱们在他们这个年龄不是从电影里学到了很多吗,对孩子应该在引导的同时给以鼓励。

我常常想起儿时看电影的事。

小时候家在农村。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除了听说书、听广播、看杂耍、看唱戏、看电影,再没有别的什么娱乐活动了,而这其中老少皆宜的要数看电影了。

一开始生产队给村里约着放电影,谁也不知道哪天村里会放电影。后来家里条件好了,家里媳妇生了男孩、牛下了牛犊、孩子考上了大学等,私人也会请着放电影。

农村放电影都是露天电影。两根木杆,一块银幕,一部放映机,一个大喇叭,一台发电机,一只大灯泡,两三个大箱子,一辆架子车,就可以随便到个一村子放电影了。

木杆立起,银幕挂起。村里就沸腾了,人人脸上都是过节时的喜色。早早简单的吃完晚饭,家近的搬个凳子占个好位置,家远的步行、骑车子、拉架子车,除了年岁大、行走实在不便的老人,几乎全村还有邻村的都早早赶来了。要说最高兴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孩子了,胡乱吃上两口饭,或者压根就不吃,就互相约着早早的跑了,一路上,说着、叫着、喊着、跳着、闹着,像过年似的。

放电影都会选村里开阔的地方,除了中间搬凳子的坐着,其余基本上都站着,大家都找个位置,挤在银幕的正面。中间暂停换胶片时,灯泡亮起,只见人挨人、人挤人。

电影放映前,有时候生产队长会借机传达一些重要的事,大喇叭里生产队长絮絮叨叨快快的说个不停,声音直震耳朵,大家心不在焉。电影开演了,大家都长出一口气。一晚上一般都演两部电影,散场时一般都十一二点了,月光里、星光下,乡村小路上,是意犹未尽影影绰绰的人们,小孩子的我,黑夜中眼前还晃着那奇异的画。

农村放电影最怕天下雨了。电影演着演着,风起了,云来了,滴答滴答下雨了,大家就有些担心,但蒙蒙细雨,挡不住大家看电影,雨实在大了,大家才恋恋不舍的散了。

父亲在石炭井矿上上班,父亲爱看电影。

每年探亲,父亲会带回来几本电影故事之类的小杂志,我就和同学传着看,从那才知道,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上五年级那年,就吵着非要跟父亲去石炭井上学。

四年级的暑假跟父亲来到了石炭井,到了石炭井才知道电影要在电影院看,在我这个农村小孩子的眼中,矿务局电影院是那么的高大,要仰视才能看到顶。那个暑假,正赶上演《少林寺弟子》,父亲倒班顾不上陪我,就让同宿舍同乡的大伯领我去矿务局电影院看了我来石炭井后的第一场电影。

《武林志》、《武当》、《咱们的牛百岁》、《小小得月楼》……五年级那一年,和父亲看了不少电影。可能是环境好吧,父亲都是和我去矿务局电影院看。电影院前广场上的大牌子和电影院门厅的墙上满是电影海报,有印刷的,也有好多应该是电影院的美工画的,那精美的画面,让人赞叹不已。

那时候在一矿小学上学,那学期学校在一矿电影院包过两场电影:《铁面人》、《自古英雄出少年》。《铁面人》让我了解了一些异国风情,《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片名,一直是我少年时代的励志名句。看完《自古英雄出少年》,老师让写观后感,班里一些同学就抄海报上的简介。我看完很激动,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还细致的写了其中的武打场面,结果被当作范文,老师在班里给读了。

在石炭井读了一年五年级又回了老家,在老家上了一年初一,家里落户口,全家又搬到了石炭井。

就像每个矿都有矸石山一样,每个矿也都一个电影院,但我们最常去的还是矿务局电影院。长征餐厅、红光市场、矿务局文化宫、矿务局电影院,是石炭井比较繁华的场所,而电影院是我们这些孩子去的比较多的跟文化沾边的地方。

新华书店门边的墙上、南街大商场旁一个商店的门边墙上,钉着红漆皮的电影告示牌,上面用白水粉写着矿务局电影院每天要放映的电影和具体的时刻。街上还有一矿、二矿电影院的电影告示牌。前两年回石炭井,无意中发现南街大商场旁那块电影告示牌还在,上面还写着当年某月某日的“今日电影”。

那时候电影票大人两角、小孩一角。售票口的窗口都很小,最多能挤进去两只手。碰着好电影,售票口那个挤啊。手伸进去,手里攥着电影票和找的零钱,你还没拔出手,另一只等不及的手就急着往里伸。

偶尔学校会给我们包场电影,有时候包电影,会把一部电影的不同场次包给不同年级,有个星期,学校给连着包了几天电影,可把我们乐坏了,那几天整个就成了学生的大聚会。上一场还没散,这场就来了。高年级的学生,从长征大桥靠电影院这头的大下坡上,骑着自行车呼啸着飞驰而下,这该是那个年代的潇洒吧,每个年代都有他独有的青春的潇洒。

碰着好电影,几个矿的电影院同时放,每个电影院都是人来人往、聚聚散散。听说电影拷贝几个电影院同时用,电影院专门派人骑着摩托车在几个矿电影院来回穿梭着传递电影拷贝,这种火热的场面,现在再不会有。

后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影慢慢的成了文化娱乐生活的“配角”,电影院,逐渐的冷落,人们很少再去电影院看电影,现在,石炭井有的电影院已经被拆了。那段时光,就像一首老歌渐渐飘远。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啊,石炭井,我们声光影的记忆。那人、那事、那山、那水,石炭井,就是一个大电影院,上演了属于我们的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电影演完了,曲终了、人散了,石炭井,过去的梦还在心中。

我的孩子,在憧憬着他未来电影的梦。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佳文赏析」石炭井-声光影的记忆……

陈东,男,汉族,大专文化,生于1972年,宁夏石嘴山市人,祖籍中原。喜好文字,笔耕不缀,写有散文、诗歌、小说数十篇,五律古诗数百首,散见于各网络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