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語是孤立語系,日語不是從中文來的嗎?

小明zxm


日語不是誕生於中文母體,而是對中文做了大量的借用,結合日本人自身的說法與書寫習慣,誕生了現在的標準日語。


目前的標準日語,由兩部分文字組成,一部分是漢字(目前漢字大概有1850常用漢字),第二部分是假名(假名又分平假名、片假名)。漢字是表音又表意文字,而假名則是純粹的表音文字,通過假名(類似於漢語拼音)的拼裝,組成新詞。


在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對日語裡各成分的比例做了一次調查。他們對90本雜誌的語言進行調查後的結果顯示,得出了假名佔36.7%,漢字佔47.5%,外來語佔10%的結論。


那麼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前,日本本身有文字嗎?這似乎成為了許多人判斷日語是不是從中文來的關鍵。


實際上還真沒有。


中文據說最早傳入日本是公元前三世紀,徐福東渡日本後。來自東亞大陸(主要是中華系)的人給日本列島帶去了技術、也帶去了文字。


日本早期的古籍文獻,漢字佔絕對優勢。


而到了公元八世紀,日本人利用漢字筆畫,創造了假名,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漢字標音,讓更多的日本人能夠學習漢字。


從這個文字創意與設計角度來說,日語脫胎於漢語,說得過去。


但從廣義的語法來說,日語又與漢字截然不同。日語從漢字借去了形,但整個語言的言說習慣,卻完全保持了自身獨特的體系。從這個角度來說,日語並沒有脫胎於漢語的語法,而是一直以自己的語法獨善其身,漢字只是充當了一種“工具”的作用。


比如,日語的主謂賓結構,是賓語在謂語前,謂語放最後。


比如,漢語說,我愛你。日語說:我你愛。


所有有人說,聽日語,不聽到最後,難以瞭解說話人的態度是贊成還是否定。


謂語放在最後是日語的特色。


再比如,日語的句子構成。


日語的一個完整的句子中,漢字更多充滿了表意作用,而假名除了組成詞語表意外,還充當了語法成分,用來表達主動、受動、時態、敬語等各種意思。


可以理解為,日語是通過一系列零部件組裝而來的語言,他們如油水交融,缺一不可。


如果只寫漢字,不寫假名,日本人就不知道這個漢字出現的時空語境、人物關係,主動被動。如果只寫假名,所有詞彙都是由假名拼寫的話,就會看的非常累,難以一眼抓住意義所在。



對於日語的這種表現方式,語言學上把日語歸納與阿爾泰語系,是一種標準的黏著語。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日語和漢語又是兩個完全不同體系的語言,並非日語誕生於漢語。


綜合來看,漢字對日語本身來說,更像是一個工具,促進了日語的發達,但漢字的出現並沒有影響日本人本身的表達習慣。


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洋為中用。或許可以換成:漢字為日本借用。


北京不冷東京熱


首先,題目的表述不夠嚴謹。

語言學上並無“孤立語系”這一概念。“語系(language family)”是語言的譜系分類法對語言的分類,指一組在發生學上相關的語言,也即源自於同一原始語言(proto-language)的語言。而與任何其它已知的語言不存在親屬關係的自然語言被稱為“孤立語言(language isolate)”,孤立語言不屬於任何語系。

另外,部分回答混淆了“孤立語言(language isolate)”與“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的概念。孤立語言的概念如上所述。“孤立語”是語言類型學上的概念,是指有低語素單詞比(morpheme per word ratio)和無屈折形態(inflectional morphology)的語言,現代漢語是典型的孤立語,有些語言學家把孤立語與分析語(analytic language)看作同一概念,與綜合語(synthetic language)相對。

從語言的譜系分類法來講,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而日語的語系歸屬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日語是孤立語言,而2007年美國學者Leon Serafim提出“日本語系(Japonic languages)”(或稱“日本-琉球語系”)後,這一概念獲得了語言學家的廣泛認可。按照Leon Serafim的觀點,日本語系共有的原始語言是原始日本語(Proto-Japonic)。這一語系包括日語和琉球語兩大語言及它們的各種方言,日語與琉球語分化的時間大約是大和時代(公元250–710年)。

語系的劃分主要是依據語言語音、詞彙、語法規則之間某些對應關係,尤其是同源詞(cognate)的關係。同源詞即在發生學上具有相同來源的詞語,例如英語的night、德語的Nacht、法語的nuit和意大利語的notte意思都是“晚上”,均來源於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的“*nókʷts”。兩種語言有較多的同源詞,可以說明這兩種語言有很大概率具有發生學上的聯繫。

可能有人會問:日語裡不是有非常多的詞彙與漢語相同嗎?

能否把這些詞稱為“同源詞”從而把漢語和日語看作同一語系的語言呢?這裡又涉及到“藉詞(loanword)”和“同源詞”兩個概念的區別。“藉詞”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語言從其他語言借入的詞彙,例如漢語中的“剎那”是來自梵語的藉詞,“琉璃”是來自巴利語的藉詞。藉詞是使用不同語言的兩個民族在交往的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現象,是導致不同語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詞語的重要原因,但藉詞與同源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藉詞是在語言的使用中產生的,是從其他語言中人為借入的,被借的詞語可以來源於完全沒有親緣關係的語言,例如梵語和巴利語都屬於印歐語系,與漢語沒有發生學關係。而同源詞則是由原始語言中的同一詞語發展而來的,之所以在同一語系的不同語言中表現出的形態有所不同,是因為地理與文化隔離等因素導致不同族群缺乏交流,從而導致各自的語言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日語中與漢語相同或相近的詞彙都屬於藉詞,而非同源詞。

尋找兩種語言的同源詞時,一般會著眼於語言中的基本詞彙,基本詞彙可以以斯瓦迪士核心詞列表(Swadesh list)為參考。基本詞彙表達的是人類認知中最基本的概念,包括最常見的事物、行為動作、性質狀態等。屬於同一語系的語言,往往在基本詞彙中有大量的同源詞。反之,如果基本詞彙中難以找到同源詞,即使是高級詞彙中有大量相同的詞彙,也難以被認為具有發生學關係,因為一種語言的高級詞彙和基本詞彙很有可能是脫節的,日語和英語都是典型的例子。日語的日常用語中與漢語相同的詞彙較少,而專業文獻中則會出現大量漢語詞彙和借自英語等語言的片假名詞彙;英語的日常用語與法語差異很大,但在專業文獻中卻會出現大量與法語相同或相近的詞語。

雖然這樣看來日語並不“來自漢語”,那麼可不可以說日語中的漢字詞彙都是從漢語借來的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日語中漢字詞彙的情況比較複雜,大部分漢字的確是從古代的中國傳入日本的,但日語中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尤其是表達一些較為現代概念的詞語,往往是日本人利用漢語的語素造出來的,也有一部分雙音節詞雖然是從中國傳入,但被日本人賦予了新的意義。日語中的這些漢字詞彙在近代大量傳入中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漢語的詞彙系統,據統計,現代漢語中至少有70%以上的詞彙來源於日語。

之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日語是從中文來的,可能是因為漢字的影響。但是我們要知道,語言是聲音與意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語言總是先於文字產生,而且文字之於語言並不是必需的,世界上有6000多種語言,而文字的種類卻很少,絕大多數語言都沒有自己的文字,但這並不影響這些語言的存在。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前,日語當然也已經存在,只不過沒有文字記錄而已。

如果說在詞彙上日語和漢語還有比較密切的聯繫,如果從語言類型學上來看,日語和漢語可以說是千差萬別。漢語是孤立語/分析語,而日語則屬於綜合語中的黏著語,漢語是主謂賓(SVO)語序,日語則是主賓謂(SOV)語序,漢語和日語在語法上的相似之處甚至沒有漢語和英語在語法上的相似之處多。這一點不必多說,相信每一個學過日語的人都深有體會。

總之,日語並不是從漢語來的,日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在發生學上沒有相關性。但日語和漢語又是關係密切的語言,這是因為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一千多年的交流不僅體現在文化上,也在兩國的語言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朱博士白話發動機


先講個縮略版的笑話:

話說武大郎遭西門慶和潘金蓮毒害後,被丟進黃河,漂到東海,命不該絕,被一隻烏龜救了,馱到了一座島上。當地島民個頭矮小,從來沒見過武大郎這般威武雄壯的漢子,就奉他為國王。武大郎見島民尚未開化,就教他們說話、寫字、做炊餅,給他們取名字,大朗、二郎、三郎什麼的。武大郎是個賣炊餅的人,認字少,只記得一些偏旁部首,於是就有了平假名、片假名……

一、語言跟文字。

很多人認為日語是來源於漢語,是因為把語言跟文字弄混了。文字的創造不過幾千年,語言卻存在了幾萬甚至幾十萬年。世界上很多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就借鑑其他民族的文字來創造本民族語言的文字。例如早期的蒙古文字是回鶻式蒙古文,1945年蒙古國轉用以西裡爾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俗稱“新蒙文”。

二、外來語。

日語中有大量外來語,例如日語的いす(椅子)跟漢語的椅子發音非常接近,這只是日語學習中國文化、吸收最新詞彙的結果。英語中有大量法語詞彙,因為法國統治英國上百年,英語吸收了大量的法語詞彙。英語屬於日耳曼語族,跟德語、荷蘭語、北歐語言同源。而法語是羅曼語族,跟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關係更近。

二、 什麼是孤立語言?

孤立語言就是與任何其它語言不存在親屬關係的語言,孤苦伶仃、形影相弔,沒有任何親戚。世界現存約6000種語言,傳統上把它們分類為9大語系: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等等。孤立語言無法被分類到任何語系中。

特別注意,“孤立語言”與“孤立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孤立語又稱為分析語,指一種語言內部不通過屈折變化來表達語法的作用。例如漢語“吃”,英語的發音根據不同場景分別是eat、eats、eating、eaten、ate等變化形式。漢語是孤立語,英語是屈折語,日語則是黏著語,這是語言形態學研究的問題。

三、日語與其他語言的關係。

兩種語言是否同宗同族,最重要的標準是同源詞的數量。身體部位詞、自然現象詞、動植物名稱、生產方式、親屬稱謂等詞彙在各個同源語言裡的發音變化不大,例如梵語的pita,德語 的Vater,和英語的father等都是從原始印歐語patér派生而來的。

語言學上曾經把日語歸屬於屬於阿爾泰語系。與日語一樣,阿爾泰諸語言都是黏著語,日語的語法、語序等與阿爾泰諸語言類似。但是,日語與阿爾泰語系諸語言的同源詞卻非常少,卻與南島語系有大量的同源詞。還有些語言學家研究發現日語與我國彝族的彝語有些關係,彝語是漢藏語系,那麼日語可能跟漢語有親緣關係。但是,借用民間的話說,早就出了五服了。

學術界對日語的歸屬沒有統一的定論,所以暫且讓它孤立著吧。


星球文明


系屬未明四個字最重要,這就像這“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日本語並不可能像神話故事裡的孫猴子那樣,冷不丁就蹦出來,必然要有始有終。

先說提問者的思路謬誤

如果按提問者的思路:“日語就是中文的變種”,那麼日語與漢語的相似性,包括且不限於方言發音在內,必然有一支超過50%的相似度。其實在上個世紀,類似的想法是存在的。比如說考證上,從語言學看無非就是發音文字這些內容。但目前可考證的文字卻會發現平假名和片假名,這眾所周知是在漢字基礎上發展衍生的。可如果從發音上考證的話,就會發現日語雖然有極大內容的發音取自漢語發音,甚至有些詞彙發音幾乎完全一致,但兩者之間仍然有極大的不同。舉個例子說:

  • 【中文】“國破山河在”

  • 【日文】「國破れて山河あり」

  • 【讀音】くにやぶれてさんがあり

  • 【羅馬音】ku ni ya bu re te sa n ga a ri.

可以看出來,中文與日文之間的發音、語法等等有著極大的不同,所以同源詞、同音字並不能成為“日語起源於中國”的論調。講道理,這兩者之間的相似度真心很低,而且如果日語是,那麼同為孤立語系的韓語也應該是,卻為何又發展出了另一種模樣呢?所以,提問者的這個思路必然是錯誤的。

再談日本歷史的荒誕之處

按照現有的考證看,在日本有正式文字記錄之前,可考歷史及少。這個必須得掰開說下,《日本書紀》成書692年,《古事記》成書710年,這當時中國都已經武則天時代了好吧。就連天皇這個詞,那也是683年李治的諡號(天皇大帝),此後再加諡如“天皇大聖皇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中國的歷史,哪怕追溯到三皇五帝、“黃帝戰蚩尤於涿鹿”這種神話傳說時期,多少也有些蛛絲馬跡可考。類似像英國你也能發現它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反過來你看日本史,天皇是神變人,而且這個認知一直延續到二戰戰敗為止。這就像你遇到小朋友問:“你媽是誰啊?”小朋友說:“是吳剛!”我#*&%,好歹他說嫦娥你才能接下去話茬對不對?就因為日本古人這種毫無道理可言,所以現在根本沒法從這方面下手。論實力坑後輩,我只服日本人。

最終一切都只能靠猜

其實除了日語、韓語以外,在東北亞地區還有一種孤立語系,就是阿依努人的語言(Ainu language)。所以說這問題沒解決,這一提又多了個,愁人。

因此只能從地緣、人種、出土文物等等這些考察開始。以我個人目前的瞭解來說,大致是這樣一個情況::日本早在幾十萬年前就可能出現了原始人,且因當時日本列島尚和陸地相連。再之後則因陸地分離,所以出現了封閉似的進化,也就是阿伊努人的祖先。而後再分,再封閉,所以出現了各島之間的進化分歧。

而後再由東北亞遊牧民族,阿爾泰-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突厥語族等這些語族的人,以及古中原人(韓魏趙燕等)、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微量的馬來人,還有微量的中南半島印支人,逐漸遷移到日本,在遷移期間或之前發生遺傳混合,衍變成了今日日本人種(否則無法更好解釋日本語族內的東、西、九州方言之間,個別方言的極大差異性,比如八丈方言)。

這種理解也源於我對現代研究日本人父系Y染色體的發現而產生,因為有相當多的個體,其遺傳特徵混合發生在日本有歷史記載之前,幾乎和日本本土的JōMon人約是同一時期。這等於說兩者之間是存在斷層的。可如果長期繁衍在一起,這種斷層並不會如此突兀明顯。

至於這個JōMon人就是繩文時代了,如果你看過哆啦A夢的電影版《野比大雄和日本過的誕生》,應該會對下圖這個東西有深刻印象,如圖:

那麼上述這些,就是我個人對於日本語言和歷史的一些認知了。如果有錯漏的地方,望能海涵。


毅而三思吳六奇


美國教育部門將日語和漢語,韓語和藏語並列為世界上最難學的幾種語言。

按語言結構特點分類,日本語屬於黏著語,古日語具有元音和諧等阿爾泰語系特點。

在語言表達上分為簡體和敬體,另外有發達的敬語體系。

作為一種基本的結構,典型的日本句子的句式是主語-賓語-謂語。例如,太郎が一つりんごを食べた(Tarou ga hitotsu ringo wo tabeta)照字面直接的意思是"太郎一個蘋果吃了"。因此,當日語翻譯就成了最辛苦的一樁差事——聽了半天,但還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因為動詞還沒有出來。

日語屬於黏著語、通過在詞語上粘貼語法成分來構成句子,稱為活用,其間的結合並不緊密、不改變原來詞彙的含義只表語法功能。日語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簡體和敬體、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的區別。不同行業和職務的人說話也不同。這個方面體現出日本社會森嚴的等級和團隊思維。日語中的敬語發達。敬語的使用使得公眾場合下的日語十分典雅。但過於繁複的語法使得學習敬語異常困難。即使土生土長的日本人也不能完全熟練掌握。同樣敬語發達的語言還有朝鮮語、蒙古語等。日語的發音很簡單、只有五個母音音素和為數很少的輔音。加上不常用的各種發音總共只有不超過100個。和日語發音類似的有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一般來說,這三種語言的發音中輔音和母音的比例接近1:1。日語的詞彙十分豐富,且數量龐大,大量吸收了外來語。一般詞彙(不包括人名和地名)有3萬多個(1956年)。(參看日語#日語的詞彙)和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都有密切的關係,受漢語影響很大,吸收了本來作為漢藏語系特點的聲調和量詞,因此使日語的語言學歸屬變得十分複雜。語言學家對於日語的起源存在不同的意見。

關於日本語的起源有多種理論。許多學者認為,從句法上說,日語接近諸如土耳其語和蒙古語之類的阿爾泰語言。日語在句法上與朝鮮語相似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也有證據表明,日語詞法和詞彙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馬來-波利西亞語言的影響。

從語言學上來說,日本近乎是一個單一的民族,99%以上的人口使用同一種語言。這就是意味著日語是世界第六大語言。然而,日語在日本以外的地區很少有人使用。

儘管日本人和中國人所講的語言完全不同,但日語的書寫系統卻是來自於從印度經中國和朝鮮到達日本的佛經文字。經過一千多年的變遷,雖然現在的日文字已經有所改變,但有一部分的發音和中文類似或接近。


閒看秋風999


你的意思,漢唐以前,日本島上的居民都是啞巴?

【日本土著阿依努人村莊前的祖先雕像,日粉為什麼愛說阿依努是白人?川普同意嗎?😂】

日語是黏著語,即從其他語言中借用來的表達方法的語言。語法意義是主要由加在詞根中的詞綴來表示的語言的功能與含義。一般是SOV型(主-賓-動),即主賓謂結構,這種結構的語言就叫做黏著語。如日語、韓語、阿爾泰語系的語言。


【1900年的日本土著阿依努人】

漢語才是孤立語,又稱分析語,或詞根語。即獨立自我發展進化來的表達方法的語言。一種語法手段可表達多種語法意義,一種語法意義又可用多種語法手段來表達。構詞主要直接由詞根來構詞,沒有詞尾語素的變化。一般是SVO型(主-動-賓),即主謂賓結構,這種結構的語言就叫做孤立語(分析語或詞根語),如漢語、漢藏語系的語言。


【日本人表親,南亞矮黑人尼格利陀人】

日本人只是借用了2400個漢字及其發音,日本語基本語素來源古泰米爾語,這是日本語言學大家大野晉教授理論,日本人在面貌上接受了東亞大陸人幾千年的同化,但日本的人文思想一直是紮根於尼格利陀人種文化。


【高緯度讓日本土著阿依努人黑皮膚變淺了】

日本人就是矮黑人種的後代。


溼婆之林伽大王


首先,中文本身也是象形文字,表意不表音,比如“水”這個字,普通話約定這個字讀作shui,但是部分方言卻不這麼讀。水在日語中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被稱為訓讀,為みず(mi zu),第二種被稱為音讀,為すい(su i),雖然讀音不同,但是實際意思是一樣的。音讀發音以名詞為主,訓讀則是動詞。

另外,日語的主要來源是古漢語,以現在的閩南語為主,所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區別。比如閩南語說“接我一支筆”會說成“筆一支借我”,而日語會說“ペンを借ります”,和閩南語序思維一致,還有像 介紹 日語是 紹介 等很多倒序名詞和閩南語一致。

其次,日語被稱為黏著語是因為日語在句末才表達一句話的完整意思。比如中文問“你是日本人嗎?”,回答“我不是日本人”。日語則是“私は日本人ではありません”,和“私は日本人です(我是日本人)”只有句末的差別。除了上述否定形式,敬體形、簡體形、過去形、意志形、可能形也是通過詞末和句末才表達出來。

至於為什麼日語被認為是獨立語系,這就需要問語言學家了,畢竟還有的語言學家認為閩南語是獨立語系。


同道眾人


日語不是孤立語,日語其實是由於偏安一偶意外保留下來的上古東夷語言。而且可以明確是日本基因裡O1的語言。現在能找到的雲南很多少數民族語言與日本很類似,不僅詞彙類似,而且發音模式也類似。在西方有一個巴斯克語就被認為與日語類似,而希臘語也有非常多的類似日語的成份。

事實上日本文化的基礎是大洪水時代大鯀族被帝堯集團打擊,被迫分為幾支向西南、東北潰逃。東北的一部分渡海就形成了日本基礎。後來萁子族的O2b由朝鮮渡海日本,估計是零星長期形成,雖然O2b佔比很大,但因為是舔油戰術,所以日本語言沒有被改變。後來漢族東渡也是這麼個長期舔油的過程,所以日語沒變,日本文化基礎也在學習漢文化中保留了。而逃向西南的就是帝舜大禹分支,帝舜大禹重返中原後,還有留下的。就是後來的百濮。百濮後世受到衝擊南遷,就形成了哈尼等等各種支系民族。由於西南也是偏僻和歷史偶然,所以語言沒有太過分大的改變,也意外保留了。逃向東北的大鯀後裔,還有一部分與西戎一樣西進,就形成了古猶太裡最重要的黃種猶太。希臘克里特島文明就被懷疑為黃種文明。而留在東北的後來受到被漢朝擊敗的匈奴衝擊,所以東胡語言徹底被改變,變成了類似俄語的語言。匈奴裡的白匈奴就是古代白種熊族,有狼圖騰。他們與古羅馬、印度白種為一系。然而通古斯其實是大鯀後裔及其跟隨民族C系。原本語言應該類似日語,可後來卻變成什麼阿爾泰語系,阿爾泰語系其實就是匈奴,尤其是靠近白匈奴的語言。比如彈小舌的音很多。而匈奴祖先苗蠻和熊族的聯姻聯盟也在湖南等地留下了這個語音特點,比如鳳陽花鼓唱詞就有彈小舌的音,的~呀的一的維。他們屬於帝堯集團。而通古斯屬於帝舜集團。至今滿族還自稱畜豬民族,而且滿皇族基因為O1也是發佈過的。完全對應大鯀體系,其祖顓頊就是以豬肉為食和祭祀。但匈奴祖先是畜狗,以狗肉為食和祭祀。可見滿族語原本應該類似日語。也就是沿海九黎的語言。東北的高勾麗、高麗以及契丹的遼、耶律完全對應九黎。九的另外一個讀音就是高。

漢語其實是多種族碰撞出來的精練語,一開始很可能是書面語。都是多種族碰撞時最重要的語音。這些種族,尤其白種幾乎都西遷了,所以漢語能解釋一切古詞彙。日語雖是古東夷語,但裡面很多純日語也能用漢語解釋其本意。最後東夷並不是與華夏對立的,而是本身就是一體。古東夷和周代聲稱的東夷不是一回事。有一個時代,全體人可能都在江浙湖北安徽一帶。大洪水後重心才北遷、西遷,北方才成為政治中心。


國病


古代日本有語言(但幾乎沒文字!)後期漢字傳入(主要是唐朝及吳,元)就“借用”成假名(平假名為草書,片假名為部首)當本地語音符號(平假名主要是本地語,片假名則是外地語~如英德語就相當於片假名拼音而成!)本地語因傳入時代不同(唐宋元吳越等)同一字,假名發音也各不同!另外~日語不是從中文來的(起碼不是漢語)日語是音拍音,漢語則是音節音。(前者幾乎是只念拼而不管音,後者拼音讀完成立真實意思。如日本二字~音節音(漢語僅兩節!)而音拍音念法則至少四節!故從漢語(中文)而來難成立!(更象簡單學外語的早期演變~即外語用本地文字當拼音念~再記入真實意義!如英語用中文當拼音(愛老虎油!~電影中實例,你寫英文很少有人懂!但中文“拼”很容易就明白!)


誠哆2


首先肯定地說《日語從中文來的》是錯誤!日語屬於一個獨立語系《粘著語》,最大的特點是:1語序是謂語在最後。2實詞的功能由格助詞確定 ,這十個格助詞是:に、が、へ、と、から、 や、で、の、を、より。3是日語有形容動詞這個特有詞類。4動詞按使用中變化分為五段動詞與一段動詞,並且在時態表達時會發生音便(音變)現象。

再說說與漢文字的淵源關糸。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先會說後才有文字,日語也一樣。古代海上交通不便,日本至隋朝還非常落後,航海技術有一定基礎後才大批派出留學生、僧人、商人、政府官員來中國學習,歸國後首先把帶回去的漢字分表意與表音用於記錄語言,但日語的結構是沒有改變的。後來由貴族女性按漢字草書簡化後進行語言通信記錄,逐步演化形成了假名(日語字母),再後來由研究語言的學者整理成了五十音圖(發音及語法規律字母表),至此日語體糸才真正完善。

日本長期使用漢字,漢字巳深刻融入了語訁體糸中。明治維新後開始轉而向歐洲學習,剛開始就把拉丁語詞彙意譯成漢字詞彙,比如警察、動物、植物、科學、工程、管理等詞彙是我國留學日本的先驅們又把這些國人一看就能理解的漢字詞彙帶回了她的故鄉並加以推廣。公正的說這是日本文化對中國漢字的貢獻。

中日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交好的歷史遠多於戰爭。唐代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成功到日本傳播文明 ,深刻地影響了日本人的思想。在當代的日本鑑真大師也是天神一樣的存在,奈良的唐昭提寺是鑑真大師主持建造並終老之所,每天都有無數日本人、中國人前去祭祀,懷念這位中日友好的偉大使者。我們的祖先能這樣長久地活在日本人心裡難道不是對我們的尊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