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什么?

慢谈读书


“婵娟”两个字都是女字旁,本来是指姿态美好,或者干脆指美女。


《文选·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薛综注:“婵娟此豸,姿态妖蛊也。”那个字有时候写写成“婵蜎”。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后来,这个词也指其他美好的事物,比如形容花木秀美动人的: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二六:“庭木谁能近?射干复婵娟。”

当然,也可以形容月色美好。比如唐刘长卿的《琴曲歌辞·湘妃》:“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张孝祥《虞美人》词:“满庭芳草月婵娟。”

再后来,这个词就可以指代明月或月光了。苏轼这首无人不知的《水调歌头》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意思就是希望人们活得时间长(长寿是古人心目中的“五福”之一,五福在《尚书‧洪范》里有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以寄托思念。

还有一个词,也可以表示月亮,那就是望舒。这个词本来是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望舒,月御也。”《后汉书·蔡邕传》:“元首宽则望舒朓,侯王肃则月侧匿。”李贤注:“望舒,月也。”

至于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蟾蜍(汉代张衡的诗文中说,嫦娥奔月之后变成了蟾蜍)、兔子(月中有兔子的记载,《楚辞》中就有了),到了后来都可以指代月亮,并且派生出了一大堆文学化的词:


八砖学士


北宋文豪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婵娟”这个词家喻户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中秋节最美好的祝福。而对于“婵娟”这个词的含义,后人往往存在望文生义的错讹理解。实际上,“婵娟”这个词语蕴含的意义,经历了从汉代到宋代上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且“婵娟”入诗,苏轼也并非首次,在苏轼之前,“婵娟”也早已经成了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东汉张衡的《西京赋》、西晋成公绥的《啸赋》,唐代李商隐的《霜月》,晚唐诗人薛莹《中秋月》,唐代诗人孟郊的《婵娟篇》等很多诗歌中,均多次用过“婵娟”一词。

那么“婵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专家的研究考证结果,总结如下:

【“婵娟”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姿态美好”】

《文选•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婵娟此豸,指的是“姿态妖蛊”也。唐代李商隐的《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元代沈禧《一枝花·赠人》套曲:【

腰肢嫋娜,体态婵娟】美。

【“婵娟”作为形容词,指花木秀美动人】

西晋阮籍《咏怀》之二六:【庭木谁能近?射干复婵娟】;《文遗·成公绥·啸赋》:【藉皋蔺之琦靡,荫脩竹之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竹子摇曳婀娜之美;宋梅尧臣《邵郎中姑苏园亭》诗:【薄城万竿婵娟竹,藤缆系桥青板船。】,依旧形容竹子的亭亭玉立的美貌。

【“婵娟”作名词,指的是花木】

宋晏殊《采桑子·石竹》词:【试摘婵娟,贴向眉心学翠钿】;宋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婵娟一种如冰雪,依倚春风笑野棠

【“婵娟”作名词,直接指代美人】

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元李致远《新水令·离别》曲:【青锁畔,绣帏前,少个婵娟,酬不了少年愿】。;清洪升《长生殿•夜怨》:【君王见错,把一个罪废残妆,认是金屋婵娟。

【“婵娟”作为形容词,指月色明媚】

唐刘长卿《琴曲歌辞·湘妃》:【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张孝祥《虞美人》词:【满庭芳草月婵娟。

【“婵娟”作为名词,直接指代月亮或者月光】

宋苏轼《水调歌头》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金瓶梅词话》第七回:【风吹列子归何处?夜夜婵娟在柳梢。】;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

【“婵娟”作形容词,指轻盈飘舞之美

南朝梁沈约《咏雪应令》:【夜雪合且离,晓风惊复息,婵娟入绮窗,徘徊骛情极。

【“婵娟”作形容词,指情丝牵萦之状】

南朝梁江淹《去故乡赋》:【

情婵娟而未罢,愁烂漫而方滋。】;唐李白《古风》之五一:【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娟。

需要补充的是,“婵娟”在唐代中期及以前,还没有指代月亮或者月光的意思,到了晚唐及以后,“婵娟”与月亮才联系在了一起。苏轼在他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中最后两句的意思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赏月”。


作家王麟


此乃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为才子,一生的情怀也异于常人。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市,宋神宗时,中进士,时年29岁,春风得意。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豪,集琴棋书画于一体,金榜题名以后的苏轼,一路游山玩水,在五指山遇到当时的天下第一美女云蝉,云蝉乃赵匡胤第七代孙赵简的私生女。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两个人在五指山相聚三八二十六天,云蝉以身相许,把自己的初夜一直到一百夜,全部给了苏轼。两个人挥泪告别。后来成了永别,苏轼与媒妁之言的老婆结婚了。云蝉苦盼苏轼,情悲意冷,于嘉佑三年,无奈嫁名士黄庭坚。十年后,苏黄为友,终于云蝉得见苏轼,云蝉哭死17次。

中年以后的苏轼,仕途并不顺利,起起伏伏,颠沛流离,其子苏然,娶妻娥娟。娥娟出身名门,喜苏轼多才,故嫁与苏然,苏然才貌平平,怎能与其父相比?娥娟是苏轼的粉,因爱慕苏轼而嫁其子。婚后的娥娟,看着老公头脑迟钝,懦弱无能,终日以泪洗面,每读苏轼诗词,痛不欲生。苏轼眼看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如果自己不上手,就会枯萎。出于善良,苏轼第一次约儿媳相会于牡丹花下,娥娟满腹委屈,此刻见到朝思暮想的人,哭倒后花园的墙,被邻居发现,苏轼扒灰之名传于坊间。

苏轼官场失利,被贬在外,儿媳终日寝食难安,郁郁寡欢,五年后香消玉殒,苏轼听到消息,悲痛欲绝,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词,世人一直认为是苏轼为追忆自己老婆写的,完全错误。云蝉与娥娟,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也是苏轼一生情感的痛苦,苏轼伤心之中,写下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两个女人的思念,苏轼因想念蝉娟而死,死得其所,苏轼乃风流才子,为情所困,为才所困,一生不得志。若得婵,娟二人相伴,苏轼可谓人生尽美,呜呼哀哉,苏轼虽有才,两个心仪的女人都早早离他而去,云蝉38岁,娥娟34岁,两个美丽的女人带着永远的痛苦,离开这个伤心的尘世。才子空断云雨意,佳人已成兰香土。


白这个颜色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婵娟一词,常用的意象有三种: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

唐˙孟郊˙婵娟篇: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 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 腰肢袅娜,体态婵娟。 亦作 婵媛 。

2.指美女、美人。

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 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或称为 婢娟 。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唐˙刘长卿˙湘妃诗: 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以呢,在这句诗中,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千里共婵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

而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千古的离人之愿。


古今知多少


抛开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先来说说这“婵娟”之意。

婵娟,汉语词语,一般常用于三种情况,第一是形容姿态曼妙优雅,美女,美人;第二是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第三是代表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中的文学人物的姓名。

指代“美女、美人”:

唐 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或称为婢娟 。

屈原有两个学生——男为宋玉,女为婵娟:

《屈原》中婵娟的形象: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浮生萦云,她深明大义,爱憎分明,她热爱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勇气。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她与宋玉形成鲜明的对照。她不幸误服了南后阴谋杀害屈原的毒酒,但她却感到莫大的安慰,因为她把为救屈原而死看作是为祖国献出生命,看作自己毕生最高的理想。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在艺术构思中,作者把婵娟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力求以婵娟的诗魂来展现屈原辞赋的精神,婵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圆月寄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

除了《水调歌头》,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文化博物集


“婵娟”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一是指长相漂亮、姿态优雅的美女,二是指皓月、月色明亮,三是郭沫若作品《屈原》里 的人物。

一、 貌美优雅的美人

如清代孔尚任作品《桃花扇》中所写: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二、 寄托相思的圆月

“婵娟”也可比做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人世间的离别在所难免,但无论亲人相隔多远,抬头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明月,这轮明月将两地连在一起,也将彼此的心连在一起。古人常用明月表达思念之情,如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表达了一种远在异国他乡正在饱受离别、思念之苦的游子的美好祝愿。

三、《屈原》里的人物

《屈原》里屈原有一个侍女,名叫婵娟,是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女。她深深尊敬、崇拜着屈原,以屈原的教导为做人标准;她不贪恋权贵,蔑视一切贪慕虚荣的人,也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在屈原受难的时候,是她坚持站在屈原身后支持、鼓励他,一同与邪恶势力斗争,与屈原的另一名男弟子宋玉形成鲜明对比。在婵娟误服了南后赐给屈原的毒酒后,反而觉得很满足,因为她将能为屈原献身看成是自己人生最高的追求、最好的归宿。

所以作者将其比作“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丰富、烘托屈原的精神和形象,是屈原精神的传承。


老照片




谢头条君晚来的邀请了,这个提问,我在前两天就看到楼上许多好友的独有见解和精采之论了,说得高妙,写得霸道,文采风流都被先行一步的友们抢占殆尽了,现在才回答这提问什么的,有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个事呵。关于这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这个寓意和象征,到底指什么?狂客个见以为,只要大家把这首词的开篇小注和开头两句,多读几遍,自然就明白了这“婵娟”,就是指月满中秋的“明月”,“婵娟”就是“明月”,“明月”就是“婵娟”,两个世上最美好动人的词儿,早被苏东坡先生揉合得浑然一体,难分彼此,把千古“明月”的意蕴转换成美丽“婵娟”的象征,将“明月”再次升华到了极臻的艺术境界,这也许就是苏东坡此词非同凡想的精妙之处吧。

这首词是苏东坡先生在甯州(山东诸城)做官时作。当时作者在政治上既不得意,又和弟弟苏辙七年没有见面,心情矛盾抑郁,有消极避世的一面。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由想超脱尘世之外,而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由幻想游仙到月宫中去,而终于排除这种幻想,回到人间现实生活的热爱上来,体现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缚,积极乐观的思想。虽然诗人认为人生终有不不弥补的缺陷,不可能尽善尽美,因而采取避开痛苦,自得其乐的态度,有消极成分。但却能够战胜自我,回归现实,放达、乐观,对生活态度积极都值得肯定。特别是诗人对艺术境界的开拓,赋于丰富想象,词成为了千古绝唱,脍炙人口,正如胡仔在巜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予极高评价,在词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附录] 苏轼词.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①,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下知天上宫阙④,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⑤,又恐琼楼玉宇⑥,高处不胜寒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⑦,低绮户⑧,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年四十一岁。②子由,苏轼弟苏辙。③明月几时有两句,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此句化用李白诗句而来。④宫阙,宫,月宫,阙,皇宫门前两旁的望楼。⑤乘风归去,《列子.黄帝》:“列子乘风而归,随风东西,……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耶?”是说,我想象仙人一祥乘风回到天上宫阙去。⑥琼楼玉宇,巜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灿然。”这里借代指月宫。⑦不胜寒,《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万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故认为月宫很寒冷。不胜,不能忍受。⑧朱阁,红漆华美的楼阁。⑨绮户,雕花的门窗。⑩婵娟,月宫中的仙女嫦娥,这里指月亮(明月)。谢庄巜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蜀山狂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俩句是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面的。

这俩句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所以婵娟指的是明月的意思。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全诗如下: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河history


曾经群里有人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

婵娟]是什么意思?居然有人的回答是[月饼]。

我噗嗤一笑,随即在网站上查阅[婵娟]的涵义,还别说真有月饼的注释,而出处却不详,编辑仁兄莫不是吃货?但要把这句翻译成[即使分隔两地,还能吃着一样的月饼],想必苏东坡也难以接受,虽然他老人家也是吃货一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句出自苏轼写给胞弟苏辙的《水调歌头》,其中这两句更被奉为千古名句,历来广为称颂。如今每逢中秋之夜,常见有人借此吟兴。

虽说是人尽熟知,但如若问及[婵娟]之意,想必大部分人说不出其所以然。在这阙词中,[婵娟]是作[明月]解释,绝非月饼。这两句的正确翻译是[希望你我身心不变,虽然远隔千里,毕竟还能共赏相同的明月],情怀何其宽广。反之,月饼则……



婵娟之义

与上同义的还有许多诗词,例如蔡伸的《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当然,[婵娟]还有作其他意思的情况,常用的有几种。

一.[美人]。如唐人方干有诗,[却教呼桃鹦鹉叶 ,便遣婵娟唱竹枝];

二.[形容姿态美妙]。李商隐有诗云,[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三.[形容月光皎洁]。刘长卿[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四.[花草

]。晏殊[试摘婵娟,贴向眉心学翠钿];

五.[月饼]。不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有不同看法欢迎交流。

欢迎关注诗词补习班,了解更多诗词有关知识。

诗词补习班


抛开书者的《水调歌头》不说。我们先把婵娟二字拎出来,不管古人怎么作为解释,现今社会已经开始有人将它作为名字在用了。然而我们都知道它是美好的代名词,但是古时候的“婵娟”到底是指什么呢?

首先它我们把两个字分开看,婵娟的婵应该是指美丽的女子,而娟更指的是秀丽秀美的样子;然而加在一起,他们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美丽曼妙的女子;解释起来可能有些草率哈;

其次它作为词句中表面的意思,婵娟应该是指月亮(圆月);古时候中国对于月亮有着关于嫦娥的传说,嫦娥的美丽也让无数文人墨客做足了美丽幻想。本来嘛,神话故事就应该是美好的,尤其是出现在其中的正面女子,皆应是曼妙婀娜,英姿卓绝的美好形象。月亮(明月,圆月)是美好的。人长久,共婵娟,皆是对美好的遐想;

最后在我的理解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犹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味。虽然他们一个看似在离别之后的忧愁,一个在聚首之时对美好的畅想,但是其意思是一样的,他们期待着天下大同,亲朋好友的团聚,更畅想着美丽愿景能长长久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书者言尽了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对他们最美好的祝愿。

婵娟,表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更是对美丽人生的期盼;婵娟不仅是美女,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婵娟,不仅圆月高空悬,更是我们心里对团圆最深的牵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