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作战勇猛,拥兵30万,为何还打不过只有2万人的左宗棠?


石达开的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当时太平军的根据地几乎已经全部丢失,石达开只能是流动作战,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流寇式作战。一路上石达开大军只能靠劫掠为生,这样的军队势必使不受欢迎的,所以处处遭到排挤和打击,最后在大渡河的时候,曾经有人要石达开快速过河,但是石达开已经是心灰意冷了。

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石达开手下有60万部队,是当之无愧的太平军第一将领,但是由于洪秀全的消极享乐,导致了太平天国一年不如一年。而对比之下的石达开则要更优秀一点,我曾经试想过如果石达开来主导太平天国运动回怎么样,最后我认为石达开至少可以达到划江而治。

而左宗棠为何两万可以战胜30万,其实这十分正常,拿两万精锐去打击30万士气全无,还有一半是壮丁百姓的部队,肯定是十分轻松的。当时石达开这30万人中,有战斗力的不过十分之一,加上流寇式的作战,几乎是一群逃兵了,被清军赶着跑。石达开一失败,太平天国就永远成为历史了。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其纲领和指导思想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坏就坏在洪秀全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并不是真正想要解救万民。太平天国的革命性是有的,其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例如使得汉人大臣成为了清朝的主角,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也把清政府的财政搞得乱七八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直接用海关税权来向英国贷款,实在可耻!


小司马迁论史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里极具人格魅力和领袖魅力的领导人,16岁出山,19岁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20岁受封五千岁翼王,横扫长江中下游,被清军称为“匪类中最悍者”,号“石敢当”。在1854年,24岁的石达开与44岁的曾国藩在九江、湖口一带大战,大破湘军,打的曾国藩几乎要跳水自杀,幸得部下力保才突出重围。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高层领导内部发生重大内讧,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被杀,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在1853年前就已战死,至此,太平天国首义五王仅剩下翼王石达开,在众望所归下,洪秀全将军国大事委托给他,但是洪秀全猜忌心理很重,同时又封自己的两个哥哥为王,在朝廷上牵制石达开。为避免再次出现内讧时间,1857年5月后,石达开避祸离京,前往安庆。

(石达开避祸出走安庆)

天平天国内乱,清军趁机大量调集兵力,在全线展开反攻,太平天国形势急趋恶化。洪秀全迫于形势,在1857年9月再次邀请石达开回京主政,被石达开拒绝,但是他表示会派遣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人回援天京,他本人则带兵出走南方,以“通军主将”的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这样一来,石达开已经不仅仅是听调不听宣,而是自立门户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石达开在太平天国时期,气势如虹,势不可挡,可是在他自立门户后,却屡屡失败。南攻浙江不成,再入福建,后又返回江西,几经周折,曾国藩都说他“钝于浙,钝于赣,再钝于永,钝于祁”。

石达开在江西大余县休整了一个冬天后,集大兵30万,分兵数路,充分调动敌军在各战场间往来奔突,在1859年5月诸路大军合兵围攻宝庆府,剑指长沙。在这里遇到了左宗棠带领的2万湘军的阻击。战事打的极为胶着,石达开在宝庆城的东南西北四面都布下了壁垒和营寨,断绝守军与城外的联系后,发起了攻坚战。此次石达开千里迂回跃进,打进了湘军老巢,严重影响到了安徽江浙战场的湘军士气,清廷也大为震动,急调围剿太平天国的各部清军回援湖南战场。

(清军星夜回援湖南战场)

石达开围攻宝庆两个月未下,反而陷入了清军的反包围。在宝庆城北面和东面的壁垒已经被清军突破后,宝庆城已经与城外互通消息,继续围困宝庆已经失去了意义。石达开在宝庆会战中折损了很多兵马,为避免士气的进一步蹉跎,他选择了撤退。于是,在对前出的湘军李续宜部进行了十多路猛烈的围攻后,以进为退,快速与清军脱离了接触。

从1859年2月至1859年8月,石达开在湖南辗转作战将近半年,期间与清军交战互有胜负,最终败退,全军回到广西休整。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内堪与杨秀清一时瑜亮的军政全才,他在天平天国早期攻略地方适,组织各地人民登记户口,选举基层官吏,又开科举试,招揽人才,建立起省、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使太平天国真正具备了国家的规模;与此同时,整肃军纪,恢复治安,赈济贫困,慰问疾苦,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并制定税法,征收税赋,为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提供所需物资。同时,石达开作为征西军主帅,打造出来一支征西军精锐。这支部队有着后方根据地作为依托,同时军纪严明,屡屡挫败湘军,成为湘军的主要敌手。石达开出走后,他的部将都留在了安徽,交给陈玉成驻节指挥。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能够带领征西军纵横捭阖江浙战场,其根基是石达开打下的。

石达开出走,李秀成说“将合朝好文武都带走了”,然而实际上军队主力一直在安徽战场转战,石达开带走的所谓的精锐老营大约一到二万人,其余都是沿途招募的兵勇壮丁。因此,这时的石达开远征军的战斗力已经不行了,虽然石达开依旧勇猛,但是缺少能征惯战的兵将,在与训练精良的湘军士兵对阵时,战斗力是比不过的,这也造成了石达开在浙江、江西等地接连失利。

在后期的石达开已经根据军队的特点,制定了批亢捣虚的战术。所遇到的敌人,大多是击溃,极少打歼灭战;所遇到的坚城,大多是绕过,极少攻克坚城。这样就暴露出来石达开远征军作战的特点:不擅长攻克坚城;不能打阵地战硬仗;缺少后方基地,战力不能持久。

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石达开远征军在湖南战场上纵横数百里,并非是此时的太平军多么善战,而是太平军将领的素质高。他们打出了很好的配合战术,使得清军疲于奔命。

因此,石达开远征军看起来声势浩大,号称数十万人,但是其真正可战之兵不过十分之一。所以石达开能够兵围宝庆府,30万众可以会有,但是精锐善战之军不过3万人,这是石达开的看家部队,这些部队里还有广西天地会的友军。加上新近招募的兵勇,所得营兵总有6-7万人。其余20多万人都为随军家属,因为石达开远征军没有后方基地,这些家属也都是随着大军辗转作战。

所以,很多史书都说石达开集大军30万围攻宝庆,有很多水分,实数没有那么多。左宗棠守军2万却是实数。所以,清军与太平军在初期兵力上会有差距,但是也绝非10:1那么夸张。在宝庆会战后期,清军汇聚到宝庆城外的已经有7-8万人,人数已与太平军相当,在战事紧急时,太平军甚至征发童子军上阵的记载。

(宝庆会战)

石达开名声在外,为清廷众将所忌,且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众多将领中比其他人更能正确地选择对整个战局将发生重大影响的战略进攻目标的为数不多的将领之一。石达开出走后,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带领太平军左支右绌打了1年。到1858年9月间,石达开面临这样的军事形势:在西线,包括九江在内的江西各重镇在湘军的攻击下已经失陷,湘军乘得胜之势,开始筹备攻击安徽在天京上游的最后一道屏障——安庆;在东线,清军相继攻占镇江、瓜洲,进逼秣陵关,重建了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再度夹击天京。

1858年底,坚持战斗在安徽和天京外围战场的李秀成、陈玉成等尽管打垮了江北大营,取得三河大捷,但并没有根本改善太平天国所处的不利环境,随后陈玉成就在二郎溪遭到重创。

此时此刻,石达开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对整个太平天国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时势也要求他既果敢又审慎。湘军倾巢东犯安庆,远离后方,暴露了湘军在补员、给养方面的困难,也造成了湘军将士对太平军突袭湖南畏惧。倘若太平军避实就虚,迂回赣南湘南,进攻湖南腹地,从而推向湖北,必将动摇湘军军心,迫使湘军回救湖南。这不仅可解安庆之围,且太平军也可再造高屋建瓴之势。重现1853年2月间沿长江直下,直扑湘军后背,与陈玉成等西征军夹击湘军。

石达开在湖南转战的半年间,调动了太平天国前线的多数清军往援湖南战场,使得天京周围的压力顿减。这种战略布局被更改后,重新再做调整,会大费周章,需要更多时日。这就提供给在天京附近转战的陈玉成、李秀成部良好的战机,使得他们在1860年2月得以集中兵力再次击破江南大营,断送清王朝直辖的武装力量。陈玉成和李秀成趁势经略苏南和浙东,打出了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上的辉煌一章。

(石达开牺牲时才不过32岁)

自天京出走,石达开率领所部征战十五省的发起了一系列战役,"纵观翼王远征之后,历时七载,所过地域共十五省(苏,皖,赣,浙,闽,桂,湘,粤,黔,滇,鄂,川,西康,陕,甘),行程约五万余里。调动了大量的敌军围追堵截,为挽救太平天国的军事危局做出了贡献。

然而,石达开所部的攻势,天京方面却没有过多做配合,他们哪怕是在内部争权夺利(洪仁玕无功受封,引发众王不满,洪秀全于是大肆封王,以至于太平天国官制紊乱),也不愿意与石达开进行东西线的呼应作战。石达开所部在优势敌军的围剿下,部队因故接连发生了三次大的离散,军纪开始涣散,流寇主义出现,十多万大军逐渐走入了败亡的结局。


而知而行


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对于出走天京的石达开,根本没有能力带着三十万人在江湖行走,三十万人中能打仗的最多有十分之一,精锐可能也就有几千人,剩下的都是随军家属,什么老婆孩子亲爹老娘,因为石达开出走后并没有一个做坚强后盾的根据地,家属们也只能跟着当兵的亲人走,当时石达开急于扩军,只要当兵就有军饷,并没有认真训练这帮新兵,不过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也很难训练新兵,因此里头有很多滥竽充数的新兵,只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遇到清兵就作鸟兽散。



清军这里,虽然只有两万人,但却都是精兵强将,而且打仗最需要的粮草问题,左宗棠也毫不担心,士兵虽然虽然对石达开很害怕,但是交了手才发现为何名不副实?

而石达开虽然出走天京,但是却并没有对未来有一个好的规划,不知道自己想要称帝还是要先躲避清军,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思想控制,没有信仰追求,只有混吃混喝,士兵最怕是不知道为何而战,军心不稳。



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反心的异性王,想当年16岁出世,19岁率领千军万马四处征战,20岁就封王,领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对于治理国家,也很有一套自己的治世方略,比如整顿军纪,开科举,慰问疾苦,建立税赋制度,为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提供军费……

但是马总有失前蹄的时候,在围困宝庆府时,并没有趁势一鼓作气杀进去,而是围而不打,结果等来了驰媛的湘军,就像当年的吴三桂,带领人马一路势如破竹,却突然不走了,到了长江就停了,耽误了几个月,给了清军喘息的时间,最后兵败垂成。



原本石达开就没有多少实际可用的精兵,又有内外夹击,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死时年仅32岁。


军事一点通


石达开,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 1854年 1855年初组建水军,两次打败曾国藩的湘军,一路南下连胜,可谓战功卓越。

石达开趁着气焰一路南下,在宝庆之战惨遭失利后,转战广西沿途招纳士兵有几十万人围攻广西首府桂林。石达开回到广西故地,按理来说凭借手下几十万之众,在广西立足打开一个新局面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石达开到了广西,却并没有打开新局面。反而在广西发生了三次致命的部队离散事件,三次事件直接导致了石达开部队元气大伤,为日后战败被杀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是1860年3月,石达开猛将石镇吉部攻打百色失败。

第二次是 1860年5月石达开放弃庆远导致队伍离散。

第三次是1861年初,曾广依部黔入桂之战的失败再次导致队伍严重离散。



由此,石达开的几十万大军损失惨重。石达开不得不重新整顿力量,率领剩下的几万人借道贵州入四川,进入贵州后,将队伍分成三支从不同方向进军。三支队伍不能协同作战,各自为阵,犯了流寇主义的错误。最终石达开部孤军挺入四川,最终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



石达开打不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左宗棠这边虽然只有两三万人但都是精锐部队,而且在后期兵力是一直增加的,与石达开相差无几的同时石达开虽然号称三十万但是能作战的也没某多少。二是进入广西之后,损失了精锐大将,三次涣散。三是太平军后期军纪已然涣散,流寇主义作风出现,民心大失,失去了群众基础。四是石达开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兵力过于分散和入蜀作战的失误。五是太平天国内部的各王盟军都在忙着内斗,根本没有支援。


万古如山


笔者认为,就军事实力而言,太平军和湘军实际上是旗鼓相当,特别是前期。然而湘军最终能以少克众,最终消灭太平军,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因为经济问题。

满清王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曾经授权湘军在江南各省自筹粮饷,而且还允许湘军推行赏官制度,即湘军统帅曾国藩可以在湘军内部卖官鬻爵,虽然大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官职,官职无论虚实,其社会地位却是相等的。这在官本位思想即位浓厚的封建社会却还是又极大地诱惑力,人们都把当官看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资本。湘军经过十多年战争,获得官衔的至少在10万人以上,其中三品官就有5万人以上,一品官就有4000人以上。这对于提升湘军的士气是个极大地刺激。

再一个就是经济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清王朝由于连年战争,财政十分吃力,而湘军的待遇又远高于政府的八旗、绿营兵,无奈之下只好授权湘军自筹粮饷。湘军是靠裙带、师生关系发展起来,成立之初的军费由地方的富商募捐和自己借贷而来。随着战事扩大,这种方式根本难以满足日益已发展壮大的湘军。于是曾国藩改变主意,经过朝廷批准,开始在自己管控的地方搞大规模的设卡收费,即所谓的厘金制度,专门针对过往的中国商人和中国货收税。这一方式虽然严重破坏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政府的税收制度,却给湘军带来了极为充足的粮饷,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

再看看太平军,大部分出自贫苦农民,受洪秀全等人宣扬的“天国世界”这一梦幻宗教鼓动起来造反。采取流寇战术,基本上打下一个地方,吃光喝尽,然后再到下一个地方,继续吃喝。有时候还在占领区胡乱征税征粮再向天京进贡,供领导人享乐,有些封了王的王爷也在自己的地盘如法炮制,搞得上上下下怨声载道。如此混乱的经济秩序根本难以保证太平军的后勤供应,持久的战斗常常因缺粮而导致军心涣散,石达开虽然有数十万人,却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随军家属,人数虽众战斗力却不高,更不用说由于供应困难而造成的巨大影响。败于不足2万人的左宗棠部湘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1856年大内讧之后,石达开回到天京与洪秀全的两个哥哥共事了一年,然后由天京出走安庆,又在安庆带着10万人马出走江西,打算在赣湘浙闽一带另创局面。但从1857年10月率兵进入江西,到1859年8月败走广西,石达开的作战总体上是不顺的。先是在1857年12月围攻安远县未得手,并在清军的反击下遭受重大损失。而后试图以南安为据点开辟根据地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于是撤出江西进入湖南,计划以湖南为跳板入蜀。

不幸的是,当时湖南的实际当家人,并不愿意轻易放石达开过路。这个人就是时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左宗棠,湖南军政大局全在这位师爷掌管之下。

一直到进入湖南之前,石达开都不具备将兵力从七八万发展到30万的条件,首先是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其次是败多胜少,军队的凝聚力自然会差一些。而且,他从安庆带走的10万人马中,除去随军家眷,实际作战人员不过七八万人。所谓石达开拥兵30万的说法是不实的。

所以石达开在与左宗棠交手之前,他带领的不过是一支没有后方支援、兵力不过数万的屡败之师。反观左宗棠,他不仅占据主场优势以逸待劳,还得到了周边各省军力的有力支援,在兵力上甚至是超过石达开的。

那么石达开在湖南有机会壮大力量吗?答案是更难。湖南是湘军的大本营,是当时清廷干将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家乡,当地的社会状况完全不同于太平军起家的两广,不具备支撑石达开起义运动的社会基础。

石、左两人的关键性较量发生在湖南宝庆(今邵阳市)。石达开率军进围宝庆时,宝庆城内有守军三万余人,左宗棠也已早一步指令宝庆城外的百姓和物质迁入城内,并焚烧城外民房,坚壁清野。

与此同时,湖北巡抚胡林翼派李续宜、曾国藩派萧启运、骆秉章派田兴恕等率军增援宝庆,围城的石达开陷入到被援军反包围的态势。于是一场攻城战,逐渐演变成历时三个月的拉锯战。最终,李续宜、刘长佑等援军步步逼近,“意将裹贼入围,成兜剿之局”,石达开在数次出击失败后被迫退走广西。


读历见闻


在太平天国刚刚起事的前几年,清妖的军队还是以使用冷兵器为主,再加上贪生怕死、训练缺乏、军纪溃散,这样的一支军队,会有什么战斗力?因此,早期的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在两年的时间中,就攻下了南京,并把她作为首都。不幸的是,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最高阶层--洪秀全、杨秀清之流,革命意志逐渐消退,耽于享乐,从而失去了一鼓作气,剿灭清妖的大好时机。与之相反的是,清妖那边,却增加了后来的所谓中兴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之辈。这些人的素质,丝毫也不逊色于太平军阵营的石达开等人。在曾、李、左、胡等人的努力下,清妖逐渐站稳了脚根。辛酉政变后,见识过外洋夷妖坚船利炮的奕訢、慈禧叔嫂,更是引进了外洋夷妖的势力,来镇压太平军。在天京事变后帅师出走的石达开,虽然也沉重的打击了清妖。但是,由于清妖已经拥有了先进武装和外洋夷妖的支持,实力大大增强--它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四处围剿太平军。而大量家属参杂的石达开部,由于包袱沉重、作战理念落后、补给匮乏而实力逐渐衰落。随着太平天国以及石达开部的不断失利,士气不断衰落,叛变溃逃的现象不断出现,石达开部越战越弱。而最后,大渡河边,英雄落幕,中国旧式的农民战争,也行将告终。(图片源自网络)








孤独的人209381559


石达开佣兵何止三十万人,其兵势最胜之时,兵力达到五六十万人!但是,人多并不代表有战斗力!

首先,石达开单干以后,迅速扩兵,来者不拒。采取的还是太平天国那一套,不管你是地痞流氓,还是无业游民,只要信教参军就行。

而且,还携裹大量无辜百姓!比拉壮丁还狠,动不动全家都被卷入军营,凑人头!这就是一支“鸟兽”队伍,出去游行还行。要是遇到正规军,很容易就被击溃。

所以,这样的队伍,就是人多。训练装备都不行,而且,还不团结。趁势烧杀抢掠还行,搞攻坚战,那就等于送死。

石达开部队的表现确实如此,遇到李续宜、刘长佑率领的湘军时,往往一触即溃。三十万大军对阵宝庆城外一万多清军依然落下风。

其次,石达开没有了根据地,失去了粮草后勤支撑。这时候的石达开,就是流寇。走哪抢哪,根本不可能在一处久居。


再者,石达开率兵30万,围困宝庆时,他的对手是骆秉章和左宗棠!尤其是左宗棠,那是优秀的汉族地主代表。石达开就是一个无业游民。整体素质跟左宗棠没法比。

最后,石达开打仗,善于“投机取巧”,不善于打硬仗,攻城战。在宝庆城下,石达开三十万人围困宝庆,就是打不进去!而且,幻想“围点打援”,结果,三十万人被打的就剩下几百人。


总之,不要高估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打仗,一看军队素质,二看将领能力,三看队伍士气。

明末时候,明军经常用几千人赶着十几万农民军乱跑。但是,明军遇到满清,又会被满清赶着跑。

就算到了近代,也有这种事例。九一八,几百日军攻打北大营,七千东北军精锐就这样被"击溃了"(逃跑)。此后,在东三省,三五日军,都能占领一个县城。

唉,队伍不好带啊。


勇战王聊历史


因为这是瞎说。这次战役大概指得是安庆会战,因为石达开跟左宗棠直接交手,也就两次,这次最有名,不过在《清史稿·左宗棠传》里,也只提了一笔。

首先,不知道这一说法来源何处,两军各自状况很多人都没搞个大概。

太平军人数本来就不清楚,刚开始曾国藩还夸大太平军总数,说有三十万,后来又说二十万,等到安庆会战结束,太平军撤军时,曾国藩又说太平军原来只有七八万,里面还夹杂着不少老幼妇孺。

清军人数也不是两万人,确切说将近七万人,包括有守城的,有增援的。这个人数,清军劣势不明显,再加上,太平军是攻城,清军是守城,清军无论从兵员的素质,武器装备,粮草各方面,都比太平军有优势。

其次,这次战役,不是石达开跟左宗棠单打独斗,参与这次会战的还有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等很多清军将领,他们虽然不一定到战场,但是却遥控指挥,而且包括守城军和连续不断的援军,指挥权不在一个人手里。

可以说,石达开一个人,打大半个清廷的将帅。湘军集团,楚勇集团,很多人参与进来。

自古守城容易攻城难,即便攻城时,有人数的优势,也不一定肯定就能攻下来。石达开这次败了,也有这个因素。


西堤君


石达开出走开京时兵力30万?这个数字来源于民间小说和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时各地奏报档案,清军报太平军数量时夸大非常严重,这是个非常虚构的数字。1857年石达开出走时,太平天国的主要将官,天京和其它地区大多数人均未随石达开出奔,只有驻扎在江西安徽的直辖部队跟随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1854年恢复了通婚家庭制,所以跟着出走的除作战部队外,还有大量的家属,按各方史料记载,起初带走十余万人是有的,但是精锐作战部队也就几万人。

图为太平天国的结婚证书。

石达开出走天京达到安庆后,以通军主将身份指挥全国军事,但不久洪秀全重新任命了五军的主将,不但把石达开的通军主将给撤职,连同石达开自己部队左军主将位置也被拿掉了。农民起义有个特点,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被撤职又不愿意背叛太平天国自立门户的石达开没多久就面临了内部分裂,有的将领收到天京的橄榄枝后脱离石达开回到天京,1858年将领李能通投降清朝,特别是1859年石达开宝庆会战受挫后,何文彪脱离部队、周春、陈荣等不辞而别回归天京。

图为太平天国时期铸的钱币。

1859石达开率部发动宝庆会战,但奈何宝庆府坚固城墙和有利地势,城内有外国人援助清政府的开花炮弹,石达开部离开天京后兵力流失和大肆扩军导致战斗力严重降低,无粮草无支援的石部久攻宝庆城不下,这时清军各部和湖南地方武装团练都围了上来,左宗棠就是其中一支,以当时的战况来看,清军数量最少在8万以上,远不止2万。

图为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玉玺。

出走天京的石达开辗转10几个省市,被清军围的到处跑,早已变成了流寇,部队也变成了杂牌军,而受到欧洲列强支持的清军战斗力越来越强,特别是曾国藩1861年攻破安庆后,在此时特立第一座洋务运动单位:安庆军械所。造的枪炮全被应用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斗中,直到1862年石达开过大渡河时,仅不到一天时间就渡完,那时的部队仅剩几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