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碧桂園

得失碧桂园

楊國強穿著得體的白襯衣,笑起來皺紋很深,像一朵盛開的菊花。和鋪天蓋地的碧桂園項目廣告、層出不窮的大小段子、或勵志或吐槽的刷屏雞湯相比,64歲的碧桂園董事局主席保持了自己的神秘。銷售額已經超過5000億的碧桂園開始進軍農業,且由楊國強直管,他不得不再次站到舞臺中央。一牆之隔的大報告廳裡,政府官員和農業專家們高朋滿座,他忙裡偷閒出來見客,從農民到地產商,再到農民,楊國強二次創業。

“你們也知道,我很多年沒有接受採訪了。”楊國強說,“我不想做個名人。”他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偶爾在央視閃過幾秒。但首富標籤、地產老大、捐款扶貧、股票漲跌,即使不在江湖,行業榮枯中,他也難抽身江湖風浪。

這種刻意的低調謹慎,源於這個行業曾一度千夫所指,以及楊本人悶聲發財的順德特質,一定程度上或許也源於他的優越。沒有彎道超車的驚悚,沒有硬橋硬馬的對抗,沒有捷徑,似乎也沒有彎路。一個曾被貼上郊區大盤標籤的開發商,就這樣成為宇宙第一。

我不知道楊國強是否有過短暫的得意,也不知道他會不會趁著酒意問一句:我怎樣才能流芳百世?但他確實沒有故事。不像孫宏斌命運多舛,也不如許家印長袖善舞,更不及王石灑脫任性,偶爾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他的毛筆字,但你永遠不會看到他像王健林一樣鏗鏘放歌。由表及裡,他更像一個土中刨食的農民。2009年冬天,他成為首富那年,在北京霄雲路的漫天風雪裡,面對鳳凰衛視主持人曾子墨的提問,他一臉嫌棄地說,你不看新聞的嗎,早就不是首富了。

當然,楊國強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和生活中的他也許相去甚遠。比如有人說他吃飯從不超過10分鐘,也有人說他在設計部門的每一張圖上都要簽名。神秘感導致以訛傳訛或者誇大其辭,人性是複雜的,每一個楊國強,都是真實的楊國強。無論是訴說貧苦往事、還是氣吞萬里的萬億銷售目標;是常年投資教育堅持扶貧、還是高週轉壓力下的大小鬧劇;所有的榮耀和指責,最終都要落到楊國強身上。他必須承受這一切。

榮耀與爭議

7月19日晚,《財富》發佈2018年世界500強排行榜,碧桂園以335.7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名353位。很多碧桂園員工在朋友圈刷屏,從集團總裁到基層員工。在房地產這個略顯浮誇的行業裡,刷屏也是公司執行力的一種。但接觸過碧桂園的不少行業人士都說,這家公司的員工就像“北滘鎮”這個座標一樣,透著純粹和質樸。“這些刷屏是發自內心的驕傲。”

在碧桂園綠植覆蓋的總部大樓下,川流不息的年輕面孔腳步匆匆。大多數人臉上看不到焦慮,也許焦慮是中年人特有的產物。這裡確實很像一個大工廠,同樣的景象在北京亦莊、山東煙臺我都看到過,更不要說深圳龍華——這些地方屬於擁有120萬員工的富士康——世界500強最新排名24位,在中國企業中僅次於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國建築這些央企巨頭。更多碧桂園人把這裡看作學校,,一些離開的員工之所以離開,並不是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而是因為遇到職業瓶頸。這個全國超過1000個項目的巨型公司,對人的需求永遠處於飢渴狀態。

按照碧桂園的計劃,2018年底,公司將會有1000個博士,這顯示出碧桂園的野心。碧桂園人士說,如此龐大的人才儲備,已經不止針對地產行業,更多著眼於未來更長遠的業務需求。已經離開碧桂園的前CFO吳建斌在他的書裡說:用重金聘用博士生加入到公司,並建立培養計劃,由一線領導人直接帶......而成就共享機制,把20%的利潤分給員工,這是一個很好也很實在的激勵機制。

對碧桂園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面對的機會就像遍佈全球的1000個項目一樣多,碧桂園駐紐約公司總經理劉曉東曾經在朋友圈感慨工作的“枕戈待旦、繁重而孤單”,但他也說“結果才是最大的慰藉”。2017年冬天,他負責紐約的兩個項目,但如果公司拓展順利,他可能會成為碧桂園在美國整個東海岸的負責人,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然也是巨大的機會。他目前所在的江蘇區域在2016年賣了367億,平均一天一個億,總裁劉森鋒也以1個億的總收入,成為碧桂園的吸金王。時勢造英雄,榜樣的力量無窮大。

只打造自己的理想國是不夠的,不符合楊國強對這家公司的期許。從1992年到今天,碧桂園從郊區之王做到宇宙第一,上有楊國強的戰略和運勢,下有三軍用命,造出好房子才是它賴以生存壯大的最佳姿勢。

在地產行業裡,速度與質量是永遠的天敵。上海、杭州等城市爆出的建安事故,是碧桂園萬億狂奔路上的一聲棒喝。業內人士是寬容的,易居企業集團在香港上市前一天,董事局主席周忻說:“有一家企業最近風波不斷,但我覺得1000多個項目遇到這種情況太正常了,它還是一家好企業。”但對圈外人而言,無論企業講出什麼花團錦簇的故事,產品、質量才是永遠的唯一。宋衛平兵敗綠城,迅速再造藍城,靠的還是昔年的產品和人品。

楊國強其實早就意識到過這個問題。2010年,他從中建五局挖來莫斌,除了看重他21年中建系履歷,更看中他在工程質量上的管理經驗。我第一次在辦公室見到莫斌時,他剛從工地回到辦公室,幾乎是“滿面煙火色”。楊國強在旁邊說,“自從莫總來,我們的公司的工程合格率超過了95%。”那一年,碧桂園銷售額329億。2015年,我第二次專訪莫斌,他指指旁邊一圈人說:他們都是新招的博士。8年後,銷售額超過5500億的碧桂園需要找回初心。這並不容易,行業分化,一日千里,碧桂園要做海外、做農業、做產城融合、做文化教育、做智能機器人、哪一條路都不是坦途。

弗裡德曼曾經說過,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為股東賺錢。但在中國,馬雲說: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萬科董事長鬱亮也不止一次表示:客戶第一,員工與股東誰是第二的問題,合夥人制度已經解決這個問題。流水8年間,逐本求末時,碧桂園需要一次迴歸。

得失碧桂园

(碧桂園總部大樓)

迴歸與遠行

不知誰的一句話被張貼在碧桂園的書吧裡:你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

這是一種很直接的勵志方式:在碧桂園總部的酒店裡、餐廳裡、辦公樓裡、甚至是廁所裡,都有許多標語和名人名言,白紙黑字。我去過許多互聯網公司的辦公室,幾乎清一色的主打輕盈和多彩,但碧桂園顯得古典而奇特,這讓她更像郭臺銘的富士康,不管在北京亦莊還是山東煙臺開發區,富士康廠區的樓梯上都會貼滿各種總裁語錄,比如,我們要做打不死的小強。

在資金密集、人才密集的地產行業裡,或許唯有如此直白,才能做到簡單高效、如臂使指,楊國強才能在自己的王國裡決勝千里。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把企業家分成三類:交易型、管理型和創新型。在14萬億的地產大盤子裡,已經5500億的碧桂園有難得寸進之惑,楊國強需要創新。

相比進軍巴厘島或者做智能機器人,挺進農業與碧桂園的氣質更不違和。楊國強從少年時耕田、犁地、插秧、開手扶拖拉機,農活無一不精,他對“農民”二字的理解大概超過地產,

我問他,這是個深思熟慮的決定嗎,下決心做農業考慮了多久。他點頭:我其實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你看我什麼時候胡說八道過?

除了天然的情感,楊國強覺得碧桂園做農業有很好的基礎,“有機器人,有鳳凰優選的萬名業主,還有政策空間。”唯一的短板在於人才。一個小時採訪時間裡,他說了三次,你們一定要幫我宣傳,有了好的人才就沒有做不成的事。“在做農業上,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碧桂園的騏驥一躍,但農業確實被不少人看作對沖地產夕照的重要戰略,儘管楊國強並不承認這一點。“你對地產行業有緊迫感嗎?”面對這樣一個被稀釋後的問題,他提高了聲線,重新調整坐姿反問:“哪裡有什麼緊迫感?”

提問過程是緩慢的,氣氛有些凝重,直到一個記者說,我也當過農民,楊國強回憶起40年前的艱辛時,他突然毫無徵兆地笑了,發出很大的聲音。這笑聲持續了好幾波,面沉似水一張臉突然生動起來。

他有資格撫今追昔,或許想起過去的某個日子某個故事甚至某個人,這一刻,我知道,平時鋪天蓋地的公關稿子包裝出一個幼時貧苦的鄉村少年,為什麼這種故事能得到楊國強的認可,他是以此為榮的,就像他腳上那雙黑灰色的輕盈的不繫帶運動鞋一樣,這是他的人生底色。

他回憶過去,觀照此時,也許有種由衷的快意。在武俠小說裡,天賦異稟的少年,總要經歷打怪升級的艱辛歷險,才能笑傲江湖,對楊國強這樣的企業家來說,亦是如此。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儘管50年往事多不可考,但終歸是一個千磨萬擊的勵志故事。

一個女記者,盡力用緩慢的語速提問,討好的語氣像是在哄孩子,又或者,楊國強稍顯滄桑的長相和晦澀的順德普通話讓她不得不小心翼翼,怕他跟不上普通人的話語。但他的高管們知道,楊國強並不老。他謀劃碧桂園的一切,小到一張設計院的圖紙,大到3000公里外馬來西亞填海造城、投資1000億美元的浩大工程。

這一度讓設計院的同事壓力山大。我問他,你現在還有多少精力放在農業上,你以前經常修改圖紙。他說,他們(同事們)現在都很厲害。

馬來西亞的森林城市,被包裝成一個未來世界。一期工程即將交房,在七個月建成的酒店裡,你看到沙灘上的動物雕塑,稍顯寥落的商業一條街,鮮見大品牌入駐,酒店裡已經失修的電梯按鈕,都有一種樸素的滑稽。但這是一個龐然大物不斷進階的過程!當你還在吐槽他的粗糙時,他已經完成了自我進化。

這個行業裡有值得尊敬的企業嗎?畢竟它一度流淌著不道德的血液。也許大就是美,達則兼濟天下,結果決定一切,這些真理都可以用來詮釋一個5000億銷售規模的巨獸。儘管它挑戰重重、爭議多多。2015年,萬科總裁鬱亮帶領60人高管團隊拜訪碧桂園,那一年從銷售數字看,萬科還是老大。但鬱亮對楊國強說:白銀時代,萬科駕車,須尋平路走,而馬可走崎嶇;2018年年中,有人曾開玩笑地問龍湖地產董事長吳亞軍,你推薦幾隻地產股票吧。她想了想說:我覺得碧桂園不錯。

採訪結束後,楊國強拿著一個灰色帽子,和他未來的農業ceo在總部廣場上且行且聊。陽光甚好,雖然你很難在他身上找到詩意,但他留下無數遐想。近30年中,萬科曾開創一個地產時代,它對行業的研判和獨特的公司文化有目共睹;其間也有綠城、中海等公司不謀全局、只攻術業、求仁得仁。2017年,當碧桂園終於坐上行業頭把交椅後,楊國強希望它將是怎樣一個存在?

交流請加微信:37465244 (註明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