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新領域:資產證券化與供應鏈金融或成新熱潮

隨著社會化分工的不斷成熟,現今

供應鏈金融強調的是上、下游成員企業相互競爭與相互協作的特殊關係,換言之,誰有競爭優勢誰有話語權,誰來制定交易條件與習慣。

其中的特殊關係則是,從最初級的原物料,經過加工、製造、運送到最終消費者整個鏈條,形成了該行業特性。在此種情形下,金融機構瞭解上、下游議價能力與行業交易特性,經過風險評量,提供綜合化、多樣化和客製化的金融產品或服務,滿足鏈條上成員企業金融需求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新領域:資產證券化與供應鏈金融或成新熱潮

一、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歷程

1、供應鏈金融1.0:以人工授信審批為主

供應鏈金融的模式被籠統稱為“1+N”,銀行根據核心企業“1”的信用支撐,以完成對一眾中小微型企業“N”的融資授信支持。供應鏈金融1.0銀行授信依託核心廠的信用,來緩解銀行對其上游的供應商或下游經銷商授信風險,採取人工授信,一事一議,所以無法藉助科技手段達到批量獲客。

2、供應鏈金融2.0:以銀企直聯為核心

供應鏈金融2.0以銀企直聯為核心。核心企業採取自動化的ERP來管理供應鏈,以降低庫存成本和及時響應客戶需求,此時銀行為了提高服務競爭力,遂與核心企業達成“銀企直聯”的協議,由於得到核心企業的配合,銀行除了可以依託了核心企業的信用對上游供應商與下游經銷商授信外,還可以達到批量獲客目的。

3、供應鏈金融3.0:以三流合一平臺為核心

供應鏈金融3.0以三流合一平臺為核心。供應鏈金融3.0是以平臺為核心,整合商流、物流、資金流成為三流合一的信息平臺,銀行握有供應鏈條上所有成員企業的交易信息,以“互聯網+”的思維模式,鼓舞了銀行不斷的創新或改革商業模式,打破了二八定律,讓銀行瞄準著80%的中小客層。由於有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支持,可以大幅的降低銀行操作成本與風險管控成本。

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制約

1、推廣面臨的瓶頸

國內從供應鏈金融1.0的“1+N”商業模式發展至今的供應鏈金融3.0 "N+N",約有十幾個年頭,經IBM公司研究調查結果,供應鏈金融產品約75%在存貨融資與預付款融資,銀行仍侷限於傳統的抵押貸款思維;然而保理業務僅佔25%,銀行仍無法迴歸依託貿易融資具有自償性的特性授信。

簡而言之,銀行無法僅以買方還款做為第一還款來源進行授信,追究其原因就是風險考慮。因為銀行在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管理,是依託著核心企業的信用,垂直的對其上游供應商與下游經銷商授信,為確保銀行債權,銀行推廣供應鏈金融業務面臨以下瓶頸:

2、授信對象的侷限性

由於全國徵信系統尚不完備,供應鏈上的中小或小微企業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無法直接對其授信,因此銀行授信是依託著核心企業的信用,不論是核心企業對上游供應商的最終付款責任,或是對其下游經銷商的擔保責任或調節銷售,皆以核心企業的信用為槓桿衍生出來的授信。銀行除了需要核心企業配合外,銀行也只能侷限於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或一級經銷商(即與核心企業直接簽約的供應商與經銷商),至於二級以上的供應商與經銷商,則因為與核心企業無直接採購或銷售合約,所以銀行無法提供融資需求。

3、科技整合的侷限性

核心企業雖能滿足銀行單獨授信的標準,但其自身的科技系統,是否能將供應鏈條上的上、下游成員企業交易訊息整合一起,使得鏈上的採購信息與銷售信息透明且可信賴,這決定了銀行是否獲得對稱的信息而支持對上下游成員企業的授信。另外,交易信息的真偽如何驗證?交易信息是否被篡改等等問題也制約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推廣。

4、交易全流程的可視性

供應鏈金融是整合了商流、物流與資金流,如果線上的商流與線下的物流無法達到信息透明且全程可視,銀行對押品的控貨權可能產生風險疑慮,也會制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

三、區塊鏈打通供應鏈金融的瓶頸

基於風險管理的考慮,銀行僅願對核心企業有應收賬款義務的上游供應商(一級供應商)提供保理業務(應收帳款融資)或是對其直接下游經銷商(一級經銷商)提供預付款融資或存貨融資,因為銀行信賴核心企業的控貨能力或是調節銷售能力。

反之,除了一級供應商或經銷商外,銀行一般不願直接授信。另外,在金融實際操作上,銀行非常關注應收帳款債權“轉讓通知”的法律效力,所以都會要求一級供應商或核心企業籤回“債權轉讓同意書”,如果一級供應商或核心企業無法籤回,也會造成銀行不願授信。

若銀行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開發一個供應鏈金融‘智能保理”業務應用系統,提供給所有供應鏈上的成員企業使用,二級供應商利用“智能保理”系統將開給一級供應商的發票上記載著該應收帳款已轉讓給某銀行的編碼(編碼A),發佈在區塊鏈上,一級供應商在此發票紀錄上添加其他必要的編碼(編碼B)之後連同原轉讓信息變成編碼A+B,再發布在區塊鏈上。

依合同法第79條和第80條規定,此智能發票已達到債權轉讓法律通知的效果,核心企業當貨款到期時依法應直接將款項付給銀行(如下圖)。此外,銀行也可以利用“智能保理”系統追溯每個節點的交易,勾畫出可視性的交易全流程圖,所以區塊鏈技術為推廣供應鏈金融“保理”業務到核心企業的二級以上的供應商提供良好的基礎。

銀行對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除了擔心其還款能力外,也關注交易數據信息的真實性。供應鏈金融業務實際操作中,核心企業是以其ERP為中心化的模式串連上游採購信息與下游銷售信息,所以銀行必定調查核心企業所用的ERP系統的生產商,由於國際或國內大廠生產的ERP系統結構較為複雜,交易信息較不易被篡改,銀行對其信息的信任度有所增加。

儘管如此,銀行仍然擔心核心企業與供應商或經銷商勾串篡改交易信息,所以投入人力與物力反覆驗證交易信息的真偽。反觀區塊鏈具有一致性、可溯性和去中心化的特點,因此可將供應鏈上所有的交易數據記錄分散在所有結點上的數據庫,且區塊鏈上的數據都帶有時間戳、不重複記錄等特性,即使能篡改某個節點的交易數據,也無法隻手遮天,所以區塊鏈解決了銀行對信息被篡改的疑慮。

另外,銀行在操作供應鏈金融的“存貨融資”和“預付款融資”的貸後管理,必須編列一定人數的“巡核員”,來核實押品是否存在與押品價值是否減損等工作,造成銀行投人很多的人力與物力,增加銀行操作成本,致使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如果銀行利用區塊鏈“智能資產”來管理所有供應鏈上交易押品,不但能夠驗證押品的真實性,同時也可以監控押品的轉移,如此一來,銀行可以節約投人大量的人力巡核與盤點押品,也可以減少操作風險和降低作業成本。

四、區塊鏈與資產證券化

1、區塊鏈最適合之ABS領域

從區塊鏈的特性及實踐應用中來看,債權類資產是區塊鏈最適合的ABS領域:第一在於信用,第二在於去中心化。

(1)在於信用。消費金融具有小而分散且現金流穩定的特點,天然適合作為資產證券化的底層資產。但是互聯網消費金融中的信用問題成為影響其融資的重要障礙,而區塊鏈無需藉助第三方就能對交易雙方的信用歷史進行真實呈現,這能有效解決消費金融中的信用問題。

同樣的,應收賬款ABS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用問題,如票據、信用證、企業應收賬款、保理債權等,而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則能使供應鏈上的每筆交易得以錄入並開放給所有參與者。

(2)在於去中心化。ABS對底層資產風險分散性的偏好與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質不謀而合。

2、區塊鏈最適合之ABS環節

ABS流程中,與區塊鏈最契合的環節在於底層資產的形成、基礎資產的轉讓、基礎資產的存續期監控、二級市場的證券交易等。

(1) 底層資產的形成。目前區塊鏈對ABS的應用切入點多集中於底層資產的形成過程。運用區塊鏈技術,每一筆基礎資產的真實性可被所有參與主體確認並共享,極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對稱。這對於PRE-ABS基金尤為適合。另一方面,在循環購買的ABS結構中,區塊鏈上的多重簽名可極大地提高循環購買的安全性及效率。通過設置多重簽名,可約定至少獲得兩方參與主體(如資產服務機構和管理人)的一致簽名同意後才能決定資金流向,實現共同決策。

(2)基礎資產的轉讓。資產的每一次轉讓都完整真實地記錄在區塊鏈上,方便追蹤資產所有權,這能有效防止“一筆多賣”現象。另一方面,區塊鏈上的交易通過腳本實現,減少人為干預,其中可內置智能合約,提高資產轉讓的效率和便利性。

(3)基礎資產的存續期監控。存續期對基礎資產的監控與上述資產的形成和轉讓思路相似,均是依託區塊鏈的開放與共享精神,對整個資產池的存續期進行嚴格地跟蹤和監控,方便數據分析和處理。同時,在區塊鏈上記錄每筆資產及其逾期早償情況的行為天然就是信息披露。

(4)二級市場的證券交易。目前ABS二級市場流動性不足是ABS發展中的一大症結。ABS持有人記錄在區塊鏈上,甚至隨著不同區塊鏈之間的聯結形成區塊鏈,投資者可共享ABS的底層資產狀況,這為ABS交易提供了一個透明、安全的交易平臺。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能提高對證券登記、交易與結算的效率,滿足監管和審計的要求。

3、最默契之各參與主體

區塊鏈技術的引入,使得ABS各參與主體對資產池的同時監控成為可能。在區塊鏈上,記錄每筆資產詳情的賬本對所有主體開放,使得計劃管理人對資產的盡調的詳實性提供了有力支持,使評級機構可對每一筆資產的質量進行分析而非由於技術所限採用抽樣調查手段,使律所能更大程度地把握整個資產池的法律風險,使資產服務機構更便捷地掌握資產的還款和違約狀況,使投資者能穿透底層資產增加信任度。

區塊鏈不僅僅是一項可廣泛應用於各領域的技術和工具,更蘊含了一種包容、平等、開放的思想。資產證券化一直在朝著更關注基礎資產質量而非主體信用、同時關注資產分散性的方向靠近,區塊鏈透明、高效、共享、去中心化的內在精神與資產證券化的內核不謀而合。

銀監會舉行的“中國銀行業盤點‘十二五’展望‘十三五”’的新聞發佈會,揭示銀行業應該“注重創新和改革”及“注重普惠金融的發展”,簡而言之,就是鼓勵銀行業多用“互聯網+’’科技手段和思維模式來創新和改革金融,並將實惠及資源確實地落到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等實體產業,真真正正地發展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就是瞄準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的金融解決方案,國內銀行業推行十餘年,雖具規模,但對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仍是杯水車薪,歸根結底其中原因就是風險管控與操作成本考慮。

如今金融科技發展迅猛,國外知名銀行趨之若鶩紛紛投資成立區塊鏈實驗室,就是因為區塊鏈真正的能將交易數據,實現開放、一致、真實驗證且不能篡改,銀行能更好地管控風險和大幅降低銀行作業成本。

區塊鏈技術未來的發展與應用,可能成為銀行推廣供應鏈金融業務最佳的解決方案,銀行可以不再侷限押品融資,而漸漸轉向省時、不需控貨和低操作成本的保理業務,服務更多的客群,真正使銀行業落實“注重創新和改革”及“注重普惠金融的發展”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