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怎樣成皇帝收買人士的手段

科舉怎樣成皇帝收買人士的手段

人生三大興事之一的金榜題名時,牢牢地將歷史上那些富子弟、窮秀才們折騰一番,為了功名利祿,哪怕老死科舉試場也無憾。世人長把詩書讀,世人也長把名落孫山這等苦水,默默地嚥下肚中,畢竟金榜題名的還是少之又少。在古老的中國文化裡面,也早已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警世名言,像雞湯一樣灌輸到每一個學子的肚子裡,可惜的是能有幾隻鳳凰,不大都是個遊走在科舉場裡落魄的儒生罷了。

當然作為皇帝選拔人才而言,這樣的制度算是再好不過了,他可以從矮子裡拔尖子,尖子裡拔象牙。不過這也不一定完全能符合提拔人才的要求,有的人就是不願意考試,有的人就是沒那個命,考試考不中,從而給這些落第的人,其他的發展空間。最能體現沒命考上卻很有才華的人就屬蒲松齡老先生了,他考了一生,屢試不第,直到71歲才成為一個貢生。重要的就是他其中考試這些年,對他心裡的磨難,從而創作出了《聊齋志異》舉世奇書,批判、揭露舊社會現狀,對當時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予以攻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矛盾,以及人民所需的願望。而就算金榜題名了,也有很多高中狀元的也易顯平庸,在這裡咱就可以理解成,學霸,或者說讀死書、死讀書的人。這些人考上以後,他們怪異的脾氣,以及木訥的性格也不會成為多麼優秀的官員,或者潦倒或者被官場排擠,再或者整日悶悶喝酒,抑鬱而終。如宋徽宋政和二年壬辰科狀元莫儔,國難當頭時,投敵為金,成為偽大楚政權的主要大臣,這對於古時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的主導思想蒙羞,其行為是深惡痛絕的,更愧對於狀元這一神聖的稱號。

這樣說來,皇帝也知道進行科舉考試,也會埋沒很多人才,也會出現很多庸才,為什麼歷朝歷代還在延續?答案是肯定的,科舉制度對於中國古代來說,是一項非常有利於國家建設作用的,因為它能讓很多人去選擇讀書,只有這一種方式,才能徹底改變窮人的命運。同時,也能讓詩詞歌賦燦等爛的文化得以傳承。當然,一個優秀的人才,定然不能缺少滿腹的經綸,才能輔佐帝王,幫助最高的國家統治者治理國家。所以,皇帝們當然希望大海撈針,然後提拔有用之才,得以發展。但歷史中,也不缺乏對這種制度批判的人,可以說是各種批判。為什麼這麼好的制度會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呢?就連曾經的大文豪蘇軾老先生都說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天下到底有多少人去考這個公務員呢?只能說很多。並且他們要經過十年寒窗苦讀,經過鄉試到省試到殿試奪魁,其中的辛酸有多少人能理解呢,當中被擠下獨木橋的又有多少人呢?就算通過自己艱苦奮鬥,文章了得,最後落第的人還是數不勝數。為何?因為他們要遭受多少天災人禍,徇私舞弊,打通關節呢?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裡的范進,為啥中舉以後發了瘋。作者充分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下一些儒生的畸形現狀,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對知識分子的毒害。特別是到了明朝,實行八股文以後,更是限制了人們的思想,讓他們不能創新,思想僵化。簡單提一下八股文,因為“八股”這個文字太官話,我給大家說的明白一點。八股文從四書五經取題,然後儘可能的讓自己與古人附體,用孔孟那種語氣說話,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當然,這種發明自然是皇帝們選拔人才的創新手段,但確實束縛了人才的自我發揮。曾國藩進士出身,也是朝廷的重臣,他在《曾文正公文集》中說到八股文,一切就是瑣言的繩尺,太受阻礙了。也說明了,八股取才的狹隘。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才高八斗,有功名用世之志。一考,二考,三考,可還是沒考上,於是繼續他悠哉的詞人生活,浪跡天涯。他不放棄,後來終於趕上好時候了,宋仁宗執政,特開恩科,對歷屆不中的人放寬條件。柳先生,聞訊後面如雨後盛開的桃花,笑的異常燦爛,終於又有機會了。產房終於傳來了喜訊,咱柳永先生算是書也沒白念,詞也沒白寫,高中進士,激動的已經年老的他幾夜沒閤眼,甚是歡喜。後來,柳永先生調任了餘杭的縣令,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名宦”。像柳永這樣文學頗有成就,還能高中的人才,才是人生的贏家,當文人難,當官也難,當兩架馬車並駕齊驅時就更難了。但柳永他是矛盾的,他是個詞人,想當文雅之士,對功名利祿無不鄙視,卻還想著功名,有朝一日走入仕途。這種矛盾,更能激起他對創作的深度,得以把詞發揮到極致。雖然柳永仕途坎坷,但還算比較幸運的。而歷史中往往榜上有名的,也有很多出身貴族。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有拼爹的,靠著關係,奠定考試的基礎,打通關節。甚至有的可以說父傳子,官傳子,正所謂“將門出虎子”。不過,也有很多靠著自己的努力,真的從寒窗苦讀,頭懸樑,錐刺股,進而榜上提名的。有的皇帝也很瞭解官場上的官官相護,徇私舞弊,導致埋沒人才,庸才上任的弊端。便對王公大臣的子弟嚴格督守,對一些平民子弟送出橄欖枝,讓他們有更多人有機會平步青雲,改變未來,報效祖國。

《論語·為政》中重點提到“為政以德”,而作為皇帝,就是做好政事,服務百姓。皇帝和官員都要有德於民,為貴,顧念天下,齊明中正。古代的科舉確實是皇帝管理的一把利劍,維護了統治者的利益,讓文化得以傳承。科舉還有一科類,便是武舉,這裡就不細說了。同時科舉也是歷史上那些追逐功名利祿大軍,最好的途徑,一直會有撲進來的莘莘學子,有的成功,有的如飛蛾撲火。他們飽讀詩書,經歷孤燈下的苦難,為中華文明作出了不少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