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多了「科技范兒」

江蘇安全生產

生命至上,安全發展!

安全生产多了“科技范儿”

“數字中國”“智慧社會”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智慧產業也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新階段。今年以來,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傳統產業正邁出轉型升級的新步伐。

智慧產業有啥新亮點?傳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還有哪些門檻需要跨?“老行業的新‘智慧’”系列報道,聚焦智能安監、智慧物流、數字造船等插上“智慧”翅膀的傳統行業。

人在看不如雲計算

藉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監管效能提高,企業減負增效

“某某公司:報警位置,二樓5#反應收集器旁;監測點類型,有毒氣體濃度;報警級別,二級;報警實時值,10.06毫克每立方米……”

在揚州化工園區危化品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控及事故預警平臺上,一條條安全報警信息清晰列出,並附上相應定位、視頻監控和數據歷史趨勢,還能進行事故風險預警及後果模擬分析。

“系統對企業重大危險源儲存設施內介質的溫度、壓力、液位等進行實時數據採集,超出相應閾值便會報警。通過對報警信息進行智能研判,能自動診斷重大危險源安監設備存在的故障、判斷企業工控系統運行情況等,比起原來時不時跑現場翻檯賬及時、方便多了。真是人在看不如雲計算!”揚州化工園區管委會安監局局長曹雯介紹,按照相關規範,企業一些裝有高度危險性介質的儲罐要設有自動聯鎖切斷進出料設施,一旦超過相關設定,會切斷物料供應、停止作業等,有些企業不想因此影響生產,就偷偷把聯鎖拿掉,隱患不小。“現在聯鎖動作信號也被接入系統,平臺看不到實時狀態,馬上就知道安全聯鎖被拿掉了。”曹雯說,如果一家企業報警次數多了,監管部門就會相應提高檢查頻率,有的放矢。

有高科技助力的精準高效監管,也成為企業和職工的安全“守夜人”。

疲勞駕駛、開車打電話、東張西望?難了!重慶市汽車運輸集團今年在部分車輛上試點智能主動安全防禦系統終端,對司機進行人臉識別,後臺根據相應視頻截圖,及時向司機進行語音提醒。“以前監控平臺140多人看8000多輛車,怎麼看得過來?一些違章者可能就成漏網之魚。現在改成對智能截圖進行人工審核,司機也更注意自己的駕駛行為了。”重慶市汽車運輸集團安全保衛處處長王昌林介紹,終端還能實時判斷車輛運行是否存在風險,車距過近、壓線、急轉彎等都能進行報警,“如果這項技術運行得好,將在集團推廣,在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同時,估計可減少一半以上監控人員。”

減少人工是智能化開採對礦業安全生產的最大貢獻。在陝煤化黃陵礦業公司,綜採三隊採煤機司機劉錦正在敞亮的監控中心裡遠程操作煤機和支架,“如今是從‘髒、苦、險、累’的工作環境中‘解放’了!”智能化開採技術配以高精度壓力傳感器等,可以實時感知工作面頂板、煤幫壓力,實現頂板、煤幫與液壓支架的動態耦合自適應控制。

智能化開採降低安全風險,也有助於提升經濟效益。“採煤機具備智能學習功能,能夠實時記憶,不斷減少遠程干預次數,提高智能割煤水平。與傳統開採相比,生產期間工作區域由原來3個煤機司機、5個支架工、1個運輸機司機共9人聯合操作減至1人巡視,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約500多萬元。”陝煤化黃陵礦業公司技術中心技術研發部部長張玉良介紹。據瞭解,目前國內在用的“有人巡視、無人值守”智能化綜採工作面已超過70個。

應急救援又快又準

“科技興安”讓救援力量用得上、頂得住

“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是目前‘科技興安’的幾個主要方向,解決了一些靠傳統方式無法有效解決的難題,也提高了監管效率”,北京市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季學偉舉例道,現在都在推進城市安全發展,像橋樑隧道、燃氣管線等城市生命線的隱患苗頭靠傳統人工巡檢效率很低,且不容易提前發現,卻可以藉助傳感器實時監測。

再比如提升監管水平,傳統面授的互動性和可接受程度並不太好,通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同比例建模並設置相應隱患,會讓體驗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提升隱患識別能力。此外,運用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分析安全生產的一些規律性、關聯性特徵,從而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

科技興安,一方面要藉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將事故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實現預防為主,另一方面,一旦發生事故,有力有序有效的現場應急救援也得“使上勁”。而這對救援反應、救援能力、信號傳輸速度等提出了很高要求。

如何提高應急救援處置效能,讓救援力量用得上、頂得住?

“軟”實力管用。根據緊急事件源頭物料類型、實際存儲量、場所周邊實時氣候環境等,及時預估事故死亡、重傷、輕傷半徑,規劃疏散方向,生成救援方案……在江蘇靖江市斜橋鎮安監一體化平臺上,工作人員正演練應急救援信息化如何使用:“平臺對全鎮範圍內所有救援物資及安全人員的分佈,在地圖上進行整合,一旦發生緊急事件,馬上生成應急救援處置輔助建議,實現快速動員和精準救援。”

“硬”設備支撐。在江蘇江陰萬事興醫療器械公司,總經理李紹凱向記者展示了一款黃色的碳纖維鏟式擔架。這款運用碳纖維新材料製成的擔架,比普通擔架輕60%—70%,單手便可輕鬆拎起。“這款擔架重量減輕,承重能力和強度卻不減,便於快速轉移傷患。”李紹凱說。

可拖動兩條60米長的水帶行走、能進行環境探測、熱源檢測追蹤等的防爆消防滅火偵察機器人,能借助風輪產生的風力生成高倍數泡沫、迅速覆蓋燃燒物體表面達到滅火目的的機器人……一批特種機器人為應急救援提供了可靠設備保障。“它們可代替救援人員進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等危險災害事故現場進行探測、搜救、滅火,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安全生產科技推廣須加力

數據採集、信息化和專業化融合度、技術應用等應進一步提升

高科技築牢安全防線,不斷提升事故預警和應急救援能力。但安全生產科技的推廣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

——數據採集還不成熟。一方面,數據採集涉及的環節流程多,系統穩定性還有待檢驗。另一方面,企業自控儀表系統的數據分為工藝參數和安全參數。工藝參數涉及一些企業的商業機密,有企業擔心共享數據的安全問題,如何通過可信賴方式取得相關數據是目前面臨的挑戰之一。“一些地方在建設平臺的時候,一股腦兒將工藝、安全數據都拿來,企業當然擔心。其實這些數據完全可以分開採集”,曹雯說,“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和企業解釋清楚,要採集的是安全參數,針對企業擔心的信號傳輸安全問題,也可以將數據轉換成電信號後再連入專線。”

——信息化與專業化融合度還不高。曹雯說,類似揚州化工園區的這類監控系統,並不是簡單的信息管理系統,而是綜合運用物聯網、信息管理和企業工控等技術的業務管理系統。“現在一些懂信息化的往往不懂專業,懂專業的不懂信息化。比如企業自控系統最多的有幾萬個監測點,從中篩選出涉及安全監控的幾百個點就需要一批專業力量,才能更好獲取準確有效的數據。”

——技術提升仍有空間。比如嚴格來講,目前智能化開採並未完全實現工作面區域的絕對無人。要實現煤炭無人化安全高效開採的目標,還需要攻克煤巖識別、綜採設備姿態定位、安全感知、設備自診斷等多種技術,確保綜採設備自適應運行。此外,新技術新產品都面臨一個可靠性問題,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監測設備的準確率、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都有待檢驗。

——科技研發投入較高。季學偉認為,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領域對於技術和產品的精度和耐用度要求非常高,在推廣過程中,也面臨一個長時間投入和積累的過程。“應當選擇一些重點領域加大科研投入,集中攻破技術性難題。”

“智能安監的發展空間還很大,我們要擁抱高科技給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帶來的便利,構建好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網絡,讓安全生產插上‘智慧’翅膀。”曹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