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保護“刷臉”安全?

沒帶銀行卡,“刷臉”就能取款;沒帶錢包,“刷臉”完成支付;沒取車票,“刷臉”通過安檢……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領域不斷延伸,靠“臉”辦事逐漸成為現實。

人臉能替代身份證、賬號密碼等認證信息,源於它作為生物識別特徵具有高度的唯一性。以乘車安檢為例,通過精準的人臉識別技術,讓乘客面部數據與後臺數據進行比對,快速完成1對N的認證,實現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的通行。

除身份信息認證外,人臉識別還可用於對特定人群的監測,實現M對N的比對。如,藉助智能攝像頭捕獲或掃描人臉信息,人們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失散的親人,公安人員可在人流中鎖定、追捕犯罪分子。

安全專家表示,在互聯網空間,臉部特徵正成為打開個人信息的“鑰匙”。但如果利用不當,有以下風險:

一是一旦利用不當或遭受黑客攻擊,“刷臉”可能引發其背後附著的身份、賬戶等信息洩露的風險;二是在跟蹤和監視上被濫用,會導致個人隱私和權利邊界被侵犯;三是一些應用“學藝不精”,還存在藉助照片或硅膠面具就能通過認證的風險;四是由於提供給計算機的數據還不完備,基於這些數據作出的判斷,可能會放大現實中對某些相貌特徵存在的固有偏見。

“人臉識別的安全風險主要存在於臉譜識別信息加工、存儲和傳輸等環節,由於人臉識別具有高度的直接識別性和唯一性,相比其他信息,這種技術對個人而言,存在的安全隱患更高。”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副教授吳沈括說。綠盟科技副總裁李晨則認為,隨著個人“露臉”的環境和應用場景增加,信息洩露的風險也將隨之上升。

“對人臉識別技術,人們不能因安全疑慮而因噎廢食,但也不能為‘便利’而犧牲隱私權。”吳沈括認為,人臉識別應用暴露的問題是智能時代安全隱私問題的集中反映,警示人們處理好智能化與隱私安全平衡。而當務之急是強化立法,從制度層面保護好人們的“面部信息”不被肆意收集和濫用。 據《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