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技術治療帶狀皰疹新思路

帶狀皰疹是由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人是已知的自然界惟一宿主,主要累及感覺神經及相應皮區,表現為簇集水皰呈帶狀分佈,多伴有神經痛。本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以春季和秋季最為多見。現代醫學一般採用抗病毒及止痛劑或神經阻滯、營養神經等法,但療效欠佳,副作用大且後遺神經痛發生率較高。

臨床資料

90例病人均來自2010年10月 ~2012年10月針灸科門診病例。均依據全國高等醫藥院校統編教材《皮膚性病學》和《臨床皮膚病學》診斷依據確診。根據隨機數字表按患者就診的先後順序確定入組序號並進入相應的組別,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針刺組(治療1組)、針刺結合半導體激光治療儀組(治療2組)及口服西藥組(對照組)

治療1組:採用夾脊穴和阿是穴電針治療。患者取臥位,常規消毒,在距皮損邊緣0.2cm處用0.35mm×40mm 的灸針呈15°角向皮損區中心皮下圍刺,同時取與皮損部位相對應的夾脊穴(病變相應神經節段及上下各一節段夾脊穴),用同樣毫針向脊柱方向斜刺0.8~1寸。針刺得氣後, 將翔宇牌電針儀同一輸出的負、正兩個電極分別接到與病變相對應神經節段的上下各一節段的兩處夾脊穴。選用直流電, 疏密波, 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 每天1次, 每次30min,10d為1個療程。

傳統技術治療帶狀皰疹新思路

治療2組: 針刺方法同治療1組, 同時採用半導體激光治療儀照射皮損部位, 每天1次, 每次20min,10d為1個療程。

傳統技術治療帶狀皰疹新思路

傳統技術治療帶狀皰疹新思路

治療3組:藥物組採用口服阿昔洛韋片0.3g,3次/d;甲鈷胺膠囊0.5mg,3次 /d ;卡馬西平0.1g,1次/d ,10d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8-94)治癒:皮疹消退,臨床體徵消失,無疼痛後遺症;好轉:皮疹消退約40%以上,疼痛明顯減輕;未愈:皮疹消退不足40% ,仍有疼痛。同時觀察記錄各組治療對象止皰時間和結痂時間。

治療1組和治療2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於治療3組(P<0.001);治療1組和治療2組止皰時間和結痂時間明顯高於治療3組,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

傳統技術治療帶狀皰疹新思路

傳統技術治療帶狀皰疹新思路

針刺具有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刺具有改善病變局部的血液循環的作用,能夠提高病變神經的營養狀態,減慢神經元變性的速度及程度,推動神經元的再生與修復能力,加快了病變局部的新陳代謝能力,進而加快病變組織炎性介質的吸收,從而達到治療作用。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基於激光的生物刺激效應、光化學效應以及電磁場效應,對皮損區進行激光照射後,可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如促進鎮痛物質釋放、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組織水腫、促進毛細血管及細胞再生、增強免疫功能等,從而緩解疼痛, 縮短止皰、結痂及治癒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在臨床中運用針刺結合半導體激光治療儀治療帶狀皰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