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 | 活動報名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國內第一本基於原創成果系統介紹金融與創新前沿理論與實踐的學術參考書­——《創新的資本邏輯》近期出版。7月2日,該書作者、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助理、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將舉辦讀書分享會,屆時田軒將在現場進行主旨分享和贈書活動,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姜國華也將受邀進行嘉賓分享。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田軒現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助理、金融學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還兼任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世界銀行諮詢專家、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創業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財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和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田軒加入清華大學前曾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執教,獲聘終身正教授和Mary Jane Geyer Cain講席教授研究員。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十年磨一劍”,《創新的資本邏輯》一書基於田軒的經典課程“金融高級問題前沿研究”、主要觀點和結論均來自於發表在國際頂級金融和經濟學術期刊上的學術論文、是田軒歷經十年研究金融與企業創新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在書中,作者構建了一個嶄新的框架體系,分別從微觀企業、中觀市場、宏觀制度層面,探討金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風險投資、敵意收購者、做空者、政府、銀行、對沖基金、金融分析師、國外機構投資者……這些跨越資本與商業市場的重要角色在書中一一登場,展示他們與企業之間的博弈與合作,以及對企業創新的影響。

針對不同的讀者受眾,田軒還悉心給予了閱讀指點:“對於不熟悉相關學術術語和文獻的普通讀者,可以重點閱讀每章的研究背景、案例討論、分析結論和在中國場景的運用。對於專業人士和學者,可以更多的關注每章的邏輯闡述、假說推導和技術細節。”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讀書分享會:《創新的資本邏輯》

時間:2018年7月2日

地點: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3-300

議程:

14:30-15:00 簽到入場

15:00-15:05 主持人開場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助理教授 劉碧波

15:05-15:25 嘉賓分享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 姜國華

15:25-16:15 主旨分享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助理、金融學講席教授 田軒

16:15-16:30 自由討論、贈書環節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讀書會報名通道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

一進入報名一

亦可點擊本文底部“閱讀原文”進入報名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我院講席教授田軒新書創新的資本邏輯將舉行讀書分享會活動報名

《創新的資本邏輯》

序言

成為一名大學教授本不是我人生規劃的一部分。從童年開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鋼琴家。從五歲開始習琴,每週二下午去中央音樂學院琴房見我的鋼琴老師是小學裡最深刻的記憶之一。不過後來因為手掌不夠大,手指不夠修長,我又改學習演奏小號,仍然繼續著我的音樂家夢想。在一次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失敗的嘗試後,我“被迫”走上了一名13歲普通少年常規的求學之路:上中學,考大學直至出國留學。

即使在2001年北大畢業後出國留學,我也從沒有想過要在大學做教授搞學術研究。那時的想法很簡單:從小一直在北京生活,我想出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而申請讀博士是當時獲得美國簽證最現實也是最便捷的途徑。我跟著同學們一起,申請了二十幾個美國大學的博士項目,雖歷經波折,但很幸運最終拿到了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的offer,遠涉重洋赴美求學。後輾轉到位於美國東部的波士頓學院,繼續攻讀金融學博士學位。

之前稀裡糊塗的以為攻讀博士學位就是讀更難的書、做更難的題,考更難的試,很快就發現我對博士的理解是錯誤的。博士的訓練是一名學生從知識的消費者(學習知識)變成知識的創造者(發現知識)的過程,這個轉變是攻讀博士學位中最“驚險的一躍”。在有如煉獄般的蛻變中,無數優秀且聰明的同學雖然可以迅速的理解各種概念、定理,甚至可以在考試中輕鬆的得到滿分,但當他們自己要“創造”知識、發現一些新東西的時候,卻無法逾越這個鴻溝,最後只能以ABD(All but Dissertation,特指完成了全部課程但是沒有完成博士論文,所以也就沒有學位的博士生候選人)的身份黯然退出。

可能是我的導師太善於“洗腦”了,我不斷地被灌輸博士的使命是探索未知、發現真理、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而成為一名大學教授是博士畢業後的“正途”。漸漸的,我發現自己對科研有了興趣,開始找到了一些做學術的感覺,領會到了其中的美妙。隨著博士論文的順利完成,我獲得了金融學博士學位。更加幸運的是,我收到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的聘書,在而立之年成為了一名金融學助理教授,正式開始了我的學術生涯。

學者的學術研究很類似於本書的主題:企業的創新活動。它是一個對新現象、新問題、或者新數據背後本質的探索與發現。首先,要先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其次,在未知中保持凝視,因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如果不夠專注很容易就迷失方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恆心和韌性。真正的學術研究對於縱向的深度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從問題的提出、模型的推導、數據的採集和分析、穩健性的檢驗、其他可能假說的排除、最後結論的得出到論文的寫作完成,整個過程非常漫長且枯燥。更可怕的是,這只是論文發表過程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這之後是在學術講座和會議上反覆地宣講和反饋意見的收集、根據同行和審稿人的意見多次修改,直到最終被主編認可接受發表。這個過程短則兩到三年,長則十年八年。這是一個極其充滿挫敗感的修煉過程,也是對一名學者恆心和韌性的考驗。

自從我2008年博士畢業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年。在這十年裡,除了研究風險投資和併購重組,我一直專注於企業創新這一領域的研究,探討如何運用金融手段去幫助初創企業和成熟企業進行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其實本身並不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它在管理學、戰略學裡已經被很多學者研究過。我所做的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切入,研究金融與技術創新這樣一個交叉學科。記得最早是2009年3月份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開始接觸到這個交叉領域,那時這一領域還基本是一片空白,大量的有趣且極為重要的課題尚未被研究和發掘。我像是誤入所羅門寶藏的挖礦人,一頭紮了進去,連續數年一直在這個領域裡不斷的挖掘而不能自拔。隨著這個領域被主流金融學界的認可,我的研究成果也一篇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和我一起在金融與企業創新這個領域共同耕耘。我自己也很幸運地在36歲的時候被晉升為終身教授,兩年之後獲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關於金融與技術創新,我們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兩大問題:一是如何運用金融的手段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二是如何更有效地為企業創新進行融資?這本書是對我過去十年研究成果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應該說,它算是國內第一本系統的基於原創成果來介紹金融與創新前沿理論與實踐的學術參考書。本書注重選取前沿的理論、重要的研究問題、核心的研究思想和精巧的研究設計與方法。全書共十四章,每一章都是一個專題,以我的一兩篇論文為核心展開,初始會以美國的資本市場為依託,研究特定的要素如何激勵企業創新,因為美國資本市場對於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在全世界範圍來看都是具備較強的參考價值的,所以借鑑和參考美國經驗具備直接的現實意義。當然,研究美國問題最終還是落腳到中國,無論是市場角度還是政策角度,本書都著力引入大量的中國數據和案例,探索在中國的場景下如何學習美國的經驗,吸取美國的教訓,避免其走過的彎路,更好的利用金融手段激勵企業創新並不斷優化創新所需的融資安排。

同時,本書也為企業創新的資本邏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論框架:它涵延了微觀的企業層面上的要素,比如股票流動性、兼併收購、供應鏈等;中觀的市場層面的要素,比如金融分析師、機構投資者和銀行業等;以及宏觀的國家層面的要素,比如金融市場的發展、政策不確定性和體制改革等。從學術的角度來講,這一框架可以為學者未來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以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創新激勵的路徑和機制。從實踐的角度來講,本書也為政策制定者、市場監管者和參與者以及企業管理者在激勵技術創新等方面提供了現實可行的參考方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資源配置效率,以科技創新助力經濟騰飛的大背景下,金融要回歸其本源,實現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使命;通過資本激勵企業創新,企業創新助力經濟增長,從而帶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一良性循環,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踐,也是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提升經濟發展層次必經之路。

“十年磨一劍”,終成此書。在本書付梓之際,我要感謝眾多前輩、師長和同行對我持續的關懷、指導和支持。我要感謝我的研究團隊(博士生和研究助手們)在本書撰寫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他們是:趙海龍、丁娜、孟清揚、趙文慶、歐陽方家、隗瑋、楊元辰、李響、錢佳琪、張詔、葉靜、張澈、趙影、任慶東、季詩朋、陳戰光和魏昊。我感謝這些年來所有選修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高級問題前沿研究”課程的學生(特別是很多外校的教師和學生,在秋季學期每週一風雨無阻趕到五道口的這個紅色小院,在或蕭瑟的秋風或寒冷的冬夜中和我們一起研讀經典),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學術的熱情鼓勵了我本書的撰寫。我要感謝我的導師Thomas Chemmanur教授:他引領我進入學術的殿堂,並且鼓勵我在荊棘的學術道路上堅持下去。我要感謝我所有的論文合作者:他們帶給我靈感,和我一同忍受文章被無情拒稿時的挫敗感,也和我一同分享文章最終發表時的成就感。我還要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林君秀主任,特別是我的責任編輯裴蕾女士,她們細緻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本書的出版過程平穩、順利。本書的寫作和出版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項目號71790591)和清華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號20151080451)的資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謝我的太太。沒有她20多年持續、無私、堅定的支持,我今天的一切皆無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