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在宴席上怒罵哥舒翰,竟然是一場由於文化差異引發的衝突!

唐天寶十一年,安祿山在宴席上怒罵哥舒翰,這是一場由於文化差異引發的衝突。

哥舒翰是西突厥人,父親哥舒道元官至唐朝安西副都護,母親尉遲氏是于闐國的王族,屬於賽種。 他年輕時倜儻任俠,輕財仗義,喜歡喝酒賭博,是個浪蕩子弟。四十歲那年,父親去世,他沒有回家奔喪,在長安客居三年,被長安縣尉輕視。哥舒翰受此打擊後,奮發勵志,到河西節度使王倕帳下從軍,小戰大戰屢破吐蕃,一路升遷成為唐朝大將,任隴右節度使,加封開府儀同三司。

安祿山在宴席上怒罵哥舒翰,竟然是一場由於文化差異引發的衝突!

安祿山的生父不詳,是一位粟特人,可能姓康,母親是突厥阿史德氏,為女巫。他自幼喪父,隨母在突厥生活,其母改嫁給突厥將領安延偃,他便姓安。部族破敗,安祿山隨繼父安延偃的子侄一起入唐,安思順便是安延偃的侄子。他通六族語言,最初在市集上給商人議價,後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處當兵。安祿山以驍勇聞名,被張守珪收為義子,多次立功,升任平盧節度使、營州都督。

哥舒翰和安祿山及其堂兄安思順都是唐朝蕃將,但是哥舒翰與他們不和。哥舒翰家門豪貴,接受漢化,愛讀《左傳》、《漢書》,安祿山出身貧賤,不通文墨,是被哥舒翰輕視的。西有吐蕃,東有契丹,皆為大唐之患。哥舒翰和安祿山一個平西,一個定東,都是唐玄宗的寵臣愛將,皇帝自然不想兩人不和。

在一次兩人同時入朝時,唐玄宗讓高力士設宴招待他們,希望化解矛盾,拉近關係。在宴席上,安祿山主動和哥舒翰套近乎,說:「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

漢人習慣將非漢族的都稱胡族,但安祿山和漢人視角不同。在他心中,他的父族粟特人和哥舒翰的母族賽種人都是胡人,但是曾經強大的突厥汗國子民不是胡人,只可稱突厥人。

哥舒翰對此答道:「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盡心焉!」意為種族相近,不能忘本,自然盡心,是句客套話。

安祿山在宴席上怒罵哥舒翰,竟然是一場由於文化差異引發的衝突!

安祿山聽後當場翻臉,怒罵哥舒翰:「突厥敢如此耶!」哥舒翰準備回應,被高力士用眼神勸阻。哥舒翰引用的這句古語“野狐向窟嗥”,是直接引發衝突的導火索。各種史料表明,在隋唐時,存在詬“胡”為“狐”的民族歧視現象,“野狐之喻”對安祿山刺激極大,認為哥舒翰這是故意譏諷。

哥舒翰說的這句,在典籍中查無出處,相近的只有“狐死首丘”一說。但是此言與“狐死首丘”意思相反,“狐死首丘”說的是不忘本。這句古語究竟出於何處呢?

有專家指出,這是突厥諺語,並非出自漢文化。公元11世紀,維吾爾族(亦即回鶻,屬突厥異部)學者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編著《突厥語大辭典》,其中收錄:“狐狸朝自己的洞穴嗥叫,會患癩瘡。”解釋說:“這則諺語是針對背棄自己的國家、親族和城市的壞人而講的。”哥舒翰是突厥人,因此引用突厥古語,這樣便與他原意相符。

安祿山在宴席上怒罵哥舒翰,竟然是一場由於文化差異引發的衝突!

一條野狐諺語,哥舒翰隨口而出,安祿山勃然大怒,這可能與兩人的出身地域不同有關。安祿山主要生活於范陽,即今河北北部,這裡是漢人舊地,北朝開始有了胡人,至唐朝時各族胡人不斷湧入。漢人對胡人的歧視在此最重,安祿山又是雜胡出身,對此極為敏感。

哥舒翰家族世居河西,是當地豪門,天山南北和河西走廊一帶,本屬胡人故鄉,到兩漢和北朝時,才有漢人遷入。這裡是胡族文化為主,漢人在此也會低調些,不流行以“狐”嘲“胡”之喻,因此哥舒翰引用這句野狐的突厥諺語,純屬無意之舉。

當然,也不排除哥舒翰就是厭惡安祿山,存心用“野狐之喻”來嘲諷他。

《舊唐書 • 哥舒翰傳》載: 翰素與祿山、思順不協,上每和解之為兄弟。其冬,祿山、思順、翰並來朝,上使內侍高力士及中貴人於京城東駙馬崔惠童池亭宴會。翰母尉遲氏,于闐之族也。

安祿山在宴席上怒罵哥舒翰,竟然是一場由於文化差異引發的衝突!

祿山以思順惡翰,嘗銜之,至是忽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翰應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盡心焉!」祿山以為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應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

對於大破吐蕃的名將哥舒翰,同時代的李白有詩稱讚: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後來哥舒翰中風偏癱,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不聽他堅守潼關之策,強令他出戰。他大敗後被擒,歸降安祿山,身敗名裂。一年後他與安祿山相繼被安慶緒所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