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兒子:拿命來

標題:安祿山:我命由我不由天! 他兒子在他床邊大喊:拿命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強的朝代之一。但是,從詩聖杜甫的詩中,我們卻看到另一個不同的唐朝:“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詩中的唐朝,貌似還是很悽慘的,這是為什麼呢?

安祿山: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兒子:拿命來

開元盛世的背後是暗潮湧動

在唐玄宗統治的時期,也許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皇位來之不易,所以在統治前期唐玄宗勵精圖治,發憤工作,重用賢才。於是唐朝的國力到達了頂峰,史稱“開元盛世”既然到達的頂峰,那麼就表明了,即將要衰落。於是到了後期,唐玄宗便開始慢慢地飄了!“家大業大”的他,花起錢來便不在扭扭捏捏。唐玄宗不光自己縱容聲色,還極其縱容自己的寵妃楊貴妃隨意揮霍。此時,後宮奢靡、奸臣當道、官員貪汙,光鮮的背後,竟是汙水橫流。

安祿山: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兒子:拿命來

日益嚴重的邊境少數民族衝突

此時,生活在北部的胡人常與生活在南部的漢人發生衝突。為了平息邊疆隱患,唐玄宗採用李林甫的“以夷制夷”政策。通俗的來說,就是朝廷出面,拉攏上層胡人,給予高官厚祿,然後就會為朝廷效勞。

於是,邊疆軍區提拔大量胡人,這個任用政策確實培養了一些優秀將領,如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但是這個政策也培養出了一個最後導致盛唐轉折的人———安祿山

安祿山: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兒子:拿命來


安祿山的成敗影響著大唐的命運

安祿山擁兵邊陲,手下驍勇善戰。唐玄宗李隆基既忌憚他,又寵信他。楊國忠則對他心生忌恨,久而久之兩人交惡。早就想造反的安祿山決定不再忍受一介文臣,公元775年12月16日,安祿山直接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造反!

而直到這個時候,昏庸老邁的唐玄宗,還堅信安祿山只是一時糊塗。叛軍是有備而來的,唐軍倉促應戰,所以不能想象唐軍根本無法抵擋住叛軍的攻勢。很快安祿山的軍隊攻進了東都洛陽,還好唐軍新上任的元帥哥舒翰死死守住了通關,叛軍才沒法直去唐朝的都城長安。本來哥舒翰覺得安祿山大軍遠道而來經不起消耗,一定是想速戰速決。所以他想固守,活活拖垮安祿山。

這個策略還算不錯,正中安祿山的要害,但是唐玄宗不同意。他聽信讒言,失去了耐心,認為一定要趕緊出兵,君命不可違,哥舒翰只好出兵,於是唐軍大敗。

本次戰場分為上半場與下半場,上半場,安祿山基本上大獲全勝,唐軍被打得毫無尊嚴,皇帝都跑路了,然而進入下半場後,安祿山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先是打了一場長達10個多月的持久戰爭,這讓底子厚實的唐朝大軍緩了過來,順利收服長安。隨後安祿山的兒子設計殺死了老爹,其後手下史思明與其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火拼。安慶緒又死於史思明手下,而史思明又被自己兒子給殺了!整個過程非常狗血。

安祿山: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兒子:拿命來

塵埃過後是滄桑

公元763年的春天,歷時七年又2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了。雖然結束了,但它的影響卻一直存在,唐朝再也無法回到“盛唐”了此次安史之亂本應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唐玄宗李隆基沒有懈怠,如果朝廷的大臣們能夠居安思危,如果朝廷上下不把這麼多的特權交給安祿山。那麼安史之亂可能就不會發生。然而歷史是不能“假如”的。安史之亂給唐朝造成了一次重創,也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一個文明若要永恆延續,文明的“載體”們就必須時時警惕,居安思危。

安祿山: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兒子:拿命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