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处处桐花香

兰考处处桐花香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从开封启程,汽车在黄淮平原向东疾驰。黄淮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属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分,水土沃润,为河南省主要农业区。

进入兰考县境,我便透过车窗频频向两边张望,试图发现昔日的沙区、盐碱地和低洼易涝地,是否昔是如此,今亦如是?然而,现实否决了我先验理念的设定。

高等级公路两旁不仅种上泡桐、红叶李和灿似云霞的紫薇,在绵绵无尽的有点单调的平原上,种植的多是泡桐,还有苹果、枣树,间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葡萄、棉花以及中药材。农林间作、农田间作的模式,形成了林在田间,粮在路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喜人局面,从而具有“田野上的森林,森林中的村庄”的独特景致。

兰考处处桐花香

寥天野地,绿色的风扑面而来,深翠逼人的绿旋起轻柔的韵律,莫非,是世事轮回的错觉?兰考段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莫非,兰考贫穷荒寒的时空背景也来了个华丽大转身?数千年来,母亲河黄河既哺育了中华文明,又因多次决堤和改道,对位处下游的兰考为害甚烈。兰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了黄河故道以南的荒沙、内涝和盐碱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害”。

兰考远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也出现过一些杰出人物,如西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陈平,南朝才子江淹(成语“江郎才尽”主人公),治河功臣贾鲁、刘天和、林则徐等,因年代久远,他们的名字只作为美谈流传下来,更值得称颂和怀念的,是上世纪中叶的中共县委书记焦裕禄,此后,兰考与“焦裕禄”三个字密不可分,兰考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兰考处处桐花香

进入县城城关镇,从火车站沿建设路北行约两公里,就是焦裕禄纪念园。

这是一个开放式公园,占地近百亩,分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墓、纪念馆三个区。大门内迎面是汉白玉烈士纪念碑,碑身浮雕再现了焦裕禄访贫问苦、带领群众迎难而上大干苦干的画面。纪念碑右上方山丘是焦裕禄墓,拾级而上,左右两端各立诗碑一座,分别镌刻董必武和郭沫若的诗作。穿过小广场,正中是烈士墓,由墓碑、墓周护栏和墓后屏风墙三部分组成,屏风墙上大书毛泽东“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墓碑后面墓周护栏范围,焦裕禄就静静地长眠在石棺里,供人凭吊和缅怀。烈士墓两边和后面是树林,柏树、紫薇、泡桐、槐树遮天蔽日,显得十分清幽宁静,这更能勾起人们追怀的意绪。

为了解兰考的当代史和焦裕禄事迹,焦裕禄纪念馆提供了详实的图片资料和实物。

兰考处处桐花香

焦裕禄正值大荒之年走马上任,心急意切地要“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在火车站看到饥馁冻饿的灾民外出逃荒的情景,难过地对身边的干部说:“党把人民交给我们,不能带领他们战胜灾荒,我们应该感到耻辱……”之前,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劝阻办公室”,阻止灾民外流,焦裕禄把无补苍生的机构改成“除三害办公室”。他还认为,调查研究才是认知的本体,组织了干部、技术员、农民为骨干的120多人的“三害调查队”,自己就拖着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时间里跑遍全县绝大多数村落,掌握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资料显示,全县有风口84个,盐碱地20万亩,低洼易涝地30万亩,阻水工程160多处。

严酷的自然环境超出了人们的估算。焦裕禄带领县委一班人深入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向群众讨教根治“三害”的办法,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治沙:认识到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实行造林防沙、育草封沙、翻淤压沙三管齐下化土育民。治水:以排为主,舍少救多,舍坏求好,互为有利。治碱: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藏碱、引进耐碱作物。并通过抓典型树红旗,以点带面吹响了向“三害”宣战的号角。

兰考处处桐花香

纪念馆里,陈列着焦裕禄用过的工具:锄头、镢头、镰刀、木铲,还有他的烟斗、油纸伞、雨衣和秸秆拐杖,而衣被鞋袜全打过补丁。一张张黑白照片显示,他正是拄着秸秆拐杖在风雨中艰难颠踬,任乱发逆舞飞扬;在牛棚里与老农扪虱长谈,不倦不息;他力主遍植能适应盐碱地的泡桐,让易生快长的桐木聚树成林,支撑起兰考人的命脉生息……他一身瘦骨朗筋就这样背负着巨大的历史承担,以移山心力医治岁月的沉疴。他,一位有着特殊品格的共产党人,是如阮籍所说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吗?不,那个燃情岁月不乏忠不顾死的英模人物,他追求的不是什么卓著政绩,不是要塑造一个让后人彰其胜的范型,而是干一番福衍世人膏民万代的事业!终于,他病倒了,倒在繁重的工作岗位上,癌魔夺去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命。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拒绝打针服药,不让国家白花钱,只提出一个要求,死后埋在兰考的沙丘,看着兰考人把沙丘治好。他的墓,以及纪念园,原来就是明末清初黄河故堤的沙丘,如今被整治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2007年“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之一。

兰考处处桐花香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生态绿化造就了今天的兰考。且不说引来黄河水灌溉万亩田、滩涂发展畜牧业;且不说兰考已成为全国百强棉花产地之一、兰考906优良小麦饮誉海内外。仅是泡桐一项,经林业部门考察认定,种植和开发方面在全国首屈一指,面积达到40多万亩,活林木蓄积量80多万立方米,年采伐量5万立方米,成为全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之一。《广群芳谱》载:“白桐,一名华桐,一名泡桐。叶三杈,大径尺,最易生长,皮色麤白,木轻虚,不生虫蛀,作器物屋柱甚良。”种植在盐碱地的兰考泡桐材质更优,不翘不裂不变形,耐蚀耐磨耐高温,是制作家具、模型、高档乐器等产品的上乘材料,成为兰考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最大的企业和最大的纳税户均是桐木开发企业。桐木可为琴,古人称琴为桐君,因此有“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句。在纪念馆一个展室里,展示有桐木制作的古筝、琵琶、二胡、扬琴、柳琴、古琴和阮等民族乐器。据介绍,兰考全具有民族乐器厂32家,主产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产量15万多台(把),畅销全国和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加等十多个国家地区,成为民族乐器之乡,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目前市场占有率达到80%。很难想象,当年以外出逃荒出名的兰考,竟然弹奏出年丰人乐的欢乐曲!

兰考处处桐花香

用于防风固沙的泡桐,竟然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就连焦裕禄当年也是不曾预想到的。

兰考人民不会忘记推广种植泡桐的焦裕禄。县城近郊的城关乡朱庄村,焦裕禄亲手种植的泡桐孤秀挺拔,几度风雨已成大木巨柯,兰考人亲切称之为“焦桐”,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每逢春季,焦桐素洁的花朵开满枝头绽放芬芳,而被称作“焦林”的数十万亩泡桐,枝柯荫覆大有森林公园的气派,望不到尽头的一片花海,会是何等地壮观,真的是兰考处处桐花香啊!

兰考处处桐花香

焦裕禄精神有着怎么样的标杆意义?近半个世纪前的焦裕禄走了,历史的焦裕禄留了下来。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永远不会过时。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诉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