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騰訊剛增持拼多多IPO卻遭遇商家訴訟

一條財經 / 丁錦

即將在美國上市之際,拼多多卻遭遇品牌商侵權訴訟。商業模式連遭《福布斯》《華爾街日報》質疑,240億美元估值遭多家機構調整。“蘿蔔快了不洗泥”,拼多多遭遇成長的煩惱?

7月17日,拼多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更新後的招股書。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拼多多計劃7月25日進行首次公開募股定價,預計7月26日上市。

新的招股書顯示,拼多多將以每股16-19美元的價格發行856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最高擬融資18.7億美元。騰訊和紅杉資本擬在此輪IPO中分別增持2.5億美金。

預計本輪IPO後,黃崢將佔股46.8%,擁有89.8%的投票權。騰訊所佔股比為17.0%,投票權為3.3%;高榕所佔股比為9.3%,投票權為1.8%;紅杉所佔股比為6.8%,投票權為1.3%。

招股書披露,拼多多主要通過在線市場服務和商品銷售產生收入。2016年、2017年、2018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分別為5.09億元、17.44億元、13.84億元。淨虧損分分別為2.92億元、5.25億元和2.01億元。商品銷售收入從2016年到2017年大幅減少,2017年第一季度後不再產生此類收入。

扎心,騰訊剛增持拼多多IPO卻遭遇商家訴訟

此次募集的資金,拼多多計劃將5.8億美元用於加強和擴展業務運營,5.8億美元用於技術研發,剩餘部分用於營運資金或潛在的戰略投資和收購。

剛滿3歲,如何成為電商界的黑馬?

拼多多美股IPO後新股將佔8%,意味著拼多多估值可能達到233億美元,這相當於1570億人民幣,是京東市值的46%。

為何成立僅三年,拼多多市值幾乎是京東的一半、活躍用戶更有超越京東之勢?

資料顯示,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畢業於浙江大學,後來在美國留學。

2004年,黃崢進入谷歌工作,期間,主要從事電子商務早期搜索算法。

2007年,他辭去了谷歌工作,回國創業。創建了一家叫Ouku.com的電子商務網站,主要銷售電子產品和手機。

2009年,黃崢將Ouku.com出售。2010年,他帶著留下來的技術團隊,籌辦了電商代運營公司樂其。

2014年,黃崢成立了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微信平臺上提供角色扮演遊戲。

創業過程中,黃崢摸索出來了一條“社交+電商”的道路。

2015年4月,拼好貨正式上線。拼好貨以拼單玩法為切入點,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邀請好友參團,達到規定人數時拼單就會生效。由於模式新穎,拼好貨發展迅速。

2015年9月,遊戲公司內部孵化拼多多。

2016年9月,黃崢把拼好貨和拼多多合併在一起,出任董事長。

期間,拼多多先後獲得IDG資本、騰訊產業基金、紅杉資本等共約31億美元的戰略融資

扎心,騰訊剛增持拼多多IPO卻遭遇商家訴訟

拼多多在招股書中表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和2018年3月31日的12個月期間,移動應用程序的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別為6500萬和1.03億。平臺上的活躍買家數分別達到2.45億和3.44億。

2017年的GMV(交易總額)和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分別為人民幣1412億元和人民幣2621億元。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移動平臺訂單總數分別達到43億和17億。

扎心,騰訊剛增持拼多多IPO卻遭遇商家訴訟

截至2018年3月31日,

拼多多共有1159名平均年齡26歲的員工。1159人卻撐起了拼多多2600多億元的交易額

招股書披露稱,創新“快速增長的電子商務”平臺、物超所值的商品、通過有趣和互動的購物體驗培養高度活躍的買家基礎、對技術的堅定承諾和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等因素,使公司能夠快速脫穎而出。

風波再起,上市前夕遭訴訟?

2018年,拼多多一直處在風口浪尖。

6月,拼多多電商平臺上因有涉黃、涉暴力且涉違法的商品,包括開刃刀、偽基站設備、摩托車車牌及充氣娃娃等被相關部門調查。

7月15日,《華爾街見聞》對拼多多平臺商品進行了一次抽樣調研,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以5000元可以購買價值6.7萬元(平臺劃線價格)的56個爆款產品、疑似仿冒產品佔比44.53%、營銷存在嚴重誤導

近日,劉強東在美國財富頭腦風暴科技論壇接受採訪時,被問到拼多多的競爭對京東有影響嗎?劉強東回答:“我不是很在意不同的商業模式,我只在意顧客的體驗,如果你在中國購物過幾次,

也許只要三次,你就會有自己的答案。”

事後劉強東表示並不是針對拼多多,“我和拼多多創始人Colin關係也非常好,似乎所有電商公司的創始人一直私下裡都是朋友,包括李國慶、陳歐、卜廣齊、沈亞和黃崢。”

話雖如此,但低劣假冒商品的陰影似乎從未遠離拼多多。為擺脫這個陰影,拼多多開始鐵腕打假。

但從6月起,拼多多上海總部持續遭到多名“維權”商家圍堵。近千人的維權商家一度與現場安保發生肢體衝突。據瞭解,2017年9月、2018年3月,都有商家上門進行維權。理由都是不滿拼多多對商家售假的處罰標準。

嚴厲打假之下,多次爆發了商家維權事件,拼多多在商家和用戶兩邊都不討好。

7月22日,《紐約時報》報道,一家名為“爸爸的選擇”的尿不溼生產商在美國起訴拼多多,指控拼多多在明知是假冒商品的情況下,仍然允許銷售印有該公司名字的產品。

據報道,侵權案件發生後,拼多多的估值已遭到多家機構的調整

“低價、低門檻”的賣點是拼多多短期迅速崛起的秘訣,但這種模式下的定位也成為拼多多的“硬傷”。未來如何升級品控,加強自身管理,優化產品質量,提高用戶體驗,改善“野蠻生長”的模式將是拼多多發展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