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樣交流的呢?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是文言文呢?

古代人是怎樣交流的呢?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要曰要也的費力呢?

今天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古代人是怎樣交流的呢?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是文言文呢?

古人說話用“白話”,但這個白話和我們現在說的不一樣,因為還是有一些文化差異的,所以還比較文言。不過文言之所以叫文言,是因為那是用來寫作的,說話時最多之乎者也,但不能用太多的省略詞。

不僅如此,古代最典型的就是文言分離,古人說話時和我們差不多,但同樣具有方言差異,最初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秦朝只統一了文字,而沒有統一語言。直到今天,中國各地方言差異很大,北方人普遍聽不清南方人口音,西安話和閩南話在歷史上佔的比重蠻大。

雖然語言不同,但文字卻是通用的文言文,全國都是,鑑於古代尋常人進行遠距離旅行的機會很少,能夠行萬里路與各地人交流的除了官府的官員就是四處求學的學士,作為“士農工商”中少有的知識分子,會說一些官話,其實就是介於文言文和白話文之間的話,普通人也能聽懂,但比較正式。

古代人是怎樣交流的呢?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是文言文呢?

而有時,實在是聽不懂說話,比如說廣東的和河北的碰面了,既有可能會使用文字來交流,面前放好筆紙,就像現在小學生上課傳字條一樣,你寫一句我寫一句。

文言文作為書面語言,避免了中國語言的多樣化,如今天的歐洲,全部面積沒有中國大,但文字有好幾百種,所以一直無法統一。此外,是用文言文,便於歷史文化的傳播,比如2000多年前的古文,現在還能夠被人看懂。

而我們目前所用的漢字,說的漢語,都是在新文化運動時經過最初一批人的改良簡化得來的,簡體字白話文的使用一方面極大的提高了全國人民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也導致許多古漢字的的本意被曲解誤解。

古代人是怎樣交流的呢?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是文言文呢?

但終歸是利大於弊,對常人影響不大,給語文考試多了道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